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一架中国政府的专机悄然降落在巴拿马城机场。
机舱内,中国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马辉神色凝重,他的任务是在72小时内与巴拿马政府展开密集磋商,目标直指一项可能改写全球航运格局的争议交易。
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以228亿美元(核心资产价值190亿美元)将43个国际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

消息一出,香港《大公报》连发三篇社论,痛批李嘉诚“背刺国家利益”,国务院港澳办罕见转载文章施压,香港特首李家超更公开表态“交易须符合法律,港府将严格审查”。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为何引发如此剧烈的震荡?
年近百岁的“李超人”,为何在晚年陷入舆论漩涡?
01
根据长和集团公告,此次出售的43个港口覆盖23个国家,核心资产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这两个港口不仅是全球贸易的咽喉,更承载着中国与拉美60%以上的海运贸易量。
2023年,中国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货物总量超6400万吨,占运河总运量的22.7%。
一旦美国资本掌控这些港口,中国船只可能面临涨价、刁难甚至封锁风险,相当于将“贸易命脉”拱手送人。

交易宣布前一个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国会演讲中高调宣称“巴拿马运河应回归美国控制”,甚至暗示不排除动用武力。
而李嘉诚选择在此时将港口卖给与特朗普关系密切的贝莱德财团(CEO拉里·芬克被曝曾向白宫汇报交易进展),被外界质疑“配合美国战略布局”。
港媒直指:“特朗普刚喊话,李嘉诚就递刀子,这是巧合还是算计?”
交易曝光后,李嘉诚遭遇前所未有的舆论围剿。
《大公报》以《莫天真勿糊涂》《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等檄文痛斥其“唯利是图”“背叛民族”,文章被港澳办官网转载后,批评声浪升级至国家层面。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更在社交媒体质问:“是否有些香港商人仍信奉‘商人无祖国’?”
网友则嘲讽:“李超人的‘超人’滤镜,碎了一地。”
02

李嘉诚的商业传奇始于1950年代。
从塑料花厂起家,到1970年代凭借低价抄底香港地产业成为“楼王”,其长实集团一度控制香港七成住宅用地。
1990年代,他通过收购和记黄埔进军港口、能源等基建领域,构建起横跨52个国家的商业帝国,被《福布斯》誉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商人”。
2013年起,李嘉诚开始大规模抛售中国内地和香港资产,转而投资英国电网、水务、电信等基建项目,被舆论贴上“撤资跑路”标签。
他对此回应:“我只是一个商人,在商言商。”
但此举被部分学者批评为“缺乏家国担当”。
此次出售港口,更被视为“全球化套利”的延续,在地缘冲突加剧时抛售高风险资产,套现转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
面对批评,李嘉诚支持者常以“慈善贡献”辩护:其基金会累计捐赠超300亿港元,曾资助汕头大学、香港抗疫等。
但反对者反驳:“慈善是道德选择,国家利益是底线问题,功过不能相抵。”
更有分析指出,其慈善布局多集中于教育、医疗等“低政治风险”领域,与涉及国家战略的港口交易形成鲜明对比。

为阻止交易,中国打出“组合拳”:外交层面,代表团紧急访问巴拿马,重申支持巴方对运河主权,并探讨合作替代方案。
法律层面,香港特首李家超援引《国安法》,暗示可能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叫停交易。
此外,中国反垄断机构或联合欧盟等多国对交易展开审查,增加其不确定性。
巴拿马政府态度暧昧:一方面公开宣称“运河主权不容谈判”,另一方面却未明确反对贝莱德收购。
分析认为,该国正试图在中美间寻求平衡——既不愿得罪美国,又希望保留与中国合作的经贸红利。
而贝莱德作为全球最大资管公司(管理资产超10万亿美元),其收购行为被视作“美国资本扩张的典型操作”,与特朗普政府的“经济胁迫”策略高度联动。

面对舆论风暴,李嘉诚罕见取消长和业绩发布会,仅通过公告强调“交易纯属商业考量”。
资本市场反应剧烈:长和股价单日暴跌4.4%,市值蒸发78亿港元。
而A股港口板块因“战略资产价值重估”逆势大涨,厦门港务等多股涨停。
有投行人士透露,交易尚未完成付款,若中方施压升级,贝莱德可能重新议价甚至退出。
李嘉诚有个“李超人”的称号,源于他对商业趋势的精准预判。
但这一次,他或许低估了民族情绪的烈度,也高估了资本游戏的容错空间。
交易能否落地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风波已彻底撕下其“爱国商人”标签。
一位网友的评论或许最能概括公众情绪:“李嘉诚赚到了190亿,却输掉了中国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