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产 3A 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上线后热度持续火爆,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游戏界掀起惊涛骇浪。据游戏分发平台 Steam 统计,其上线当日在线玩家数量峰值就达到 222.32 万人,夺得当日桂冠,在 Steam 平台所有游戏历史在线人数峰值中也位居第二,仅次于《绝地求生》,首发当天预售销量更是超过 120 万份,预售销售额突破 4 亿元,成绩斐然。
这款游戏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游戏领域,其精美的画面中高度还原了众多中式古建筑及彩塑,引发了一场文化与旅游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游戏在全国范围内精心挑选的 36 个取景地中,山西省独占 27 处,成为最大的赢家。游戏上线后,山西旅游热度直线飙升,各大平台数据纷纷飘红。让山西的古建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无数玩家和旅行者心目中的向往之地。
(《黑神话:悟空》取景地)
山西,这片被岁月沉淀出深厚底蕴的土地,当《黑神话:悟空》这款备受瞩目的游戏横空出世,凭借其对山西 27 处古建筑等文化元素的大量运用和深度还原,自上线起便为山西文旅带来了巨大流量,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山西旅游文化新的大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与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向往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朴庄严的南禅寺,到佛光闪耀的佛,再到精美的牌楼、神秘的石窟,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山西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而今天,小编就将化身引路人,带领大家探秘被《黑神话:悟空》精心选取的山西宝藏取景地(内容详细,分上、中、下为您解说)。
长治观音堂,隐匿尘世的艺术明珠观音堂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 年),于万历十一年建成,清代屡有修葺,现存两进院落。坐东向西的布局中,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香亭、观音殿,两侧辅以钟鼓楼及东西配殿,结构严谨,秩序井然。
(观音堂)
观音殿,是整座庙宇的核心所在。单檐悬山顶的观音殿,广三间深两间,殿顶黄绿两色琉璃吻脊。门楣之上悬挂的 “观音堂” 鎏金匾额,为明万历十一年诰封兵部侍郎郜钦所题,字迹依然苍劲有力。
观音殿内的彩塑、悬塑堪称一绝,殿内不足 40 平米的空间内,竟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约五百尊彩塑、悬塑,儒、释、道三教人物齐聚一堂。他们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悬椽望,姿态万千,栩栩如生。有的雄健威武,气势逼人;有的雍容典雅,富丽华贵;有的安静慈祥,泰然自若;有的神情俊逸,仪态万千。
(观音堂)
佛家的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道家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儒家的七十二贤人…… 熙熙攘攘,仿佛儒释道三教正在进行着一次 “历史性会面”,共同演绎着三界的传奇故事,营造出 “东土西土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 的奇幻意境。
殿堂正中的佛坛上,供奉着佛教中的 “三大士”—— 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居中,单腿坐于莲蓬之上,头戴宝冠,丰颐大耳,樱桃小口,身穿通肩大袖衫裙,右手置于曲居于莲蓬的右腿之上,左臂下垂,左腿向前踏在朝天吼背部一莲蓬上,面部表情恬静自然。
文殊菩萨居左,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右手前是象征智慧、辩才锐利、威猛的青狮;普贤菩萨居右,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前面蹲着代表其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六牙白象。三大士背后的正壁,展现的是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指点下,四处拜师求教,历访五十三位 “善知识” 的五十三参图、灵山会等佛教故事,人物造型姿态万千,塔阁楼观精巧瑰丽。
(观音堂)
当心间的梁架上,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祖师同坐中央,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列左右。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呈 “说法像”;老子为道长装束,仿佛在论经讲道;孔子儒生服饰,正侃侃而谈,向众弟子讲学。三教济济一堂,互为依存,共同发展,充分彰显了自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共融的文化现象。
玉皇庙:穿越时光的庙宇玉皇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庙内现存明代碑刻有简略的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 彼时,它只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庙宇,北宋熙宁九年(1076 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 “玉皇行宫”,内设大殿、廊庑、山门等建筑,并彩绘壁画,塑造神像,至此,玉皇庙已初具规模。
(玉皇庙)
玉皇庙坐北朝南,拥有三进院落。整体平面呈长方形,中轴对称,沿着中轴线由南向北拾级登临,依次为头道山门、二道山门、成汤殿、献亭和玉皇殿,从前院到后院,层层递进,如朝北宸,这种布局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规制,蕴含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的儒家伦理观念。
(玉皇庙)
成汤殿,又名诸神殿,修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 年),金元时期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金代风格。它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四椽袱后压乳袱,前檐柱头施单下昂四铺作。殿内供奉着商朝开国国君商汤,其塑像庄严肃穆,中央的三间二层楼阁式神龛,由名贵木材精雕细琢而成,如微缩的宫殿,神龛檐下,密布的斗栱层层叠叠,繁复精美,为神灵营造出独居空间的同时,也装饰了殿内构造,两侧站立的持印侍女,温婉而立,东西两壁还置有古代民众祈雨所用的十二尊木雕神架,周边的配殿,如东偏殿东岳殿,奉祀东岳大帝黄飞虎及家人,西偏殿三王殿,奉祀牛王、马祖等,各自承载着独特的信仰文化,与成汤殿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古代宗教信仰的多彩画卷。
(玉皇庙)
玉皇殿作为庙宇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 年),现存建筑为宋代原构,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北宋遗风,是宋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它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四椽袱前压乳袱,前廊式单檐悬山顶,柱头施单下昂四铺作,整体造型简洁大方,比例协调,尽显宋代建筑的典雅之美。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其端坐在中央的须弥座上,身后围木屏风,身穿九章法服,头戴珠冠冕旒,双手持圭于胸前,庄严肃穆,尽显天帝威严。两侧站立着女官、侍女、宰辅、臣尉等,侍女像面容秀丽,体态婀娜,乃宋代彩塑精品,每一尊都栩栩如生。
二十八宿殿因《黑神话:悟空》而声名大噪的二十八宿殿,位于玉皇殿前方的西庑配殿内。殿内砖砌神台之上,二十八宿的塑像整齐排列,这些塑像由元代雕塑家刘元(刘銮)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塑造而成,将原本用于观测天象的二十八星宿,赋予了人的形态与性格,化身为二十八位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生动,千姿百态。
(玉皇庙)
有怒目圆睁、肌肉紧绷的武士形象,仿佛随时准备降妖除魔;也有面容温婉、神情祥和的仙人模样,似在守护世间安宁。他们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服饰纹理,无一不精雕细琢,细节之处尽显匠心,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巅峰之作,在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物中尚属孤品,堪称 “海内孤品”。
铁佛寺,游戏带火的古寺《黑神话:悟空》凭借精美的画面、精彩的剧情,带火了山西一大批古建,晋城铁佛寺便是其中之一。在游戏爆火之前,铁佛寺就像一位隐世高人,藏在山西晋东南高平市米西村弯弯绕绕的小巷深处。一道长期关闭的铁门,门内小小的四合院,一间屋子,便是它的全部。这里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金字招牌”,却因种种客观条件制约,长期不对外开放。哪怕是高平本地人,也鲜少知晓它的存在,更别说外地游客了。
(铁佛寺)
铁佛寺的创建具体年份,,难以确切知晓。不过,依据正殿青石门墩上所刻题记 “金大定七年(1167)七月十三日铸造铁佛,修铁佛寺殿”,以及殿外《重修记》碑记载,能够推断出正殿始建于金大定七年(公元 1168 年),且在当时进行过重修。此后,明代嘉靖元年(公元 1522 年)又经历再次重建,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成为追溯铁佛寺源头的关键线索,证实了它源自金代。
(铁佛寺)
铁佛寺坐北向南,呈单进四合院布局,院落中轴线北端矗立着正殿,南端则是天王殿。正殿西侧,耳殿三间,院内东、西禅室各五间,错落有致。正殿为明代遗构,三间七檩,单檐悬山顶。梁架采用通檐七架梁用三柱,斗拱前檐用五踩重昂计心造,出斜拱,后檐用三踩斗拱,工艺精湛。
步入殿内,27 尊明代彩塑映入眼帘。中央释迦牟尼佛趺坐于须弥座上,背光悬塑,直通殿顶,三世佛、十二圆觉菩萨、接引佛、十大明王、大鹏金翅鸟等环绕四周,流云飞凤、蟠龙穿梭其间,营造出神秘庄严氛围。佛前文殊、普贤二菩萨跣足而立,东西两侧二十四诸天塑像更是震撼人心,立于 1 米多高砖台,像高 2 米有余,形象男女各异、文武兼具,或眼珠突出,或头发倒竖,或铠甲护身,或袒膊赤足,以铁丝铁线塑形,线条刚劲有力,妆銮彩绘绚丽夺目,服饰细节精雕细琢,展现工匠超凡技艺与丰富想象力,无愧为明代佛教彩塑艺术巅峰之作。
(铁佛寺)
铁佛寺彩塑之所以震撼人心,精湛工艺是关键。匠人们采用 “以木为骨,以泥为身,铁丝造型” 的独特手法,先用木材搭建骨架,使其稳固支撑;再敷以细腻泥料,雕琢出塑像雏形;尤为精妙的是铁丝运用,或嵌入泥内强化轮廓,或外露塑造须发、飘带,呈现出立体、鲜明的线条美感,刚劲有力又灵动飘逸,让每一尊塑像仿佛有了生命,尽显古人巧思与匠心。
(铁佛寺)
他们高大密集,立于 1 米多高砖台,像高 2 米有余,在狭小空间内营造出震撼气场。形象男女各异、文武兼具,表情夸张至极,或眼珠突出,似能洞察世间万象;或头发倒竖,仿若怒发冲冠;姿态更是复杂多变,或铠甲护身威风凛凛,或袒膊赤足洒脱不羁。这些造型融入大量生活与想象元素,如散脂大将的青铜色面庞、痉挛的手脚,取材于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又似市井百态夸张演绎,打破常规,独具一格。
西溪二仙庙,晋东南文化之魂在晋东南地区,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二仙的传说,这也是二仙信仰的源头。相传,二仙是乐氏姐妹,出生于当地一个普通家庭,却有着非凡的命运。她们自幼聪慧善良,然而母亲早逝后,继母的到来让她们的生活陷入苦难。继母百般虐待姐妹俩,寒冬让她们身着单衣、赤着双脚去采菇,酷暑又逼她们在烈日下拾麦。但即便遭受如此不公,姐妹俩对继母依旧孝顺有加,毫无怨言。
(西溪二仙庙)
这份孝心感天动地,传说有一日,天空突现黄云、黄龙,姐妹俩竟骑着黄龙飞升成仙。此后,她们时常显灵,为百姓排忧解难,无论何人何事,只要诚心祈求,二仙都会有求必应。当地百姓感恩戴德,纷纷建起庙宇供奉她们。到了北宋崇宁年间,二仙信仰更是达到一个高峰。
彼时,西夏侵扰边疆,戍边宋军陷入绝境,粮草断绝、士气低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二仙化作农妇,手提瓦罐粥饭前来救度。神奇的是,那小小的瓦罐,粥饭源源不断,让宋军得以饱腹,重振旗鼓,最终凯旋而归。此事上报朝廷,宋徽宗龙颜大悦,敕封乐氏姐妹为 “冲惠”“冲淑” 真人,庙号 “真泽”,二仙信仰从此在晋东南深深扎根,庙宇也越建越多。
(西溪二仙庙)
西溪二仙庙二仙庙,又名真泽宫,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崇文镇岭常村,是古陵八景之 “西溪春色” 的核心景观。始建于唐乾宁年间(公元 894—897 年),宋崇宁年间(1102—1106 年),它被加封 “真泽宫”,得到了皇家的认可与尊崇,声名愈发远扬,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信仰圣地。金皇统二年(1142 年)的扩建,则让它的规模初现雏形,殿宇增多,布局渐成体系,彰显出当时社会对二仙信仰的推崇。
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采用前廊式悬山顶的建筑形式,其上巧妙地建有戏楼三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朱红色的廊柱与青灰色的瓦片相互映衬。昔日,这里既是信众进出庙宇的必经之地,也是举办庙会、酬神演戏的重要场所。
(西溪二仙庙)
正殿,其为金代所建。面宽、进深各三间,五铺作斗拱,琴面单下昂,彩色琉璃剪边,内部梁架结构规整,斗拱层层叠叠,支撑着整个殿顶。殿内供奉的冲惠、冲淑二真人塑像庄严肃穆,背后的木雕神龛更是精美绝伦,盘龙垂柱,栩栩如生。抬头仰望,殿顶的彩绘天花色彩斑斓,与下方的精美木雕、壁画相得益彰。
东西梳妆楼,位于后殿与中殿的东西两侧,均为两层三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是二仙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东梳妆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副阶周匝,平面呈方形。上下两层间皆有回廊,上层廊下置有平座,于檐柱间设勾栏,并融缠柱造与叉柱造为一体,结构独特,具有早期建筑的特征,斗拱为四铺作和五铺作,形制同后殿,为重檐九脊顶,造型优美舒展,是金代楼阁式建筑中的上乘之作。西楼虽经民国年间重修,但也基本保留着金代楼阁形制。
隰县小西天,悬塑传奇,惊世绝伦小西天,这座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凤凰山顶的古刹,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 年),由东明禅师主持兴建。初时,它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得名 “千佛庵”,后来,或许是因重门额题 “道入西天”,又为与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 “大西天” 区分开来,它更名 “小西天”,名字虽改,其神圣韵味却愈发醇厚。
(隰县小西天)
小西天虽规模不大,寺院依山而建,巧妙利用凤凰山的地形地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其建筑风格可用 “小、巧、精、奇” 四字概括。若说小西天是艺术的殿堂,那大雄宝殿内的悬塑便是殿堂中最璀璨的明珠。殿内除佛坛上的 5 尊主像外,墙壁、梁柱、顶棚皆化身为艺术的画布,1900 多尊彩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上,仿佛是一场永不落幕的佛国盛会。
(隰县小西天)
那巍峨壮观的天宫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似要冲破殿顶,直上云霄;众多的人物塑像,或颔首低眉,或目光炯炯,面容慈祥,姿态各异;神鸟、孔雀、鹦鹉等珍禽异兽伫立在缭绕的云端,羽翼绚丽,栩栩如生,似要振翅高飞,引吭高歌。这些彩塑,高者达 3 米有余,气势恢宏,俯瞰众生;小者仅有拇指大小,却也精雕细琢,毫发毕现,于细微处见真章。
(隰县小西天)
其工艺更是令人惊叹叫绝。匠人们以架定位,凭借高超技艺,将泥土悬塑于空中,上厚下薄,巧妙地悬插在预制构件木架子里,克服了重力与空间的难题。且殿内梁架上的彩绘采用沥粉贴金制作,近似宫廷规制的龙凤和玺,龙凤于祥云间萦绕,金光熠熠,尊贵非凡,这般高规格、高成本的彩绘,民间极为稀少,为小西天的悬塑增添了一抹奢华而神秘的色彩。小西天之前,未有如此满堂精美悬塑;小西天之后,亦难寻这般惊世之作,它无愧为中国悬塑艺术的巅峰绝唱,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光辉,让每一位有幸目睹之人,皆被这东方美学深深震撼,沉醉在这佛国天宫的奇幻世界里,忘却尘世纷扰。
(隰县小西天)
寺内所藏的传世罕见官版《明永乐北藏》,更是稀世珍宝。这部明朝宫廷刻本,由明成祖朱棣敕令雕刻,耗时近三十年完成,版式大气、字体秀丽、装帧华美,尽显皇家气魄。其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提供了珍贵且不可多得的资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晒经节,已成为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彼时四方香客云集,寺僧、居士庄重地举行晒经仪式,在暖阳下,用竹签轻轻挑晒经卷,那虔诚的模样,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佛法交流,传承着千百年的信仰与智慧,让小西天的文化脉络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绝。
广胜寺,宝塔凌云,殿宇生辉东汉建和元年(公元 147 年),彼时它名为阿育王塔院,亦被称作俱卢舍寺。传说释迦牟尼灭度后,印度阿育王命使者将佛舍利送往世界各地,广胜寺便是这 19 处供奉佛舍利的塔院之一,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当政时期,寺院遭遇了两场近乎毁灭性的 “法难”。广胜寺唯有舍利塔在残垣断壁中孤独伫立,见证着信仰的坚韧与磨难。
(广胜寺)
唐大历四年(公元 769 年)汾阳郡王郭子仪,这位在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挽大唐于狂澜的名将,游览至此,见此地山水清幽、颇具灵韵,遂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代宗欣然准奏,并赐额 “大历广胜之寺”,寓意 “广大于天,名胜于世”,“广胜寺” 之名由此而来,传颂四方。
(广胜寺)
霍泉之水潺潺流淌,滋养着周边土地,唐代便有了霍泉水 “洪三赵七” 的分水约定,至金代,这一约定以碑刻形式确定下来,确保了水源的合理分配,也为寺院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金太宗天会年间,上寺三门及后法堂得以修建,万斤洪钟雄浑鸣响,声震山野;金海陵王贞元元年,下寺太上大佛庙在信众捐资下修葺一新,香火愈发旺盛,广胜寺在唐宋的暖阳下熠熠生辉。
元大德七年(公元 1303 年),一场八级大地震突袭而来,地裂山崩,屋宇倾颓,广胜寺瞬间沦为废墟,满目疮痍。元大德九年,下寺大佛殿率先拔地而起;元延祐六年,水神庙移址重建。明正德十年(公元 1515 年),高僧达连和尚发下宏愿,募资重修佛塔,历经 12 年艰辛,至嘉靖六年(公元 1527 年),一座惊艳世人的飞虹塔惊艳亮相。它通身镶嵌五彩琉璃,如彩虹落于人间,每层八面,雕饰繁复精美,龙凤翱翔、菩萨低眉、金刚怒目,皆栩栩如生,成为广胜寺乃至华夏佛教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广胜寺)
飞虹塔作为广胜寺的标志性建筑,傲然屹立于上寺塔院中央,是我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更在 2018 年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为 “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宝塔”。走近飞虹塔,八角形砖砌阁楼式塔身,十三层的楼阁逐级而上,每层皆有出檐,由下至上微微收缩,至塔顶急剧变窄,形成挺拔秀美的轮廓。
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建有两层阁楼一座,俗称龟须座,十字歇山顶,比例协调,为整个塔身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气。塔身通体镶嵌着五彩琉璃构件,屋宇、神龛、斗拱、莲瓣、角柱、勾栏、雀替、花罩、方心、神兽、盘龙、佛像、菩萨、金刚、流云、鸟禽、花卉等图案应有尽有,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制作精巧,色彩绚丽,仿佛是一部立体的琉璃史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赤橙黄绿青蓝紫交织闪烁,恰似雨后飞虹,故名 “飞虹塔”。
(广胜寺·水神庙)
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与寺院仅一墙之隔,是一座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其独特的建筑与珍贵壁画,殿内四壁的元代壁画更是堪称一绝,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布于殿内四壁,布局严谨,造型生动,色彩浑厚,极富艺术表现力。壁画内容丰富多样。
《龙王行雨图》描绘了龙王兴云布雨、电闪雷鸣的震撼场景,蛟龙翻腾,云雾缭绕,气势恢宏;《祈雨图》展现了百姓虔诚祈愿、祭祀求水的画面,人物表情真挚,动作各异,充满了对雨水的渴望;《元杂剧图》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服装、道具、乐器、舞台刻画十分精细;《捶丸图》呈现了古人进行捶丸运动的场景,与现代高尔夫运动竟有几分相似,引发了世界对高尔夫起源的重新探讨。
(广胜寺·水神庙)
《下棋图》刻画了两人对弈的专注神情,棋盘上的棋子粒粒分明,让人感受到古人的闲情逸致;《渔民售鱼图》描绘了渔民售卖鲜鱼的热闹集市,人物形象鲜活,鱼篓里的鱼儿活蹦乱跳,充满了生活气息;《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王宫梳妆图》等则展现了王宫贵族的奢华生活,金银珠宝、珍馐美馔、华丽服饰琳琅满目,尽显古代宫廷的富贵繁华。
关帝庙,武庙之冠,溯源千年在华夏大地,关羽的名字如雷贯耳,其 “忠、义、仁、勇” 的精神被历代传颂,备受尊崇。而位于山西运城解州镇的关帝庙,正是为纪念这位传奇英雄而建,它始建于陈末隋初(公元 589 年),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历时十余年修复而成。作为中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解州关帝庙当之无愧地被誉为 “天下武庙之祖”。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建筑布局采用传统的 “前朝后寝” 宫廷式格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等主要建筑,两侧配以木坊、石坊、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木坊、石坊、碑亭、彩塑、木雕石雕等文物基本保存完整,布局紧凑,高潮迭起,让人目不暇接,尽显皇家气派。
(解州关帝庙)
核心建筑崇宁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屋顶,四周环廊,外围 26 根圆形石质廊柱,高 3.87 米,直径 46 厘米,每柱皆雕蟠龙,系整块石料剔地凸雕而成,数量在国内宫殿庙宇中独一无二,古人曾有过 “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伟,甲于天下” 的赞美。殿身采用九檩四柱歇山式梁架,廊庑施双步梁,结构简洁,用材经济。
(解州关帝庙)
前檐额枋镂空雕刻龙卷祥云、花鸟禽兽、神仙人物等,玲珑剔透,层叠有序。屋顶全部为琉璃,正脊采用狮子托宝珠的山字形刹顶,脊刹两侧挺立着 “八仙” 人物,巨龙式大吻背部雕二蟠龙,凶险阴森,垂脊脊兽作麒麟,戗脊脊兽为行龙,武士挺胸坐于脊端,翼角龙首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叮当,恍若进入了 “金钟作响,降龙腾空” 的仙境。
进入殿内,迎面可见明间两根内柱上,木雕巨龙自柱底盘旋而上,至柱顶探头对峙,龙下海水荡漾,龙周祥云缭绕。柱间额枋上,悬挂有康熙皇帝御书的 “义炳乾坤” 牌匾,周身雕刻精致,色彩夺目。龙柱后设置殿堂式木雕神龛三间,砖砌台基,龛前插廊上木雕幡龙檐柱四根,檐柱下部,分三间围护木勾栏,勾栏雕饰华丽,题材丰富。
(解州关帝庙)
额枋透雕二龙戏珠、菊花、牡丹等,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龛内梁架当心施八角形木雕藻井,如帝王像上的华盖宝顶。龛内供奉关圣帝王装束坐像一尊,头戴冕旒,身着龙袍,腰系玉带,持笏端坐,神色凝重威严,仪表端庄肃穆。龛内圣像两侧塑侍者立像各一,东侍者双手捧玺,西侍者双手捧书。
龛前供案两侧各塑侍臣一人,东边鬓发皆白之老者为王甫,西侧中年侍臣为赵累。殿内外悬有各式牌匾四十余方,除了三方帝王御书匾,其余牌匾多为官吏、举子、商号、军人、绅民等敬献,内容以歌颂关公业绩与品质为多,也有祈雨、祈福、祈寿、病愈还愿、木工百匠、祈祷战事胜利、祈祷宦历前程等士民心愿以及各地关庙进奉的匾额,不仅反映了关公崇拜的阶层广泛,而且说明了人们信奉关公的 “全能法力”,也展现了解州关庙的祖庙地位。
(解州关帝庙)
位于关帝庙中轴线最后端的春秋楼,因楼内供奉一尊《关羽读春秋》塑像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 年)重修。春秋楼是关帝庙内的最高建筑,楼内的藻井华美、雕刻精丽,极具视觉冲击力。春秋楼上下两层廊下都有勾栏,不同的是,下层的勾栏是石雕的,上层的勾栏是木制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栏杆、花替、拱头、昂嘴上,都雕有动物、人物、花卉、云彩等图案。
春秋楼的斗拱制作很特殊,上层檐下的为三踩单翘,下层檐下的为五踩双下昂,但与其他古建筑不同的是,这些斗拱的拱面、斗面、昂嘴、耍头等,全都雕刻有各种图案,这是斗拱从唐宋时期的结构部件,到明清时期发展为装饰艺术的实物例证。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 “悬梁吊柱” 结构,这种建筑结构在国内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处,堪称一绝。
(解州关帝庙)
春秋楼上层檐柱的上端,承负着上面檐头的重量,而下端却雕刻成莲花瓣样,在空中悬着,成为二层平座上的垂莲柱,上层檐和悬柱的全部重量都落在了伸出檐外的下层大梁上,下层大梁又由金柱和檐柱支撑着,平稳又牢固,乍一看,整座楼的上层仿佛悬于空中一般,造型既奇特又美观。春秋楼内上下两层均设有神龛,下层神龛中供着关羽身着帝侯装的关圣帝君坐像,楼上的神龛中供奉着关羽身穿便装,夜观《春秋》的坐像尊,塑像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穿越时空,目睹关公当年秉烛夜读的英姿。
永乐宫,藏在壁画里的道教瑰宝永乐宫整体依中轴线有序铺展,依次矗立着山门、龙虎殿、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五座巍峨建筑,前呼后应,一气呵成。宫殿之间间距疏朗,没有过多繁杂建筑的堆砌,给人以开阔大气之感,这种布局不仅契合了宫廷建筑的规整与庄重,更彰显出元代建筑追求雄浑大气、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
(永乐宫)
单论单体建筑,更是令人惊叹不已。以三清殿为例,它作为永乐宫的核心主殿,建在高大宽敞的台基之上,如同巨人的脚掌,稳稳扎根大地,托起整座大殿的恢宏气势。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五脊顶,那高耸的屋脊上,鸱兽傲立。
若将建筑比作是承载历史的骨骼,那么壁画无疑是其鲜活跳动的灵魂。这些壁画分布于龙虎、三清、纯阳、重阳四座大殿之内,总面积逾千平方米,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图》无疑是这壁画艺术宝库中的皇冠明珠。这幅壁画以诸神朝拜元始天尊为主题,场面恢宏壮阔,仿若将天庭盛会搬至人间。
(永乐宫)
瞧那南极长生大帝,头戴冕冠,冕冠两侧三米多长的天河带用长线条勾勒,不见接笔、涩滞痕迹,交接严密藏锋,运笔中锋沉稳,均匀有力,尽显庄重威严,执掌气候变化,护佑风调雨顺;再看玉皇大帝,身着整套唐代帝王服饰,龙纹刺绣栩栩如生,威严端坐,仿佛在俯瞰三界;还有那仪态万方的后土娘娘,粉色凤头高履精致无比,鞋底云纹灵动,尽显母仪天下之态。武将们身披重甲,肌肉紧绷,怒目圆睁,手中兵刃寒光闪闪;玉女们则身姿婀娜,面容姣好,手捧仙果、香炉,衣袂随风轻舞。诸神或对语,或倾听,或沉思,神情姿态彼此呼应,组成了这气势磅礴的朝元行列,将道教神祇体系完美呈现,让观者仿若置身仙境,见证这神圣一刻。
(永乐宫)
纯阳殿,则像是一部展开的连环画,用五十二幅画面娓娓道来吕洞宾的一生。从他出生时的祥瑞之兆 “瑞应永乐”,屋内妇人端坐,婴儿于盆中洗浴,屋外白鹤翱翔,祥云环绕,众人仰头惊叹,到赴考途中的 “黄梁梦觉”,遇钟离权点化,梦破顿悟,画面一转,又呈现出他济世救人的种种善举,如 “救苟婆眼疾” 里,吕洞宾俯身查看,眼中满是关切,身旁松树用笔苍劲,墨色浓郁,映衬着场景。
还有那北神坛后的《钟离权度吕洞宾图》,堪称精华。画中钟离权袒胸露怀,身着石绿色长衫,红脸长髯,逍遥洒脱,坐在磐石上授道;吕洞宾一袭白袍,书生模样,端坐在旁,双手拱起,眉头轻皱,眼神中透着思索与挣扎,似在天人交战,最终踏上修仙之路。这些壁画将吕洞宾的故事与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相融,酒肆、茶楼、民居错落其中,贩夫走卒、文人雅士往来其间,烟火气十足,让仙人有了尘世温度。
(永乐宫)
重阳殿作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 “七真人” 的殿宇,壁画以四十九幅连环画的形式,回溯了全真教初创的艰辛历程。从王重阳降生时的奇异天象,到他求道过程中的艰难探索,在山洞中苦修,面容坚毅,身形清瘦却目光如炬;再到度化弟子时的悉心教诲,画面里,弟子们围坐聆听,或若有所思,或恍然大悟,神情各异。其中对社会生活的描绘细致入微,平民百姓打鱼煮饭,烟火升腾,王公贵族朝拜出行,仪仗威严,还有饥民、厨夫、乐手、农民等底层人物的真实写照,阶级差异一目了然,为研究十四世纪前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让历史在壁画中鲜活起来。
福胜寺,藏在深闺的千年古刹福胜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城西北 17 公里的光村。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静谧而古朴,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当你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路旁的田野、农舍渐次后退,一座古寺的轮廓便缓缓映入眼帘。很难想象,在这看似平凡的一隅,竟藏着一座传承千年的艺术殿堂。
(福胜寺)
福胜寺坐北朝南,建筑高低层叠,错落有致,呈现出四进院落的布局。沿着中轴线前行,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两侧衬以厢房配殿,山门采用木制牌楼式建筑形制,别具一格。转过山门,钟鼓楼分列东西,晨钟暮鼓,声声悠扬。
弥陀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浑厚重、气度不凡。面宽进深皆五间,呈方形,重檐歇山顶。柱头枋子上斗拱齐全,上檐斗拱为五铺双下昂形制,建筑规制尽显元代遗风。殿内有元代彩塑 20 多尊,堪称艺术珍品。
(福胜寺)
正中的阿弥陀佛,螺髻高耸,跏趺端坐于仰莲座上,左手置于左腿,作说法状,右手向上屈指,似在点化众生。佛像身躯丰满,神态自若,面色包金,威严中透着平和,双目下视,嘴唇紧闭,尽显高大端庄、肃穆安详之态。其身后的牡丹花图案与金色火焰,施金上彩,错落有致,直上云霄,更增添了神圣庄严之感。须弥座高大精美,六层结构,每层都有精美的彩绘与雕刻,莲花瓣上绘有佛祖出家故事,束腰处的 “金刚力士” 或奋力扛顶,或偷懒耍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分立阿弥陀佛两侧,呈立像,丰腴之躯微微向主尊倾斜,宛如忠诚的护卫。大势至菩萨发髻高耸,上身袒裸,配戴项饰,缀饰璎珞,线条流畅,发丝整齐,袒胸露臂却不失庄重;面部丰润,肌肤晕染自然,呈淡淡的肉粉色;臂、腕著钏,发辫垂搭双肩,圆润双肩尽显女性柔美;肩搭石绿色披帔,帛带贴体垂落,内着红色垂曳长裙,裙摆覆脚,衣褶自然悬垂,绮罗飘动,仿佛微风轻拂;腹部系带打结,腰束描金围腰,衣裙纹饰精细逼真,色彩简淡素雅,尽显菩萨的慈悲与端庄。
(福胜寺)
而弥陀佛塑像背面的渡海观音悬塑,更是堪称 “中国最美菩萨”。观音顶戴华冠,手贯环钏,面容秀丽写实,目光慈悲,仿佛能洞悉世间一切苦难。她脚踏祥云,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徐徐前行,似自海天佛国而来,拯救苍生。善财童子天真烂漫,在前为其引路,萌态可掬。背景采用高浮雕手法塑造出的海浪波纹图案,透视效果突出,远小近大,立体感极强,让人仿佛能听到海浪的澎湃之声,感受到海风的吹拂。这一独特塑造手法在古代雕塑艺术中极为罕见,在河东一带当属孤例,是研究元代雕塑艺术与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构图手法的重要标本,对探究晋南地区元代佛教传播及本土化历程意义非凡。
(福胜寺)
东西两侧佛台上围坐的十六罗汉及四大天王,为金代、明代补塑,风格各具特色。罗汉们神态各异,或沉思、或微笑、或怒目而视,每一尊都有着独特的性格与故事。四大天王高大威猛,风、调、雨、顺各司其职,手持法器,镇守四方,守护着佛国净土,其鲜明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展现出明代彩塑的精湛技艺与世俗化风格,让人望而生畏又心生敬意。
后大殿的三佛洞内,三世佛及胁侍菩萨静静端坐,虽处于封护状态,难睹真容,但据记载,这些元明时期的塑像同样塑工俱佳,造型精美。想必在那静谧的洞窟之中,佛像们正以慈悲之眼,俯瞰世间,庇佑着芸芸众生,等待有缘人揭开神秘面纱,感受其庄严肃穆的气场。
鹳雀楼,王之涣笔下有多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孕育这般千古绝唱?极目远眺,黄河滔滔,水天相接处,落日余晖洒金,山河壮丽尽收眼底,是否就能体会到诗人当年的心境?让我们一同揭开鹳雀楼的神秘面纱。
(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 557 - 580 年间,由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蒲州时所建。它最初是一座军事瞭望楼,因常有鹳雀栖息其上,故而得名。彼时的鹳雀楼,在战火纷飞中,为守护一方疆土,承载着戍卫之责,见证着北周与周边势力的风云变幻。
隋唐时期,天下一统,鹳雀楼的军事功能逐渐淡化,转身一变成为文人墨客的钟情之地。它 “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的绝佳地理位置,吸引无数才子佳人纷至沓来,留下诸多传世诗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是让它声名远扬,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震华夏,成为了当时的文化地标,承载着大唐盛世的豪迈与才情。
(鹳雀楼)
鹳雀楼历经五代、宋、金,虽王朝更迭,却始终是中州名胜,文人雅士的雅集之所。直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铁骑踏破中原,鹳雀楼也未能幸免于战火,在熊熊烈焰中,这座辉煌了 700 余年的名楼轰然倒塌,仅存故基,空余后人喟叹。
明初,鹳雀楼旧址尚存,可黄河水患频繁,河道肆意摆动,泥沙无情地将其旧址掩埋。无奈之下,人们只能把蒲州西城楼当作 “鹳雀楼”,聊以慰藉对它的思念,登临作赋者依旧不绝,延续着对这份文化传承的执着。
(鹳雀楼)
1992 年 9 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 “重建鹳雀楼”,这一倡议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人们对恢复古迹风貌的热情。历经五年筹备,五年施工,永济市于 1997 年 12 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终于,在 2002 年 9 月 26 日,一座崭新的鹳雀楼傲然屹立于黄河东岸,重现往昔辉煌,再次向世人敞开怀抱,续写着它的传奇故事。
新建的鹳雀楼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它坐南朝北,西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楼体高 73.9 米,巍峨耸立,气势恢宏。
(鹳雀楼)
主体建筑在高大的台基上。外观虽为三层四檐,实则内部设有六层空间,底层外有副阶周匝,四面出抱厦,这种设计既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又使其外观更加雄浑大气。顶层为单檐歇山顶,下部腰檐挑出平座回廊,围以勾片式钩栏,飞檐翘角如飞鸟展翅,灵动而不失庄重,在阳光下,琉璃瓦熠熠生辉,尽显大唐建筑的华丽风范。
悟空 “牵线”,开启山西古建探秘在为山西古建的辉煌过往惊叹不已时,我也欣喜地看到了它们在新时代迎来的新生机。近年来,山西在古建保护上持续发力,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诸多濒危古建得以修缮复原,重新焕发光彩。《黑神话:悟空》引发的热潮,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游戏中的山西古建取景地成为热门打卡点,让更多人领略到古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