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困寿春王基立功守孤城诸葛战亡

正史趣闻说 2023-11-02 03:34:10
1、坚持己见,王基兵围寿春城对于诸葛诞的反叛,司马昭当然早在预料之中,朝会上,群臣都主张尽快出兵,防止叛军从淮南北上,攻城掠地。 司马昭却不慌不忙:“这次诸葛诞一定会吸取当初毌丘俭轻兵冒进最终覆灭的教训,转而采取勾结吴国死保淮南的策略,所以这次叛军虽然兵力强大但是行动却会相对迟缓。我们无须紧张,只是需要调集各方军队合力围剿,叛乱一定会被平息”。“诞以毌丘俭轻疾倾覆,今必外连吴寇,此为变大而迟。吾当与四方同力,以全胜制之”(《晋书.文帝纪》)。 司马昭开始调兵遣将,同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带上皇帝曹髦和郭太后和自己一起亲征淮南。 这是个一石双鸟之计。 诸葛诞手握十多万大军,准备了足够的粮草,又有东吴做靠山,这些都注定了此次平叛将是一场大战恶战,司马昭必须亲自出马、全力以赴才会放心,但安排谁留守京城合适呢?小皇帝曹髦颇有心计,单独留下他司马昭如何放心得下?这是其一。皇帝亲自平叛,虽然不一定能震慑诸葛诞,但对十几万淮南叛军的威慑作用不可小觑,这是其二。 司马昭很快上书曹髦:“昔日黥布(黥音qíng,黥布即英布)造反,汉高祖率军亲征,隗嚣(音wěi áo)谋逆,光武帝(指刘秀)亲自西伐,先帝明皇帝(指曹叡)在位期间也频繁出征,这些都是为了震慑宵小、宣扬国威。所以陛下此次也应亲临战场,不但能让平叛将士倚仗陛下天威,还能威慑叛军。我们可以动用五十万大军以众击寡,必能战无不克,陛下无需担忧”。“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晋书.文帝纪》)。 这是司马昭给皇帝上的正式表文,不是对外的宣传,应当不会夸张,因此表文中所说的五十万大军应该就是此时曹魏能够动用的全国总兵力。而同期蜀汉总兵力在十万多一点,东吴在二十万上下,仅从总兵力上来看,曹魏实力显然比蜀汉和东吴加起来还要强大得多。 曹髦如何批复史书没有加载,反正他不想去也得去。 接着,司马昭下令让驻扎在青州、徐州、荆州、豫州的部分军队,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关中的机动部队,也就是“游军”,从各自驻地出发迅速赶往淮河以北集结。司马昭则亲自率领洛阳驻军,带着皇帝曹髦和郭太后出洛阳后沿东南方向,浩浩荡荡地杀向淮南。 司马昭为此次平叛调集的各路大军总兵力合计二十六万。“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三国志》),司马文王即司马昭。 实际这里面还有一部分军队的调动并未包含在二十六万当中,比如驻守荆州的征南大将军王昶为配合司马昭淮南平叛,调动荆州军进据夹石(具体位置不明),逼近东吴大将施绩和全熙驻守的江陵城,使得孙綝无法抽调荆州守军增援寿春。虽然这一方向上魏吴双方并未开打,但荆州部队的调动同样是司马昭平叛部署中的一环。这其实说明了战争的复杂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动用军队的数量往往不是一个简单数字就能准确统计的。 诸葛诞的长史吴纲带着诸葛靓到了建业说明来意,东吴掌权人、大将军孙綝非常高兴,当即宣布任命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赐爵寿春侯。同时派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会同前番叛逃东吴的文钦父子作为第一批援军,率三万精兵迅速赶往寿春,协助诸葛诞守城。全怿是东吴名将全琮的儿子,全端是全怿堂弟。 公元257年6月甲子日,司马昭带着皇帝曹髦抵达项县境内,这也是二叛中毌丘俭和文钦当时驻扎的城池。曹髦和郭太后以及一班文武大臣被安排在项县城内休憩,司马昭则率军在项县以东不远处的丘头驻扎。项县和丘头都位于今河南周口市沈丘县境内。 就在此时,豫州刺史、镇南将军王基奉命率豫州军赶来和司马昭会合,司马昭任命王基为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二州诸军事,带着安东将军陈骞先行出发,完成对寿春城的包围。行镇东将军的意思就是原职务保持不变,同时兼任或代理镇东将军。王基在平定淮南二叛时曾担任司马师的前锋军。 王基和陈骞二人昼夜兼程,很快抵达寿春,就在二人分兵合围寿春时,文钦和全怿也带着三万吴军赶到寿春,在包围圈合拢前利用寿春城东北部山势险要的有利条件,顺利进入城内和诸葛诞会合。 完成对寿春的包围后,司马昭下令让王基就地环城四周挖掘堑壕,构筑壁垒,做好长期围城准备,不得主动出兵攻城。随后司马昭又命奋武将军、监青州诸军事石苞带着兖州刺史州泰和徐州刺史胡质等人,挑选精锐士卒,轻装简从,作为游军,即机动部队,在寿春外围活动,伺机歼灭增援寿春的吴军。 石苞,字仲容,渤海郡南皮县人(今河北沧州市南皮县)。 石苞和邓艾一样出身寒微,虽然颇有智慧,气度不凡,被当地人称“石仲容,姣无双”,但因无人举荐,一直没有机会进入官场,那时还是魏明帝曹叡时期。 后来石苞好不容易才被人推荐在南皮县衙里做了一个叫“给农司马”的小吏,而且说来也巧,当时邓艾也在县里做小吏,和石苞竟然是同事。 有一次,谒者(皇宫里负责传达口谕、引见官员的侍从)郭玄信奉命到南皮给曹叡挑选近臣,一天外出时让县令帮忙找两位赶车的马夫,县令就把石苞和邓艾叫去赶车。郭玄信善于识人,途中走了十余里,三人相谈甚欢,临别时郭玄信对石苞和邓艾说:“子后并当至卿相”(出自《晋书.石苞传》),意思就是你们二人以后一定能做到公卿宰相的位置。石苞自知身份低贱,很不以为然,笑道:“我就一个赶车的,哪里敢奢望做公卿宰相”。 尽管未来看上去很美好,但眼前却太过苟且。后来石苞被派到邺城出差办事,因为事情拖了很久也没办成,久居异乡的石苞穷困潦倒,无奈之下只好在邺城集市上贩卖生铁以求活命。负责管理集市的官员,当时称“市长”,名叫赵元儒,赵元儒同样善于识人,看人很准,观察了好一阵子后认为石苞非比常人,将来必有大成,因而主动和石苞结交,并广泛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石苞由此成为邺城知名人物。 名气大了之后石苞有幸认识了前往邺城办事的吏部侍郎许允,就是高平陵之变中和陈泰一起劝说曹爽投降司马懿的那位。石苞要求很低,想让许允帮忙推荐自己在县里做个小官,可许允却看出石苞能力出众,说:“您和我都是差不多的人,我应当推荐你到朝廷为官,小小县城如何容得下你”。石苞大为感动。 后来石苞果然被朝廷征召到洛阳做了尚书郎,虽然官职依然很小,但和在县里做小吏已不可同日而语。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这次是否为许允推荐,但推测应当就是。 在尚书郎任上时因为业绩出色,石苞无意中被司马懿看中,选为司马师的中护军司马,结果不久就被当时掌权的曹爽调到邺城担任典农中郎将。这是曹爽有意打压司马懿,不想让司马懿培植太多亲信。 邺城在曹魏时期相当重要,地位仅次于洛阳,曹操曾大规模营建邺都,并曾长期在邺城办公,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大建筑以及曹操死后所葬的高陵都在邺城。当时邺城住了很多曹氏宗亲以及曹爽的亲信,这些人在邺城骄横跋扈、胡作非为。当地官员大多噤若寒蝉,不敢多嘴,只有石苞常常上书痛斥,要求朝廷严办。虽然都没有下文,但石苞却因此得到了朝廷很多官员的暗中称赞,尤其得到司马家族的青睐。 曹爽倒台后,石苞迅速被司马懿提拔,历任东莱太守和琅琊太守,因政绩出色,很快就升任徐州刺史,一跃成为地方大员。 司马师上台之初大举南征,命司马昭为主帅进攻东兴,结果被东吴诸葛恪大败。司马昭败退后收集残兵败将,各路大军都支离破碎、狼狈不堪,唯有徐州刺史石苞所率兵马仍旧保持完整建制。司马昭见到后直接指着所持符节大发感慨:“早知道这样,不如当时就把这个符节授给卿,由卿来指挥,也不至如此”。战后石苞被拜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 石苞有个儿子叫石崇,就是后来和王恺斗富的那位西晋大富豪。石苞还有个孙子叫石超,后来在八王之乱中是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一员猛将。 这次石苞作为游军主帅,专门负责歼灭企图增援寿春的吴军。 几天后,吴国大将朱异率老将丁奉带着五万兵马(数据取自《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奉孙綝之命,作为第二批援军赶往寿春,大军进驻安丰(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南)。司马昭担心朱异和诸葛诞里应外合,对围城的王基等人不利,于是下诏命王基撤去包围,将兵马转移到寿春城北的北山上,防止被包了饺子。 可王基却有不同看法。 王基召来众将商议:“现在绕城修建的堑壕壁垒基本完成,各路兵马也已集结,我们应当精心部署,防止城内叛军逃脱。如果这时放弃包围,改去城北守卫险地,这不是给叛军创造逃跑的机会吗?一旦敌人逃出寿春,即便再用计谋,后面的仗打起来也会困难的多”。最后,王基和众将决定拒绝撤军,坚持继续围城。 前番平定毌丘俭淮南二叛时,王基作为前锋就曾以“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为由坚持占据南顿城,避免了南顿城内大批粮草被叛军所得。 当然了,王基不敢随便抗旨,还是上书劝司马昭:“两军对敌,我们应该像山一样岿然不动,如果轻易转移阵地,去依靠险地,必致军心动摇,攻守易势,于我军大为不利。我们现在各路兵马已完成集结,围困寿春的工事都已构筑完毕,深沟高垒,军心安定,士气高涨,这时岂能轻易撤军”。 奏疏被十万火急交给司马昭,司马昭深思熟虑后同意了王基的主张,命其继续围困寿春。 后来拿下寿春后,司马昭还专门给王基写信提到此事:“当初军事会议上很多将领都建议撤去包围,先暂时转移到北山,以避免你们被叛军内外夹击。我因为没有身临前线,不知道现场的具体情况,所以就同意了众将的看法。将军深谋远虑,计算周密,而且能坚持主张,上违诏命,下拒众议,顶住各方压力,最终成功收复寿春。那些古书里说的经典战例也不过如此”。王基因在此战中的出色表现,在战后代替诸葛诞成为征东大将军。 2、内外交困,诸葛诞孤注一掷在王基围城期间,诸葛诞命文钦等人多次率军出城突围,试图打开一条血路,但均被王基击退。王基将寿春围的铁桶一般,除非有外援,仅靠诸葛诞城内守军很难突围成功。 石苞在寿春外围游荡时,很快发现朱异动向,遂命兖州刺史州泰伺机突袭,先是小胜一仗,斩杀吴军两千余人。 朱异把粮草辎重全都存放在都陆(今安徽省六安市西),石苞探听到消息后便和州泰一起从正面大举进攻朱异,以吸引朱异的注意,同时派刚刚新任的泰山太守胡烈率五千精锐骑兵奇袭都陆。 胡烈出身安定胡氏,是西晋名将胡奋的弟弟,两人的父亲就是参加过东兴之战和平定淮南二叛的胡遵,胡遵当时在战后被升为卫将军,并于去年也就是公元256年病逝。胡奋的女儿胡芳后来嫁给了司马炎,被封为贵人。泰山太守原本是常时,因为开战后常时和另一位大将李广因畏惧叛军兵力强大,多次以生病为由拖延进军,最终被司马昭以军法处斩。常时被斩后由胡烈继任泰山太守。 胡烈突袭都陆大获成功,一把火将朱异存放的粮草烧得干干净净。与此同时,石苞和州泰在正面同样大胜。可怜朱异,带着数万吴军兴冲冲杀来,结果连寿春城的影子都没看到就丢下了一万多具尸体后仓皇逃跑。因为军粮没了,朱异的残兵败将只能靠采集路边的“葛叶”充饥。葛,一种豆科植物,可入药。 朱异很清楚自己这支部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无法再去增援寿春,只好下令撤军。 早先孙綝在朱异出发后不久也亲自带着主力赶往寿春增援,此时正驻扎在镬里(镬音huò,镬里位于今安徽巢湖市西北),得知朱异撤军后,孙綝让朱异搜集残兵后再杀回寿春。可朱异即无粮草,兵力又不足,去了等于送死,于是说什么也不肯出兵,最后惹得孙綝大怒,让朱异前往镬里相见。 朱异部下,柴桑督、奋威将军陆抗(陆逊次子)怀疑孙綝不怀好意,于是劝朱异不要前往,朱异却说:“子通(孙綝的字)和我就像一家人一样,有什么好怀疑的”,坚持前去。谁知到了之后孙綝连面都未见,直接让安排好的力士将朱异五花大绑,随后下令处死。 令人诧异的是,杀了朱异之后,孙綝并未继续向寿春进军,而是分出一部分兵马交给弟弟、武卫将军孙恩,让孙恩假装继续进攻,虚张声势,而孙綝则带着主力撤回了建业。既然决定撤军,为何还要杀朱异?这番操作实在让人莫名其妙。 不过,很容易让人看明白的一点就是,孙綝此举意味着已经放弃了增援寿春,任寿春自生自灭。 先前第一批援军,文钦和全怿的三万大军还在寿春城里和诸葛诞一起被困,第二批朱异五万大军被打的七零八落,最后孙綝自己带着主力又置文钦和全怿于不顾,无功而返,还杀了大将朱异。这次大举出兵,孙綝不但寸功未立还损兵折将,由此引起吴国内部极大不满。皇帝孙亮本就不甘心大权被孙綝把持,于是借机组织力量除掉孙綝,结果计划失败。孙亮被废,大批朝臣被杀,孙綝改立孙休为帝。自孙权病逝后,东吴政局一直不稳,内部一团乱麻。 孙綝撤军时已是公元257年9月,自诸葛诞五月举兵已过去四个多月,距王基六月包围寿春也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 关于朱异被斩,司马昭有自己的判断,他对众将说:“朱异虽然救援寿春失败,但这并不完全怪朱异,可孙綝却还是把他杀了,这实际是杀给寿春城里的叛军看的,是为了让诸葛诞知道东吴这边仍在力挺寿春,凡是不愿增援寿春的人格杀勿论,目的当然是希望诸葛诞能一直坚守下去。对我们来说,现在外围敌人暂时没了,只需加强包围,防止叛军突围成功,同时设法迷惑叛军,让叛军误判形势。如此,用不了多久叛军必会不战而溃”。 司马昭的战术很明确,围而不攻,耗死叛军。看来做什么事都不能心急,打仗也一样。 随后,司马昭部署了一系列心理战措施。 司马昭先命人散布谣言,说吴国救兵很快就会杀到,然后又安排一批老弱羸兵撤出包围,分散到淮北地区就食,仍留在寿春城外的将士每人发大豆三升,除此外再没多余的粮食……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营造魏军粮草匮乏,难以持久,吴军很快就要杀来的假象。 城内叛军果然上当。 诸葛诞、文钦等人原本见突围无望,救兵又迟迟不至,因而做好长期固守准备,命人把结余粮草全部清点一遍,按照人口统一分配口粮,精打细算。可现在听说援军很快就会杀到,而城外魏军却闹起了粮荒,已经有军队撤出包围,根本坚持不了几天。叛军大喜,认为要不了多久就能解围,于是开始“益宽恣食”,不再分配口粮,放心大胆地胡吃海喝。 诸葛诞本来为叛变做足了准备,提前积蓄大批粮草,但因为朱怿和文钦三万多大军的加入,再加上浪费严重,结果没多久粮草就开始紧张起来。 见叛军已现颓势,石苞、王基等人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发动总攻,可司马昭却仍然不着急:“诸葛诞这次不是仓促起事,而是准备日久,加上有吴人相助,所以自认为足以据守淮南。文钦虽然和诸葛诞向来不睦,但此时二人目标一致,必会倾力相助。城内兵马尚且充足,此时攻城即便能获胜也会损失巨大。如果再有东吴援军赶来,我们就会更加被动。反正诸葛诞也跑不了,只要我们堵住外援,叛军不过就是笼中之鸟,早晚必败”。 司马昭下令只守不攻,静待其变。 从司马师和司马昭两次平叛来看,兄弟二人的战术很相似,都是能不打就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免一切不必要损失。 司马昭的预料果然不错,叛军很快就生变了。 大将蒋班和焦彝都是诸葛诞心腹,二人主张突围,于是劝诸葛诞:“朱异五万大军却始终无法靠近寿春,孙綝杀朱异后反撤回江东,东吴虽口口声声说支持我们,但实际却是坐视我等自生自灭。现在军心还算稳定,众人还愿意为将军效力,如果此时突围,集中兵力攻打一个方向,与司马昭决一死战,即便不能大胜,但仍有逃命可能。如果就此坐守孤城,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文钦却主张坚守待援:“公以十万之众归顺吴国,我和全怿、全端等一批吴将也在城内与公共存亡。东吴将士的父兄子弟都在江东,即便孙綝不肯相救,陛下和一众家属又岂会答应?曹魏这些年年年都有动乱,军民疲惫不堪,只要我们能坚守下去,时间一长曹魏内部必然生乱。到时一定会有机会,为何非要冒险一战呢”。 蒋班和焦彝仍坚持突围,惹得文钦大怒,诸葛诞也心烦意乱,认为蒋班和焦彝祸乱军心,扬言要杀了二人。二人担惊受怕,几天后翻墙逃出城外,投降了司马昭。 此时是公元257年11月,诸葛诞举兵已半年有余。 和文钦一起被困在寿春城内的吴国大将全怿,其母亲叫孙鲁班,是孙权的女儿,也是现皇帝孙亮的大姐。全氏在江南是大族,也是东吴外戚。全怿堂兄全尚的女儿是孙亮的皇后。 孙綝杀朱异后撤回东吴,朝野上下大为不满。孙亮趁机暗中和姐姐孙鲁班、太常全尚等人密谋除掉孙綝,结果处事不密,被孙亮一个妃子得知,这个妃子恰好是孙綝的外甥女。另外,全尚的妻子是孙綝的堂姐,这位堂姐也不忍堂弟被杀……几条线索同时向孙綝告密。 可想而知,随后建业城里一片腥风血雨。 最终皇帝孙亮被废,全尚等一批大臣被杀。孙鲁班却侥幸逃脱,在侄子全辉、全仪等人的保护下带着全氏家族和数十位亲信渡江北上,投降了司马昭。 孙亮这帮人号称是密谋,结果搞成了几乎众人皆知,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孙鲁班在东吴的惊险一幕,被围困在寿春城内的全怿、全端等人当然并不清楚。 于是,黄门侍郎钟会又给司马昭出了一个主意,让全辉、全仪写信给城内的全怿,说因为全怿等人久久不能解围寿春,朝野上下非常气氛,准备将全怿等将士家属全部处斩以示惩戒。所以这才带着家人渡江投奔曹魏。 司马昭特意让全辉从江东带来的亲信进城把信亲手交给全怿。 这封信对全怿兄弟来说无异于惊天霹雳。老子在前线流血流汗,你们在后方却不问青红皂白要杀我们的家人,这样的人怎么值得我们去效忠。 于是,12月的一天夜里,全怿、全端、全静等五个全氏堂兄弟带着亲信数千人打开城门,投降魏军。 蒋班、焦彝以及全怿兄弟的投降,不仅仅让诸葛诞少了多位干练武将,更是大大触动了叛军信心,一时间“城中震惧,不知所为”,叛军受到极大震慑,不知如何是好。 全怿投降后被司马昭拜为平东将军,赐爵临湘侯,其余众人也都加拜官职。 一直主张闭城坚守的文钦却因为蒋班等人的投降改变了主意,开始劝诸葛诞:“蒋班、焦彝二人因为我们不愿突围而出城投降,全怿、全端又因为家人而背信弃义,这些人的投降会让司马昭认为我们剩下这些人一定会继续死守城池,而无意突围,所以他们的防备自然会松懈,我们反倒可以趁此一战”。 诸葛诞以及随文钦入城的吴将唐咨等人也认为继续守下去凶多吉少,可以倾力一战。 3、寿春城破,司马氏登顶巅峰公元258年正月,诸葛诞等人准备好进攻器具后,集中兵力由南门突围而出。司马昭命王基迅速调集兵力围剿南门叛军。 叛军拼死突围,魏军奋力阻击,这场战斗可以想象有多惨烈。 魏军的投石车早就被拉上了城外修筑的土台,此刻全都对准冲在叛军最前面的进攻器械,加上站在高台上的魏军弓箭兵射出的全是火箭,叛军精心准备的器械或被引燃烧毁,会被石块击中,很快全都失去战斗力。没了器械掩护的叛军如赤身裸体般暴露在魏军面前,不断被多如飞蝗的矢石击中,成片成片倒下,鲜血几乎灌满了纵横交错的堑壕。“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根据史书上的描述,这场突围战几乎一边倒,叛军根本无力冲过城外魏军精心布设数月之久的工事,最终不得已又退回城内。 援军无望,突围也无望,城内叛军彻底失去斗志,加上城内开始严格限制口粮,于是叛军成批出城投降,前后达数万人。“降出者数万口”(《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对此,文钦却不以为然。文钦恨不能诸葛诞的原班人马全都投降,只剩下自己带着吴军坚守。文钦故意纵容甚至怂恿那些尚未投降的北方兵全都出城,这无疑惹怒了诸葛诞。没了北方兵,诸葛诞岂不成了光杆司令,即便最终能突围到东吴,哪里还能有什么话语权。 诸葛诞原本就和文钦有仇,此前因为共同对付司马昭暂时摒弃前嫌,如今见文钦竟然要动自己根基,这哪里还能忍。 于是,文钦卒。 诸葛诞借商议军务的机会杀了文钦之后,驻守寿春内城的文鸯和文虎兄弟俩立即带兵准备攻打诸葛诞的征东大将军府,为父亲报仇,结果手下将士因惧怕诸葛诞,都不愿意去。兄弟俩势孤力单,只好暂时隐忍,随后找了个机会逃出城外,投降了司马昭。 当年淮南二叛时,文鸯在乐嘉城外夜袭魏军大营,导致司马师眼疾加重,后又多次单枪匹马闯入魏军阵中,令魏军将士闻风丧胆,也颜面扫地。如今文鸯终于落入曹魏手中,众将纷纷劝说司马昭杀了文鸯。 尽管哥哥司马师相当于死在文鸯手里,可司马昭却不同意杀文鸯:“文钦罪大恶极,死不足惜,其子本也该被杀。但这次文鸯文虎二人在穷途末路之际前来投奔我们,如果杀了他们,只会让城内叛军坚定守城的信心”。 司马昭不但未杀文鸯,还给兄弟俩都封了将军,赐爵关内侯。关内侯只有封号和待遇,没有封地。 司马昭让文鸯兄弟俩骑着高头大马绕着寿春城巡视,不断向城头喊话:“连文钦的儿子都不会被杀,你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呢!” 叛军心理彻底崩溃,没人再愿意继续守下去等死。 这一天,司马昭亲自来到城下观察形势,见城头守军毫无战意,尽管手举弓箭却没有一人往下射。回去之后,司马昭对众将说:“可以发动总攻了!”。 司马昭下令四面同时进攻。 结局毫不意外,叛军几乎未做抵抗,寿春城即被攻克,时间是公元258年2月,乙酉日。 诸葛诞带着亲信准备趁乱逃出城外,途中遭遇大将军司马胡奋所率兵马,结果战死阵中,司马昭下令夷灭诸葛诞三族。 城内所有叛军被俘后全部投降,但是诸葛诞豢养的贴身死士虽然仅剩数百,却没有一个愿意投降的。司马昭让这些人排成队站着,每杀一人就问剩下的人投不投降,结果直到杀完最后一人也没有投降的。 跟随文钦前来的东吴大将唐咨、王祚等人也选择投降,唯有于诠不肯。于诠在被俘前大呼:“大丈夫受陛下之命率兵救人,没能完成任务已是羞耻,又岂能再俯身投敌”,说完脱去甲胄冲入魏军阵中战死。 三国两晋时期规模最大,前后持续长达十个月的淮南三叛寿春之战在一幕幕惨烈而悲壮的画面中落下帷幕。 此战中,诸葛诞原本准备充足,手握十余万重兵却选择困守孤城,后期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在突围和坚守之间犹豫不决,最终错失机会,在优柔寡断中葬送性命。 相反,司马昭却表现得游刃有余,虽然是长途奔袭作战,却自始至终都掌控着战争节奏,丝毫没有被动应战的窘迫。最终以最小的代价,大破十多万叛军和十万吴军。 至于东吴的孙綝,就不值一提了,这简直就是诸葛诞的猪队友。如果安排妥当,以孙綝和诸葛诞总计二十多万大军,又处在守方的有利局面,且背靠东吴,不说重创司马昭,起码占据淮南并不算奢望,可惜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烂,和他的前任诸葛恪有的一拼。 诸葛诞儿子诸葛靓,因事先作为人质被送往建业,因而得以活命。后来诸葛靓在吴国官至大司马,也算是功成名就。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之时,诸葛靓率吴军拼死抵抗,宁死不降,战败后不知下落。诸葛靓的姐姐是西晋琅琊王的妃子,吴国被灭后,诸葛靓辗转跑到姐姐处寄居。晋武帝司马炎后来得知诸葛靓在琅琊王府上,还亲自登门拜访,劝诸葛靓出山,可诸葛靓却躲在厕所里怎么也不肯出来,最终直到老死也没做晋朝的官。 文鸯此后一直在朝中为官,二十年后,西晋初年,秃发鲜卑在河西叛乱,已是一员老将的文鸯临危受命,再次大显神通,大破秃发树机能二十万鲜卑兵。此为后话。 唐咨、王祚等东吴将领投降后均被司马昭一一上表加封,但司马昭身边很多将领却认为这些吴兵不会忠心,不会甘愿为曹魏效力,而且他们的家属都在江南,一旦将这些人释放,早晚必会生乱,不如早早将这些降卒全部坑杀。“或言吴兵必不为用,请坑之”。 司马昭却说:“古人用兵,以尽量保全有生力量为上策,不过杀几个为首的罢了。放了这些吴兵方才显得我们魏国的大度”。“就令亡还,适见中国之弘耳”。中国一词频繁见于史书,意思通常指占据中原黄河流域建立起的国度,此处是司马昭对曹魏的自称。 于是,数万投降的东吴士兵被释放后迁到三河地区(具体位置不明)定居,此后并未发生叛乱。 司马懿时期的王凌,司马师时期的毌丘俭和文钦,司马昭时期的诸葛诞,三次淮南叛乱恰好发生在父子三人各自执政时期,而且时间点也很有意思,都是各自执政的初期。 这当然不是巧合,这些实际是曹魏内部反对司马家族的人精心挑选在三人掌权之初地位最不稳固的时候动手,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虽然反叛力量一次比一次猛烈,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了司马家族的地位几乎无人能够撼动。所以,淮南三叛不但未能打击司马家族,反倒因清剿了一起反对派而进一步夯实了司马家族的权力根基。 自诸葛诞之后,一直到司马炎逼迫曹芳禅位,曹魏内部再未出现一起针对司马家族的武装叛乱。当然,可能有人会提到钟会灭蜀后谋反,但那是因为钟会野心勃勃,想联合姜维割据巴蜀自立,并非因忠于曹魏而反司马家族。相反,钟会一直是司马家族的亲信,对曹魏根本谈不上忠心。 平定诸葛诞叛乱后的司马昭像极了执政后期的曹孟德,无论什么事,只要自己想,随时都可以做到。剩下的,无非是考虑由自己亲自做,还是将来交给子孙去做。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