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爆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儿。
河北邢台市新河县,一户村民家里的柴火灶,竟然被当地的燃气公司给贴上了封条。
这事儿一出,立马在网上炸开了锅。
视频里,那口熟悉的、冒着烟火气的柴火灶,被一张冷冰冰的封条给“镇压”了,上面赫然写着“新河县中裕燃气有限公司”,还附带着一句“已做停气处理”。
画面看起来既滑稽又让人心酸。
这家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应了,说是这户人家在同一个房间里,既有燃气灶,又有柴火灶,他们觉得这样“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才贴了封条,要求整改,并且停了燃气,还声称他们的做法“符合行业规范”。
这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但细想之下,却让人感到无比荒谬。
燃气公司有权管理燃气安全,这没毛病,但他们什么时候有权干涉老百姓用什么方式做饭了?
柴火灶,多少年来都是中国农村的“标配”,承载着多少人的童年记忆和乡愁。
现在,却被一张小小的封条,贴上了“不安全”的标签。
这到底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农村地区天然气普及率仅为35%左右,依然有大量的居民使用传统的柴火或煤炭作为主要燃料。
这组数据,像一把锋利的刀子,狠狠地扎在了“安全隐患”这个理由上,让它显得苍白无力。
类似的事情,近年来屡见不鲜。
前段时间,某地为了“环保”,禁止农民在田间焚烧秸秆,甚至派人拿着无人机监控,一旦发现火光,立马就过去罚款。
再往前推,有些地方为了“市容”,强行拆除沿街商铺的招牌,搞得整条街都灰头土脸,毫无生气。
这些事情,表面上看都是出于“好意”,为了“安全”、“环保”、“市容”,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一种对底层民众生活方式的粗暴干涉。
这就像什么呢?
就像一个人穿着不合脚的鞋,非但不去换一双合适的鞋,反而要把脚给削了,以适应鞋的大小。
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网上有位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安全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今天能以安全的名义封了你的柴火灶,明天就能以环保的名义拔了你的麦子,后天就能以市容的名义拆了你的房子。”
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问题的本质。
安全,是一个永远不会错的理由。
但当安全被滥用,就变成了一种工具。
变成了对底层民众的控制工具,变成了资本入侵农村的工具。
有人可能会说,燃气公司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也是为了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改善环境。
再说了,他们也是按规定办事,并非有意为难老百姓。
这些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却站不住脚。
虽然推广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强制推行,更不意味着可以剥夺老百姓的选择权。
更何况,这家燃气公司所声称的“行业规范”,究竟是什么规范?
有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公示?
有没有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这些问题,恐怕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让我们类比一下,这就好比古代的“盐铁专营”,官府为了控制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制定了各种严苛的法令,限制私盐的流通,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来镇压。
这种做法,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实际上,却极大地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记得小时候,物质还比较贫瘠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用着柴火灶,每到饭点,炊烟袅袅,饭菜飘香,那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如今,这些画面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燃气灶和昂贵的燃气费。
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进步吗?
这真的是老百姓想要的生活吗?
资本的逐利是没有错的,但是资本也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的,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侵害百姓权益。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对“吃”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柴火灶不仅仅是一种做饭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用什么方式做饭,是老百姓的自由,任何人和任何机构都无权干涉。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过多地翻动,否则就会把鱼弄碎。
同理,社会的治理也应该如此,要尊重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而不是动辄就用“安全”、“环保”等大帽子去压人。
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
每一个老百姓都应该有尊严地活着,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否则,被撕开的,将是这个社会最丑陋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