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布局与产业适配?|锦囊

新锦成研究院 2024-11-04 16:15:43

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近年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产业导向越来越鲜明,国家宏观政策与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高计划”都将专业与产业的适配作为职业教育改革重点。但现实情况是,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职业教育遗留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期锦囊,将盘点近年来指导高职院校面向产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相关政策,提出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提升专业布局与产业适配度的参考建议。

01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产业导向

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尺度。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匹配提供方向指引。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优先发展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

今年7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谈及“新双高”的目标定位时也表示,“新双高”将要求高职院校从注重自身循环发展的小逻辑,转到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大逻辑上。真正把学校改善和循环的能量,转化为服务力、贡献力,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此外,“新双高”遴选标准中的社会需求适配度、建设成效贡献度等核心指标,同样凸显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助力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视。

02专业与产业在三个维度不匹配

整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三个维度的不匹配。

一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一些区域的产业在新技术的引领下迅速转型升级,但职业院校的办学却相对滞后,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一些院校仍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盲目争办“热门”专业,这仍是一种外延式、高投入、低效益的扩张路径。

二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脱节。专业与产业的匹配不仅要在结构上有所对应,还要让专业人才供给规模满足产业需求。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之间的“两极不匹配”问题显著。一些院校集中开设某一个大类的专业,专业开设扎堆、重叠,同质化严重,造成区域内专业人才供给过剩,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当地产业发展紧缺的专业却规模过小,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

三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经济产业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对专业的内涵发展、生产性实训、研发型校企合作的关注不够,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环节不完整、对接的价值链层次低。这不仅影响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更难以适应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等要求。

03如何推动专业布局与产业适配?

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分析职业教育产教供需。立足当前国内以及区域产业经济结构,分析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尤其要对对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现有劳动力基础展开深度分析,并将分析成果应用到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引领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加快职业教育职业标准研究,制定职业标准规范培养机制。众多新兴产业领域已经衍生出一大批新职业,如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但这些新型职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每种能力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层次水平,都需要系统研究并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以此来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调整。

搭建权威、完善的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供需信息共享机制。如果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学校很难获知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具体特征。共享机制有利于学校及时、准确了解产业和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包括数量、结构、规格等,并第一时间将其体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

加强专业布局调整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行业与产业趋势,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方案。专业设置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要着眼于院校长远发展。可以采取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结合、宽口径专业与窄口径专业并存、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等策略,制定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确保专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序性。(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