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年,雍正皇帝派出精锐部队分两路攻打准噶尔汗国。北路派大将傅尔丹带领2万精锐,包括京城八旗、索伦营、宁夏八旗和陕甘绿营士兵,从蒙古方向进攻;西路则由四川提督岳钟琪率领四川绿营兵从青海出击,计划两军会师伊犁。但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识破清军计划,他派大将大策凌敦多布带少量骑兵拖住岳钟琪,自己则与小策凌敦多布率领主力在北线埋伏。他们用诱敌战术在和通泊大败清军,傅尔丹仅带2000残兵逃回科布多,这就是著名的和通泊之战。
在和通泊这场大战中,清军遭遇毁灭性打击。京城最精锐的7000八旗部队全部战死,威名远扬的索伦兵团也被彻底消灭,许多高级将领都命丧沙场。这场败仗让准噶尔汗国实力暴涨,看起来就要重新崛起。大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摇摇欲坠,连雍正皇帝都急得想要重新修建长城来抵挡威胁。借着和通泊大捷的势头,噶尔丹策零发动了大规模东征行动。他手下的猛将大、小策零率军快速推进,在喀尔喀地区接连攻占城池。原本归顺清朝的外蒙古各部贵族纷纷暗中投靠噶尔丹策零,局势对他非常有利。到了雍正十年,噶尔丹策零不再满足于小规模战斗,决定要搞个大动作。他亲自带领三万精锐骑兵,翻过阿尔泰山,进军杭爱山附近的厄得勒河地区,企图抓住喀尔喀的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想在漠北地区上演一场"挟持首领号令各部"的好戏。
简单来说,噶尔丹策零绝对是准噶尔汗国最牛的一位统治者。他比前任噶尔丹聪明,不会傻乎乎地跟清朝死磕;也比策妄阿拉布坦更有野心,不满足于窝在西域当个藩王。噶尔丹策零明白硬拼打不过清朝,就想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妙计——只要控制住哲布尊丹巴活佛,就能掌控喀尔喀蒙古。这样一来,漠北和西域两大地区连成一片,准噶尔汗国就能对清朝形成压制性的战略优势。清军刚在和通泊吃了败仗,漠北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噶尔丹策零的计谋眼看就要得逞了,可最后还是棋差一招。让噶尔丹策零和整个准噶尔汗国前功尽弃的关键,就是那个叫光显寺的战场。
雍正十年八月,噶尔丹策零带着三万精锐骑兵在漠北草原上横冲直撞,好不威风。他顺手还收拾了大清在漠北的铁杆盟友——雍正皇帝的妹夫、超勇亲王博尔济吉特策零,连亲王家眷都给掳走了。这位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哪能忍得下这口恶气?这下可跟噶尔丹策零结下死仇了,博尔济吉特策零天天琢磨着怎么给这个狂徒点颜色瞧瞧。博尔济吉特策零集结了手下一万八千名骑兵,打算给准噶尔军来个突袭。不过考虑到对方兵力占优,正面硬拼肯定吃亏,他决定智取。他把部队悄悄藏在杭爱山南边的光显寺附近,这地方背靠大山、前临河水,正好卡在交通要道上,是准噶尔军的必经之路,特别适合打埋伏。埋伏地点选好了,还得把敌人引过来。为了让噶尔丹策零上钩,博尔济吉特策零设了个圈套:派五百名八旗兵假装败退,逃往光显寺。噶尔丹策零看到八旗兵逃跑,果然带兵追了过来,结果一头扎进了埋伏圈。
当准噶尔军队钻进埋伏圈后,博尔济吉特策零立即下令进攻。喀尔喀蒙古骑兵突然杀出,打得准噶尔军队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很快就被彻底击溃,当场死了一万多人。剩下的士兵慌不择路跳河逃命,结果很多人淹死在河里。噶尔丹策零拼死收拢残兵突围,好不容易才杀出一条血路逃出去。这场仗就是著名的光显寺之战。没过多久,清军猛将塔尔岱带兵赶到战场,接替博尔济吉特策零继续追击噶尔丹策零,一口气追出去两千多里,顺带把之前丢掉的地盘全都夺了回来。喀尔喀蒙古各部又重新归顺了大清。光显寺这场胜仗彻底扭转了清军之前在和通泊吃败仗的颓势,让清准战争的局势重新倒向清朝这边。这一仗直接把准噶尔汗国想要东山再起的美梦给打碎了,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能耐跟清朝叫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