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川军内部派系林立,非常的乱。
到底有多乱呢?
四川军阀的主要军官派系就有四个,主要部队派系也有四个。
他们之间相互独立,也互不从属。有时合作,有时互掐。这也就造成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战前,短短19年间四川境内就打了近500场仗的局面。
今天的民国军阀史,咱们接着来讲川军。上一期我讲了四川的几个主要军阀派系,这期咱们来聊部队派系。
捋清楚这两样关系,大家才能明白,民国初年的四川为什么这么乱。
四川的军阀不但派系多,军队的构成也非常复杂。
辛亥革命后,四川内部大股的军事力量主要有四支,分别是清末编练的新军、保路运动建立的保路军,以及同盟会人在重庆建立的蜀军。他们之间彼此独立,也互不从属。
这些个复杂的部队来源,在形成军官派系前,就预示了四川未来20余年的混乱局面。
四川最早的新军,是1902年山西巡抚岑春煊调任四川总督时带来的山西兵。
不过他没来多久又调任去当了两广总督,这批人也给带走了。
但是他在这短暂时间除开了新军编练的先河,还开设了一所现代军校,四川武备学堂。
这所军校的毕业生先后有四个人都当过四川军政名义上的一把手,也就是四川都督(将军/督军)。分别是尹昌衡、胡景伊、周道刚和刘存厚。
他们几人也共同组成了川军中最早的一个军官派系,武备系。
军官派系的具体内容可以去看上一期,这期就不展开了。
到1903年锡良调任四川总督后,四川本地的新军才开始正式编练。
因为四川当时还管着康藏地区,面积大民情又复杂,所以原本计划要编练三个镇的新军。也就是今天的三个师。
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都没有完成这个既定目标。最后大清都亡了,也才勉强凑出一个镇,即陆军第十七镇。奉军名将郭松龄当时也在这支队伍中,担任一营营长。
辛亥革命爆发后,四川多股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而这支陆军第十七镇的新军,就和他们的统制朱庆澜一起,成了以成都为根据地的大汉四川军政府的核心力量。保路运动的核心人物蒲殿俊被推举为大汉军政府的都督,副都督则由第十七镇的统制朱庆澜出任。陆军第十七镇也更名为了四川陆军第一师。
他们还找来了前面提到的武备学堂的一个毕业生尹昌衡,来出任大汉军政府的军政部长。
大家要记住这个人,后面还有戏份。
而这个由清末新军组成,以成都为核心的大汉军政府,就是那个乱世中四川的第一股势力了。
咱们时间再往回拨一下。
1904年初,清政府在成都成立了川汉铁路公司,计划建设一条由成都出发,经内江、重庆、万县、奉节、秭zǐ归、宜昌,直至汉口,全长1223公里,串联四川、湖北两省铁路线路。詹天佑是这条铁路的总设计师。
因为铁路的建设资金多数都来自于集股筹资,虽然很多都属于强行摊派,但毕竟资金的大头是自民间的资金,所以这条铁路后来就变成了有官办背景的商办铁路。
到了1911年5月,大清颁布了一条不当人的政令,要把川、湘、鄂、粤几省的铁路收归国有。但这个所谓的“国有化”不是说大清要自己运营铁路,而是要转手把铁路权益卖给外国人。
这边向民间割韭菜,那边又转头把还嫩绿的韭菜送给洋大人,这就很大请了。
于是这几省人民纷纷组织抗争,号召“破约保路”,这就是保路运动。
其中以四川闹的最凶,还成立了个“四川保路同志会”。
前面提到的那个大汉军政府都督就是这个保路同志会的创始人兼会长。
但大清肯定忍不了这个,时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就带头围剿和镇压。这一下就把四川人逼急了,同盟会和袍哥会再一掺和,这股以保路同志会为基础的力量就开始起义。
到了1911年的9月25日,吴玉章、王天杰以保路同志会的起义军为班底,在四川自贡的荣县宣布独立。这比武昌起义还早半个月呢,按性质来说算是第一个脱离满清建立的军政府。
也因为四川保路运动闹的这么大,所以朝廷撤掉了总督赵尔丰,改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然后让他从湖北调来一支新军平叛。
又因为湖北少了这支新军(陆军第八镇第十六协),导致湖北兵力空虚,给后来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蝴蝶的翅膀了属于是。
四川独立后,这支因保路运动聚集在一起的军事力量,就形成了四川的第二股军团势力。其部队成员被编成了四川陆军第二师。
这还没完。
辛亥革命爆发后,重庆的同盟会成员张培爵、夏之时等人也在重庆起义,并成立了一个蜀军军政府,张、夏二人分别出任正副都督。
蜀军军政府成立后,黄兴推荐了经常和自己在川、粤一带搞事情的乐山人熊克武出任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在孙中山以及同盟会的支持下购买武器和招募新军。
最终蜀军成立了蜀军第一师,熊克武自任师长。
这是四川的第三股军事力量,也是唯一一支完全控制在同盟会人手中的军事力量。
除这三股势力外,其实还有一股比较松散的势力,那就是四川的旧军,也就是大清在四川的各巡防营。
所谓巡防营,就是大清后期的地方官军统称。
在“新军”出现前,大清的部队也有三个流派,以满人为主的八旗兵,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以及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那样的团练乡勇。
在全国各地开始编练新军后,大清的陆军部于1907年颁布了针对旧军的章程,将各省除新军外的所有汉人旧军,也就是绿营、团练这些,重新挑选一遍,才撤掉老弱,在补充新人,成立巡防营,以负责地方守备。
其实巡防营的装备、训练都和新军差不多,只不过军官多数都是大清旧军的军官,毕竟各地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毕业后都是要去新军的。而士兵就算再挑拣也都是新军剩下的。所以巡防营和新军比,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差一些。
类比的话,就像宋朝时候的禁军和厢军。
所以巡防营和新军的关系也肯定不好。
辛亥革命后,四川的各势力分别独立,这些巡防营的旧军很多也都选择加入到了不同的革命军部队中。这也为日后留下了一个隐患。
1911年11月27日,成都的大汉军政府成立。
但成立还不满两周,到12月8日,军政府的正副都督蒲殿俊和朱庆澜出席一场阅兵式时,巡防营的旧军就借着索饷为由发动兵变,这俩都督都吓跑了。
前面让大家留心记住的那个军政部长尹昌衡,在这个关键时刻挑起了大梁,带兵平叛后就被公推为了新任的大汉军政府都督。
顺势还对前清的旧势力进行了清算,把镇压保路运动时的大清前四川总督赵尔丰处决。
但这时候四川可有两个军政府,一个成都的大汉军政府,一个重庆的蜀军军政府。
打从一开始就这么乱。
至于保路同志会那批人,因为成都这边又保路会背景,重庆那边有同盟会背景,就分别被这两边吸收了。
两边都动过武力统一的念头,但都没办法实施,于是就坐下来开始谈判。
最终双方于1912年3月11日正式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
大汉军政府的尹昌衡出任正都督,蜀军都督府的张培爵出任副都督。
并易帜北洋,归袁世凯领导。四川形成了表面的统一。
但也只是表面上的。
因为那几股军团势力还是相互独立的。
大清新军的陆军第十七镇被编组为了四川陆军第一师(镇);保路同志会的武装被编组为了第二师;原巡防营以及其他零散武装被编组为了第三师;
和尹昌衡同为武备学堂出身的刘存厚当年跟着前四川总督锡良一起调任云南,并在滇军中服役。四川都督府成立后回到四川,并出任了新建的陆军第四师师长;
熊克武的重庆蜀军,则改编为了四川陆军第五师;
五支部队,五股势力。
大清新军、旧军,无同盟会背景的保路起义军,有同盟会背景的重庆蜀军,以及尹昌衡自己武备系同学的部队。
听着已经很头大了是不是?
更不要说这时候四川的各军官派系还没登场呢。
尹昌衡任四川都督后,开始任用自己当年武备学堂的学员,形成了川军中的第一个军官派系武备系,也为四川后来的派系之争开了个好头。
次年(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有同盟会背景的原蜀军熊克武部又宣布重庆独立,举兵讨袁。武备系的胡景伊、刘存厚投袁。这也开启了四川内战的先河。
再之后武备系式微,速成系、保定系陆续做大,四川又开始了派系之争。
以至于在随后的近20年时间里,四川的各军阀间爆发了大大小小的近500仗。
直至抗战爆发,川军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