教皇?教皇他有几个师?
说这话的是斯大林同志,这句话出自1945年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与斯大林探讨对待教廷的态度时,慈父同志表现出了对教廷以及教皇的不屑一顾。
这时候的教皇确实连一个师都没有,但这也不赖他,因为他级别不够,毕竟官再大的牧师也只是神的仆人。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真神本神,他是“上帝的小儿子”,他也是“耶稣的小老弟”,他的手里可真的有过很多很多个师啊。
今天的中国帮派史,咱们来聊聊创建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洪天王,看看他的那个拜上帝会,到底是个什么组织,以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其实非常的早,唐朝时的大秦景教和元朝时的也里可温教就都是基督教的分支。
尤其是景教,在近些年历史小说中露脸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最有名的就是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
但无论是大秦景教还是也里可温教,在当时传播力度都很有限,影响力也并不大。
直到明朝后期,基督教体系下影响最大的分支——天主教,传入了我国,又因为利玛窦等传教士极力本土化的操作,使得天主教在我国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
比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刚来中国的时候以为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最大,所以就天天穿着僧袍到处跑,好一招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他发现,中国人对佛教的信仰也就那么回事,真正有影响力的士大夫阶层是信孔孟的,于是他又开始天天穿着儒生的衣服到处跑。
这就好比“开封菜”也会推出什么老北京鸡肉卷、炸酱面之类的中国小吃,但本质上人家还是卖炸鸡薯条的
“利玛窦们”的这种天主教的中国本土化行为,让他们真正融入到了中国文化的体系内,为基督教(教派统称)在中国扎下根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比如几乎所有明穿小说都会提到的大明第一科学家徐光启,就是被一个叫罗如望的葡萄牙传教士施洗,皈依的天主教。要知道受洗时的徐光启可是顺天府的解元(受洗时尚未中进士),算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了。
而在明末,像徐光启这样皈依天主教的儒家文人并不在少数。比较有名的有万历朝二甲第二名进士,和利玛窦一起画《坤舆万国全图》的太仆寺少卿李之藻;万历朝进士,当过光禄寺少卿的杨廷筠;天启朝进士,当过广平、扬州等地推官的王徵;还有万历朝进士,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内阁大学士瞿式耜,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说整体占比仍在中国仍算是九牛一毛,但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的天主教在中国发展也可以说是十分迅猛了。
崇祯九年(1636)时,中国的天主教徒约有3.8万人。到了14年后的顺治七年(1650),就已经发展到了15万人。翻了近四倍。且除了云、贵、川等西南内陆省份外,几乎到处都有他们的教堂。
到清朝初期,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势头仍然很好,虽然康熙初年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封禁期,但康熙亲政后,对天主教的态度又变的十分友好了。
比如德国人(神罗)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就都是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国的传教士。
但到雍正继位后,事情开始起了变化。
雍正元年(1723),大清开始正式禁绝天主教的传播。
当时活跃在中国的法国传教士冯秉正就曾写到,当时除居住在北京外的其他地区的所有传教士全都被驱逐出境了,大量的教堂或被拆毁或改做他用,空有三十万信徒却连个牧师都找不到,自明嘉靖朝传入中国以来,近200百年的积淀瞬间化为泡影。
(“吾辈圣教今在中国完全禁绝,一切传教师除居北京者外,悉被逐出国境。教堂三百余所,或被拆毁,或改作他用,教民三十万,无司铎牧师……二百年来辛劳获得之成绩破坏至于此极。”——《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
当然了,这大哥说的有些夸张。但天主教由此开始转入地下倒也是真的。
而且自雍正朝开始,乾隆、嘉庆两朝也都陆续颁布过对天主教的禁令。
尽管乾隆初期对天主教的态度还只是仅不许旗人信教,乾隆本人也十分宠信总给自己画画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但从乾隆十一年(1746)开始,针对天主教全国性的禁令又再一次掀起,甚至都波及到了澳门。
尤其到了嘉庆朝,随着天主教的地下传播再次死灰复燃,嘉庆加大了对其的打击力度。咱们之前讲白莲教的时候提到过,乾、嘉时期发生了一场动摇大清根基的白莲教川楚教乱,这也是地下教派搞事情。在这种局面下其他教派还想私下搞些小动作,大清朝廷自然忍不了。不光封禁,这回人头也没少掉。
直到道光朝,虽然前朝(雍、乾、嘉)的禁令并没有解除,但这时候朝廷对天主教的态度已经是放任不管了。
然后他们凭借堪比小强的旺盛生命力,以及传入中国后这三百来年的深耕底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1839),教徒再次达到了三十万,已恢复到了康熙时期的巅峰水平。
而咱们本期的主角,洪秀全洪天王,就出生在嘉庆末期,成长于道光年间。
1814年,嘉庆十九年,洪秀全出生在广东花县,也就是今天的广州花都区。
有野史传说,他还是有“宋朝苏武”之称的南宋名臣洪皓之后,当然这个传说听听就好,历朝历代搞事情的人都喜欢给自己认个好祖宗。
如果说洪姓祖宗的名头给了他反清的法理性,属于“秉承祖宗遗志”。
那让他当皇帝的法理性,就来自于他非生物学上的亲爹,上帝他老人家了
洪天王早年也属于“全村的希望”,大家都指着他考中个功名好光宗耀祖。但他却屡试不中,二十多了也没考上个秀才。
可能屡试不中让他的内心受到了点创伤,这一时期洪天王的精神状态不是很稳定,总好臆想。
由于这时候已经是道光朝了,朝廷对基督教的传播已经不咋管了。洪天王就在这期间读到了一本叫《劝世良言》的基督教书籍。这本书是一个叫梁发的中国传教士写的,和咱们前面说的天主教略有不同,这本书的作者属于基督教的另一个分支——新教。而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就是把圣经中的一些理论做了本土化处理,柔和了一些儒家思想,还是当年利玛窦那一套。
洪秀全看到这本书后大为震撼,他又结合了自己魔怔时期的那些臆想,认定自己就是上帝他老人家遗落在人间的小儿子,而耶稣则是他大哥,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子。
想通了的洪天王决定立马认祖归宗,把家里的孔子的牌位给换成了上帝的,然后就开始外出传教。当然传的并不是新教,更不是天主教,而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教,毕竟这大哥此时连本真正的《圣经》都没看过,但这并不影响他传播上帝,“拜上帝会”就这么诞生了。
最开始传教并不顺利。咱就想啊,你家邻居有个孩子,高考多少次没考上,突然有一天,他说他不考了,然后说自己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小儿子,让你跟他混。
你说你的第一反应是打给警察局呢?还是打给精神病院呢
所以他就只能忽悠忽悠身边的亲朋好友。比如同样科举考不中的族弟洪仁玕gān,以及自己的发小,后来太平天国的南王冯云山,就是他最初的支持者。
尤其是冯云山,可以说拜上帝会早期的发展一大半功劳都是他的,甚至说他是实际创建者都不为过。
他们一开始在老家广东混不开,于是就跑去广西传教。
但在广西洪天王也没个长劲儿,很快就又跑回广东了,期间还找了个教堂进了个修,补充了一下理论知识。
而冯云山则独自留在广西发展。
冯云山在广西期间,将拜上帝会发展的有声有色,后来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燕王秦日纲,就都是这一时期冯云山发展入会的。
之所以冯云山传教的本事这么大,有种说法是相比于拿本二手教材说梦话忽悠人的洪天王,冯云山算是科班出身。早年间他曾加入过一个正经的新教教会,老大是一个德国籍(普鲁士)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雇员,叫郭士立。这个郭士立后来还参与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不过这种说法在中文史料中并不见记载,而且两个人有记载的活动时间也对不上,所以这八成是当时的英国人想跟太平天国攀点关系瞎吹的,逻辑跟洪秀全祖宗是洪皓的那个传言类似。
但冯云山的活动能力也确实强,他发展的杨秀清和萧朝贵就都整活儿狠人。
洪秀全不是自称上帝的小儿子,耶稣的弟弟吗?
萧朝贵说我是耶稣本稣,叫大哥!
杨秀清更狠,我是上帝本帝,叫爹!
这就可想而知拜上帝会是个什么组织了,这不就是你大学寝室吗,天天玩伦理哏
但这对那些在华传教的外国人而言,就离了大谱了。
人家是来传教的,教徒没见增加多少,“爹”突然冒出来好几个。
但咱不开玩笑的说,这些人除了整活,也非常能搞事。
洪秀全后来回到广西,接手了冯云山的胜利果实,当了拜上帝会的老大,并于道光朝最后一年的年末(1850)在广西举事,次年年初(1851)建国,号太平天国。
看到这可能大家都会开始纳闷了,这建国也太容易了吧?
一群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整活儿达人,竟然掀起了一场持续14年,波及18省600余城的战争,还造成数千万的人口损失。
他们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