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十大元帅之一,大家可能对他的事迹不了解,但一定都见过十大帅的挂画,对其容貌典籍有所了解。
通常大家,都不会直呼聂元帅的全名,而是称其为聂帅,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聂帅除开军人作风的另一面,一位军中硬汉对家乡和家庭的柔情。
一、经历
1899年12月29日的四川江津(现属重庆),一户平凡的聂姓人家喜得贵子,这个孩子就是聂荣臻。
聂帅的家庭,在当时那个年代并不富裕,衣行住食都比较困难,但尽管如此,父母还是节衣缩食供聂帅上学,不求孩子做大官,只求孩子拥有走出大山的机会。
聂帅八岁时,外祖父唐远谟带到自己开办的私塾读书,15岁又转到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
在那个地方,聂荣臻开阔了眼界,接收了先进开放的新式教育,走出了脱离封建礼教的第一步。
新中国第一位女中将聂力,也是聂帅亲女回忆道:“父亲学习非常刻苦,他的故居里,至今还保留着他当年用过的一个笔筒,上面刻着两个字:破睡。意思是上课的时候不要打瞌睡。”
在聂帅20岁时,在国内商会的协助下,远赴欧洲留学,从西欧到俄国,聂荣臻在欧留学将近六年时间,直到“五卅运动”爆发后,聂帅深知祖国需要他,果断的回到祖国,成为了一个革命家。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聂帅就是这两句话的最好写照,但天不随人愿,自聂帅出国旅欧后,他与父母再也没有见过面。
其父在聂帅率军反国民党围剿的那年去世了,其母去世时,聂帅正在长征的路上。
老一辈的革命家,真是苦过来的,连在父母临终前,膝下尽孝的机会都没有,自古忠孝两难全,聂帅当时内心的悲伤,想必只有自己清楚。
1930年,聂帅的女儿聂力出生了,这本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受时局影响,聂帅陪在妻女身边仅一年的时间,便前往革命一线指挥作战。
没成想,这一走下次再见到女儿,就是十四年后了,1934年当时组织内部有叛徒泄密,小聂力和母亲被软禁关押,还好最后查无实证,两人才被释放出来。
但此时党内需要人才,其母从上海调到了其他地区,党从安全角度着想,将小聂力留在了上海,与上海党组织负责人的母亲一起生活。
直到1946年,周恩来派人找寻聂力,助聂帅一家人团圆,聂帅才得以阖家团圆,亲女十四年的颠沛流离苦难生活,聂帅怎能不动容,一家人哭哭笑笑了一场,才得以释怀。
对聂荣臻,教员对其有着不一样的评价,像其他十大元帅,如彭老总,教员说“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叶帅教员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等等。
别人都是带点打油诗的味道,唯独聂帅教员质朴简单,在58年的一次军委常委会议上,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聂帅吃亏背黑锅,都是默默地忍气吞声,哪怕事后真相大白,聂帅也未多追究,或许对他来说,仿佛一切恶事,都是一阵风,哗哗的来静静的走,不愧教员多次夸他厚道人。
二、故土
故土,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逃离的情节,不管身份高低,血脉金贵,他总会在心里留块地给自己故乡,保留独属于自己的那段回忆。
特别是年龄大了以后,许久未归乡,落叶归根时总会有难以言说的近乡情怯之感,聂帅也不例外。
自聂帅离乡求学后,先是旅欧留学,后又参加革命,历经长征,全面抗日,解放战争,在至49年建国,30年未曾归乡。
离乡30年,直到因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搞建设,聂帅才回了趟故乡,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聂帅是家中独子,父母临终前,他也未能见上一面,此次归乡,他也只在江津区的招待所住了段时间,或许“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觉,只有当时的聂帅一人清楚。
这一走又是几十年,除了身上,人民给予的权利和责任,使他不能轻易为私心到处走动外,可能也有那么点,对故土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他也不知如何面对故土。
所以这出乡关的几十年以来,聂帅都是靠书信,与故乡的血脉亲人交流,聂帅身居高位,事务繁忙,故乡的亲戚,怕打扰到他,竟也是几十年未探亲。
1986年7月1日,是时隔多年后,聂帅第一次与故乡亲戚相见的日子,那天,江津的书记辜文兴,带着聂帅之亲一行人,去北京玉泉山,聂帅的住所,看望他老人家,向他汇报家乡的建设情况。
所有人的心情都很激动紧张,面对这样一位传奇,弄出洋相那就完了。
但聂帅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这也使他们立马平静了下来,聂帅当时有病在身,坐在轮椅上无法站立,只能挥舞双手来表示对亲戚的欢迎。
聂帅的秘书,向他介绍了那些亲戚,并听了转达家乡人民对他的祝福后,老人家深情地说:“我也想念家乡呀!我1956年回去过,那次是为了军工生产,到了江津,住在城关,很快(两天)就走了……转瞬又是几十年了,我想念家乡呀,但不能回去。人愈老愈念乡情呀,托你们向乡亲们问好……”
在与亲戚交谈中,聂帅时常问那些亲人还健在,他问道:“有人认识聂祖辉吗?”聂帅的一个表侄答道:“我听说过,但没有见过。”
聂帅说:“土改时,有些地方喜欢从肉体上整人,聂祖辉是不是土改时镇压的?”
表侄答道:“他是被吓倒的,自杀了。”
聂帅严肃地说:“人都吓死了,可见当时的声势啊,但那不是我们党的政策。那么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呀!对有那些专长的人,要爱护他们,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聂祖辉就留学过日本,对柑橘很有研究,人热心又在行。那时,我是北京的第一任市长,我就不支持在肉体上整人……”
聂帅的这席话,能看出他对人才珍惜和爱护,不能因为成分问题,乱整人,要珍惜重视人才,国家才会越来越好。
三、战友情
在艰难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官兵之间水乳交融、感人肺腑的事例举不胜举。
当时身为政委的聂荣臻,身上就发生过不少,他与战友的动人故事。
1934年12月中旬,陈伯钧红5军团参谋长,在长征途中一路翻山越岭,奔突劳累,体浸风寒,导致曾经的旧伤复发。
但他仍以顽强的意志,坚持率领部队,在“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丛山中行军。
一个月后,陈伯钧的伤口疼痛得更加厉害,必须坐担架行军。他感到自己拖累了战士,妨碍了部队行军,不得不选择暂时告别部队,到军委总卫生部治疗。
此时,红1军团政治聂荣臻,因长途行军致使脚受伤化脓,不得不坐着担架行军,正巧也在此处疗伤。
聂荣臻见陈伯钧艰难行走的样子,忙问:“伯钧啦,好久又没有见面啰,你的脚怎么伤得这么厉害?”
陈伯钧回答:“聂政委,我这是枪伤复发,贺部长说是骨膜炎。”
聂荣臻又关切地询问伤情,陈伯钧告之医生说要开刀,问题不大,接着问及聂荣臻的脚伤,聂荣臻答道:“只是有点感染。你要多注意,尽快把伤养好上前线。”
不几天,陈伯钧收到聂荣臻利用午间休息专门送来的一份特别的慰问品——1只腊鸡和8个皮蛋。
这本是红1军团为聂荣臻配备的营养品,在物资供应十分紧张的长征途中,这些东西显得特别珍贵。
聂荣臻对陈伯钧说:“这点东西不多,可补养一下身体,你还要动手术哦!”
陈伯钧连忙回道:“谢谢聂政委的关心!”一股暖意在陈伯钧的心间油然而生。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里,有一张行军床,是聂荣臻在抗日战争时期送给战友刘显宜的珍贵物品。
它是聂荣臻在1941年晋察冀反“扫荡”作战中缴获日军的战利品。
1941年秋,日军7万余人对北岳、平西地区大举“扫荡”,聂荣臻司令员指挥主力转至外线对敌作战,同时率领党政军机关1万余人,在只有1个团的兵力掩护下,突出重围,粉碎了日军围歼晋察冀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的企图。
在这次战斗中,作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的刘显宜,被日军飞机轰炸,不幸受了重伤。
聂荣臻听说后,心急如焚,赶去余烟未尽的阵地看望时,刘显宜躺在弹坑里奄奄一息,胸前的军衣被鲜血浸透了。
聂荣臻指示卫生部长游胜华要想尽一切办法抢救。
在得知刘显宜伤情好转后,聂荣臻在油灯下伏案疾书。他深切地牵挂着被炸伤的战友,写道:
显宜同志:
因为全军许多事务依赖着你,你负了伤等于打断了我们的一只手!昨得游部长报告及你的来信,知道你的伤日渐有好转,甚为慰!虽处战争环境,但尚有好的条件给你医治,你静心休养,一定在很短的时期就会痊愈的!部队事情,我们已找肖文久代替你,一切事情你都可不要挂心。
望你好好休养,祝你早早痊愈!此致!
敬礼
聂荣臻29日夜
聂荣臻,还将部队送给他,以备急用的,这张便携式行军床送给刘显宜,并指派卫生部部长游胜华和印度医生柯棣华随刘显宜转战治疗。
刘显宜在以后的军旅生涯中,一直把这张行军床带在身边,视作珍宝。及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作战中,他根据周总理指示亲赴朝鲜,解决志愿军的运输补给问题。
跨过鸭绿江远赴朝鲜前线时,还依旧不忘把它千里迢迢带到异域他乡。
老一辈的革命家,军事家,做人做事真的无可挑剔,时刻挂念着国家,故乡,战友,聂帅真正诠释了什么是大爱。
只是苦了聂帅,与自己的骨肉十四年不得相见,父母临终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这对一个初为人父的聂帅来讲,得是多痛苦的一件事。
好在中国解放了,成立新中国,聂帅为之奋斗的一切,都给了他最好的回应。
参考文献:
回忆父亲聂荣臻 《人民周刊》·2017年第5期66-67
回忆表叔聂荣臻 《红岩春秋》2009年第6期61-65
烽火岁月体恤战友的聂荣臻 《党史博彩(上)》·2023年12期59-62
聂力回忆父亲聂荣臻:开国元帅的“潜伏”生涯 《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50期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