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史】武士是个什么群体?武士道是啥?他们为啥爱切腹?

刘洋瀚海聊之 2025-02-05 13:34:16

日本武士,可能是日本最为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了。

虽然知道这个东西的人多,但要说到有多很了解,可能就未必了。

比如武士阶层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所谓的“武士道”又到底是什么“道”?

他们又为什么动不动就切腹自杀呢?

提到日本战国,那更是这些武士表演的舞台。

所以今天的日本战国史,咱们就来讲讲日本的武士阶层。

看看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公元645年,大唐正值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

这年玄奘法师取得真经归国,这年大唐正在高句丽攻城略地。

这年,处在飞鸟时代的日本也开启了属于他们的蜕变。在铲除权臣苏我氏后,新王孝德继位,随即迁都到了今天的大阪(难波),并建元“大化”,这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次年,孝德天皇颁布政令,模仿唐朝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革新”。日本至此才真正算是成了一个以皇室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旧时代的革新自然是有利有弊的。

“大化革新”影响最深远的一项举措,就是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以前归贵族的土地,现在收归国有,而那些归属于贵族的农民同样也收归国有。政府对其重新编户,对年满六岁的人授予田地。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均田地吗,还有这种好事?

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了,起码对农民来说并不是。

首先给你的这个地并不是农民私有的,你死了是要还给国家的,并不能传给子孙,相当于长期租赁。此外拥有土地的人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这样一方面把农民牢牢绑死在土地上,维持了表面的社会稳定的同时,却使社会失去了活力。又在收取高额的赋税的同时,让农民不堪重负。所以大量农民因为难以忍受这样的控制和重税,宁肯抛弃土地或隐匿人口也要与之对抗。其实今天的日本也有类似的状况,就不多展开了。

这种制度从飞鸟时代开始,又接连在完全中央集权的奈良时代,和再之后的平安时代前期实施。直到中期(公元10世纪),这种制度的弊端终于爆发,日本的经济体制彻底崩坏了,收不上税了。

为了解决经济问题,日本朝廷做出妥协,不再按人头收税,而是按土地面积收税。那这怎么收呢?就直接定个数,然后管各地政府要,至于地方政府怎么收税,他们就不管了。这也就意味着日本彻底放弃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都不要说“皇权不下乡”了,他们这回皇权连省都传达不到了。

日本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也由此展开。

除了地方领主的权力变大外,税收制度的改变也让农民阶层出现了阶级分化。

虽然这时候农民耕种的土地仍然不是私有的,但因为不再按人头分地和收税,所以很多农民开始承包更多的土地进行耕种。有的人承包之间长了,虽然土地所有权仍不属于自己,但承包的人往往会变得固定。这就有点像今天的早市、夜市,很多市场并不会给出摊的人划分固定区域,但长时间出摊的摊主往往都会有自己的固定经营区域。如果来个新人想要占他这个地方,尽管这地方理论上并不属于他,他也会以自己是这里“主人”为由把人赶出去。同理,当时的日本农民也经常出现这种围绕着土地承包权的冲突,他们的冲突就不仅仅是吵个架这么简单了,往往会组织一帮人私斗。这也就意味着,私人武装力量的雏形出现了。

这种围绕着土地的博弈也同样存在于上层,摄关政治下的日本朝廷和各地领主间要争利,服务于皇室的贵族也要与地方贵族进行争利。甚至寺庙的和尚也会参与进来争利。

慢慢的,规模越来越大的武装争斗开始频繁出现。而贵族、地方领主,甚至是寺庙所能依仗的武装力量,就是他们领地内那些拥有更多土地的高级农民阶层。这些新兴的“地主”阶层把保卫自己土地的武装力量提供出来,给庇护他们或者为他们提供土地合法权的的领主使用(包括京城的贵族或寺庙),时间长了这些农民武装团体就形成了固定的武士团体,而这些农民武装团体头领与领主的关系也就慢慢变成了主从关系。

起初这样的军事团体还只是帮助他们的领主对抗其他贵族,主要还是为了抢夺或保护土地的利益之争。但时间长了,参与政治争斗的贵族们也开始利用这些武装团体的力量来打击政敌,平安时代末期的很多政变就都有这些新兴武装团体的参与。

直到源赖朝依靠这股力量成功“入洛”,开创了镰仓时代的同时,武士阶层也正式走到台前,日本由此开启了长达近700年的武家政治时代。我们通常更习惯称其为“幕府时代”。

总之,从平安时代中期开始,在土体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这个过程中,掌握更多土地的农民开始成长为拥有武装力量的新兴地方贵族。武士阶层就此出现。

但直到战国时代末期,武士群体本质上仍然属于是农民,他们并没有获得在旧社会框架内更高级的身份。

但在战国期间,因为战争频发,武士们需要长时间脱产以跟随领主战斗。

到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颁布了《刀狩令》,农民不再允许持有武器,只有武士有权佩刀。至此,日本的武士群体与农民这个身份才彻底做了切割。

黑泽明的《七武士》演的就是战国时代末期的事,从这里就能明显的看出,武士阶层和农民阶层已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社会阶级了。

德川家康开创江户幕府后,更是仿照中国的“四民”体系搞了个日本版的“士农工商”,只不过他们这个“士”指的是“武士”。武士阶层的权势这才到达顶点,大多数人关于武士这个阶层的印象基本上就是战国末期之后的武士阶层。

也因为此,所谓的“武士道”也是在其阶层变化之后强加上去的一个哲学概念。

就像咱们上期讲道德,日本天皇家族那个所谓“万世一系”的概念,是明治维新时期为了给重新夺权的天皇增加神格才创造出来的一样。

基本上就是战国之后,江户时代的人,结合中国的儒学,把“忠君爱国”的思想刻入到他们武士的脑子中。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武士道,则是明治维新之后的又一个变种。

原本明治维新时,提倡四民平等,武士阶层不再特殊,紧接着有颁布了《废刀令》,不在允许除军、警外的普通人持刀上街。所以电视剧里常出现那种两个“浪人”夸着日本刀在街上晃悠的情况,起码在明治时代初期是不合法的。

不过日本后来军国主义横行,为了让那些傻子心甘情愿的去搞万岁冲锋,去当神风队员,让他们相信“玉碎”之后灵魂能进“神厕”,就又把武士道的概念翻出来,然后搞了个极端变种在军中推广。

所以“武士道”并不是多神秘的概念,起初是对儒家文化的错误应用,后期则是军国主义的洗脑话术。

同样,切腹这种行为逻辑也是类似的。

直到战国时代前期,都没什么人切腹。如果主人赐死手下的一个武士,也是直接斩首。没人会给你把刀让你表演人体解剖。

真正让切腹这事变的有点特殊含义的,是战国时代后期一个叫清水宗治的人。

本能寺之变发生时,织田信长手下大将丰臣秀吉正在围困高松城,听说织田信长被害,着急回去平叛的丰臣秀吉对高松城城主清水宗治喊话,我着急走,你赶紧自杀咱就算两清,要不等我破城我就屠城了。清水宗治就这么决定用切腹的自杀。当然他这个自杀还有点仪式感,他弄条小船泛舟水上,还跳了段舞,然后切腹。

就,怎么说呢,有点那个,“匠人精神”吧。

你把一个简单的事弄得越花里胡哨,就越会有人觉得这很高级。

至此,切腹这个行为才成了一种“潮流”。

但是他们虽然表演欲强,但他们也不傻,真自己把肚子豁开,里面东西流一地,然后慢慢疼死……谁干这事啊。所以切腹的人都会安排一个介错人,相当于自杀助手。自己切腹之后马上把自己脑袋砍下来,这样逼也装了,死也死了,还不疼。

清水宗治也是有介错人的。

到后来那些“切腹”的人都不真切了,拿把扇子在肚子那比划一下,然后介错人老哥来一刀,本质上还是斩首,就是前头多了个仪式。“匠人精神”嘛。

当然也有玩脱的,二战结束后有个日本作家,跑到自卫队的驻地绑架了个军官,想逼着他和自己造反,推翻美国对日本的统治,那肯定没人跟他干啊,这人就要切腹明志。

他还挺实在,不像人家拿把扇子比划一下,他是真拿刀豁。

当然了,他也安排介错人了,只不过给他介错的人手法不行,砍好几刀都没把他砍死。

你们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内脏流了一地,脑袋耷拉半儿拉,他疼的都要咬舌自尽了。

最后换个人才给他砍死。

怎么说呢。

尊重,祝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