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里都明白,咱们现在能过上安稳日子,全靠老一辈人用命拼来的。那时候要啥没啥,打仗特别不容易,可他们硬是咬牙坚持,最后取得了胜利。抗战那会儿,咱们和日本鬼子打,无论是陆军、海军还是空军,都没能取得压倒性的上风。这种情况下,咱们可没少吃苦头。
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些不愉快的经历,我们依然愿意去回顾,正是因为它们,我们才能铭记曾经受过的屈辱。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短短一年内,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接连失守。面对战局不利,当时的国民政府不得不将首都从南京迁至重庆,以此作为战时指挥中心。这又能怎样,到头来不还是被我们击溃了?现在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我们已然崛起为世界强国,没有任何国家再敢轻易冒犯。
回顾过去,我们的军队那时装备水平不高,实战经验也相对不足。数据显示,在抗日战争期间,每击毙一名日本士兵,我们往往要付出6到7名战士的生命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也曾打出过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比如著名的平型关大捷,这场胜利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传说。1937年9月25日这天,八路军115师在林彪师长和聂荣臻副师长的带领下,第一次调集了数量可观的部队,向日本侵略者发起了反击。
那场战役,我军投入了大约一万两千名士兵,日方则派出了四千人左右。从人数上看,我军确实占优。不过,实际情况是,我们在装备、训练等各个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对手。这场战斗在人数上我们以弱胜强,我军损失了600多人,日军却折损了1000多人。这是中国军队首次主动出击并大获全胜的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的信心,通过一次次战斗,我们的军队积累了实战经验,最终赢得了全面胜利。
不过有个更夸张的例子得提一下,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场仗,我方只用2万人就打赢了对方20万大军,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到底是咋做到的?如果我们的军队真有那么强大,战争根本不会拖这么久。从任何方面来看,这都是一场无法打赢的仗。在解放战争时期,西北地区凭借其特殊的地形和错综复杂的战斗形势,成为了各方争夺的重要区域。
解放战争刚开始,胡宗南就带着二十多万人马进入陕西。那时候,我军在陕西的部队只有彭德怀指挥的西野,人数加起来才两万八千人。在这种情况下,跟对方硬碰硬显然行不通,肯定有其他原因在起作用。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胡宗南被另一股力量牵制住了。实际上,是陈赓的部队替彭德怀分担了军事重任。当时毛主席注意到胡宗南向陕北方向移动,原本打算调兵增援,但最终这个计划没有落实。
毛主席之所以安排陈赓兵团继续在晋西南一带打仗,主要是因为胡宗南的军队已经深入该区域,陈赓兵团正好可以在此牵制并打击敌人。胡宗南此时正带兵在陕北活动。如果陈赓的部队能够在西南地区成功搅乱胡宗南的部队,按照胡宗南一贯的行事作风,他肯定会调兵返回西南。这样一来,胡宗南肯定舍不得放弃西南地盘,只能把部队调回去。他这边一分兵,陕北的防守力量就弱了,彭德怀的部队就能和他们打个平手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陈赓部队的行动必须声势浩大,要让胡宗南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这样他才会调兵回援。果然不出所料,胡宗南被迫调走了一部分部队回去防守。而彭德怀这边,也不跟他们硬碰硬,而是采取了绕圈子打游击的策略。
此外,彭德怀在陕北与胡宗南作战时处于有利地位,这主要得益于陕北优越的地理条件,能够有效牵制敌人,争取更多时间。过了一阵子,毛主席带着中央机关继续待在陕北,故意吸引国民党军队的视线,好让他们把精力都集中在陕北这块地方。
最终,胡宗南被迫撤回关中地区,这正好符合我军的战略意图。不得不说,毛主席的智慧确实令人佩服。最终共产党赢得了胜利,引导民众迈向了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