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伟大领袖的毛主席,他在一生之中做过的事情一直让大众十分好奇。毕竟一代伟人总有他异于常人的地方,但事实上毛泽东不仅喜欢游泳读书,还和普罗大众一样喜欢抽烟。对于中国而言,毛主席绝对是一位前无仅有的伟人。
抗战时期,毛主席所率领的工农红军多次与日军抗衡,最终将这些侵略者赶出了我国国土。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多次展现出自己的大智慧,最终率领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主席,一生之中却说自己有不会碰的东西。这就是毛主席的一个十分奇怪的原则,他称:“我一生之中绝不会碰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分别是书枪钱,后两者或许还可以勉强解释,但是毛主席既然爱书,他又为何不碰书,自己的书是否有什么深意呢?
一丶不碰钱不碰钱不仅是毛主席本人的原则,同时也是很多陕北老革命人士的观念。毛主席的后人毛新宇就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了毛主席不碰钱的原则,他说:“你们也知道,毛主席是不碰钱的。在我们家就有这样一条家规,毛家后人无论生活如都不会去经商。”钱是一个好东西,也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逃不过的物品。但是过度依赖钱财,最终也会导致自己的贪欲不断上升,毛主席正是因为深知这件事情才会给自己立下了不碰钱的原则。毛主席后来的钱财一般都是统一由秘书为他调配,再加上他本人其实并不需要太大开销,所以毛主席即使不碰钱,也能够生活的很好。
当然与其说毛主席不碰钱,倒不如说毛主席其实应该是节俭。抗战时期的陕北根据地,大家生活都十分简朴,就连红军上下衣服也没有几块好布,甚至穿的鞋子都是临时编成的草鞋,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了,才换成了布鞋。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之中,缝缝补补有三年,很多人都养成了即便是衣服已经穿破了,都舍不得丢,一个补丁一个补丁往衣服打。毛主席亦是如此,他身上的衣服即便是穿破了都不舍得丢,衣柜里更是没有几件,就连布鞋都要穿得实在没办法穿了才会换新的。
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习惯也就被毛主席继承了下来,毛主席一生之中就没有穿过皮鞋,公众场合也不会去穿皮鞋或是新鞋子。有工作人员看不过给毛主席拿了个新鞋子,毛主席却拒绝了:“新鞋子磨脚,我还是喜欢穿旧鞋子。”
并且当年搞革命的时候,战士们都吃的不是很好,但是组织上有规定,军官以上的人是有另外的饭食。而普通的战士们就只能靠吃红糙米和南瓜汤过日子,有的时候甚至只能吃一些野菜充饥。就在这个前提之下,毛主席作为当时的领导人,本来应该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情况,但是他本人却果断拒绝了这些外物诱惑,选择了吃红糙米。
毛主席不允许自己搞特殊,有警卫员知道了以后就感慨跟他说:“您的牙口真好,我吃这种东西就像吃石子一样硬邦邦的,怎么都嚼不下去。”毛主席吃的津津有味,还不忘回复警卫员说:“可这些都是老百姓种出来的粮食。”毛主席的不碰钱不仅是因为他抵御住了外部的诱惑,同样也是因为他本人具有十分强烈的节俭意识。这种容易让人产生欲望的东西毛主席一生不碰,这或许也就是伟人和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差别所在吧。
二丶不碰枪毛主席第2个让人十分费解的原则就是他不碰枪,枪支弹药是战争时期如何都避不过的一个话题。毛主席作为抗战时期统帅万军的大元帅,虽然在建国以后他本人拒绝接受大元帅的军衔受封,但是他永远是人民心目中那个坐镇主场的大元帅。这样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的一生之中居然从不愿意去接触枪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不成主席是因为不忍心杀生吗?但是毛主席却是一个会打枪的人,最开始毛泽东参军的时候,就是在陈潜手下干事。
毛主席后来回忆说:“枪上尖枪放下,瞄准射击这些小技巧都是陈颂公交给我的。”但是为何毛主席最终还是放下了枪支,选择了不配枪也不会去碰枪。其实这件事本质上来说很好理解,一个统帅理应坐镇后方挥斥方遒,上场打仗本就不是他该干的事情。
这就好比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丞相,他自然就不可能和普通士兵或是将军一样上场去打仗。诸葛丞相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后方统帅这些将军和士兵,让他们能够最终打赢敌军。如此看来,若是让诸葛亮上阵去真刀真拳去打架,这无论如何都听上去很虚幻。
毛主席自然也是这样的,并且毛主席坚信,如果革命还需要统帅上阵去亲自打仗的话,那这个革命根本就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这同样也是毛主席对于自己共产党事业的信任,他很果断的就抛下了枪,转头去研究了战略战术,希望自己能够为人民最终展现出他脑海中那幅宏大蓝图。
统帅不需要配枪这是次要原因,其实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共产党初期搞革命的时候很穷。这并不是什么隐秘性的话题,最开始我党人民拥有的枪支弹药极少,毛主席更希望枪支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他主动放弃了枪支,节省下来的枪支为前线的战士们牺牲少上一分。
毛主席自己也说过,枪杆子下才会出政治,但是他比起相信枪,更相信的是广大人民。婴儿毛主席一生之中极少碰枪,他也给自己立下了不碰枪的原则,这个原则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依旧被毛主席所保留。如果说前面两个原则很好理解的话,那么接下来毛主席的这个原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毛主席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是他却给自己立下了不去碰书这样一个底线,毛主席口中的书到底是什么,又是否是真实的书呢?
三丶不碰书其实毛主席所说的不碰书,并不是指毛主席不去阅读书籍,而是指毛主席不愿意参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来搞革命。马列主义的原著,毛主席几乎没有阅读过,他认为上面所说的零零散散都是外国自己的情况,并不是本国实际国情,不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去做。
这一个原则还有一个更好的解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白了就是实践,书本上告诉大家的知识那都是死的,能够运用书中的知识才会被称为活知识,这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也是毛主席所追寻的。
白居易就有一首诗写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很多人都赞扬说好。但是沈括就觉得这个完全就不合理,怎么可能会有4月花开镜了以后山上寺庙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呢?为了弄清这件事情,沈括就约上了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进行了实地考察。人间四月天暖,但是山上却十分寒凉,沈括等人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这才看到了刚绽开的桃花。沈括这个时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因为山上太过于寒冷,所以花季才会比山下所开的晚,这就是他的实践求索精神。沈括在这之后果然写成了著作《梦溪笔谈》,最终青史留名。
这就是实践精神,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在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因为遭遇了左倾思想的影响,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败。尤其是在探索期间,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影响,生搬硬套马列主义,最终导致我国革命力量被严重损耗,差点断送掉了我国革命。
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实是伟大的,但是也不是绝对正确,很多事情都要依靠本国国情去进行修正和改进。百年前的伟人不可能预料到百年后的人们该如何去做,这也就是毛主席始终不愿意碰原著的原因,一旦带入了这些知识,毛主席的思想很有可能就此被框住,导致他在一些事情上始终绕不出来最终判断失误。
要想让中国崛起,就势必不能够只凭借着原著中的内容去做事,实际结合自身情况并且做出相应调整才是符合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因如此,即便是拥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毛主席也从未去按照马列主义的原著去做事,他不碰书,其实也是变相的不被这些书本里的知识所束缚。
毛主席的这些奇怪原则,这才铸就了新中国的伟大胜利。他能够恪守本心,从不被外物所吸引,从不根据条理去做事情,什么事都会先想到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敬佩。中国能有这样一位领袖为我们指引方向,实乃国之幸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