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两千价位超强性价比——索尼MDR-MV1耳机分享

耳边事数码情 2024-04-08 21:47:23

这其实是一篇迟到了几个月的听感分享……

记性好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去年12月蛋蛋在逛完广州展以后分享了一篇索尼展台的体验感受,其中就提到了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款监听耳机MDR-MV1(下称“MV1”)。当时我在展会现场就被其音色和佩戴体验吸引,两千多的定价也是相当亲民,着实没有不剁手的道理~

监听耳机这个品类,与被用来听歌的专业录音笔一样,十几年前在烧友里还是很受欢迎的。当年可供选择的HiFi耳机并不多,而不少监听耳机因为素质出色、价格亲民,被不少烧友奉为“听歌神器”。可随着耳机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烧友们的选择越来越多,“监听耳机”这个字眼被提及的频率也远不如当年了。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监听风格”往往意味着“干冷薄刺”,意味着均衡且无趣的听感。然而,如果你玩过的监听耳机足够多,便会明白,“监听”二字并不意味着打上这个名号的产品就都是一个声音走向。比如当年的“入烧神器”K240的人声就非常润泽顺滑;拜雅家DT 700 PRO X和DT 900 PRO X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前者的人声音色绵密细腻,后者的器乐表现更加真实自然,却都是公认的优质监听大耳。哪怕是在各种录音室、电视台持续刷存在感的经典监听大耳M50X,其实声音也并不干巴,而是在均衡的基础上稍加润色,不管是用来听音乐还是工作都相当合适。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些,就会发现,很多发烧友所认定的“经典HiFi耳机”,比如K701、HD 600甚至HD 800等等,也一样会被各种专业人士用于监听用途。其实,“监听”和“民用”,“监听耳机”和“HiFi耳机”之间,本就没有绝对的分界线。“监听”这个定义,代表的只是品牌对于这款产品的规划是面向专业领域,却不代表着这款耳机“只能”被用在这个领域。一款优秀的耳机,只要它能够符合对应用户的需求,那么它可以被用在任何专业场合,或者被任何发烧友用来欣赏音乐。作为烧友,我们无需被所谓的头衔牵绊,只要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好声音即可。

在监听耳机这个类目下,索尼家的产品向来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烧友和专业音乐从业者里都有着很高的人气。MDR-7506和CD900-ST这两个型号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款,前者更通透细腻,后者则相对润泽饱满,都在追求还原的基础上稍微做出了一点个性。而MV1作为索尼的第一款开放式监听头戴,无论是使用体验还是声音风格,都和两位前辈截然不同,可以说是将索尼的监听产品线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

和众多两千价位的HiFi耳机相比,MV1的包装简单到乏善可陈,外形更是低调得近乎“简陋”:黑色的塑料耳罩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头梁和各个配件的质感也显得有些粗糙。不过耳机本身的佩戴体验是非常出色的,头梁和耳罩都轻便且柔软,十分亲肤,整机重量不过二百多克,久戴不累,属于“不中看但中用”的类型。

说实话,在做工、造型这块,MV1在同价位几乎是垫底的那类,这大概也是它面世许久却未能被大部分烧友所关注到的原因。毕竟,如今的市场环境充斥着众多“花里胡哨”的选择,有的大耳以二次元联名为卖点,有的大耳着眼于精湛的工艺或者出挑的设计,像MV1这种“丑小鸭”实在很难被眼花缭乱的消费者所注意到。但我之前也说过,这款耳机在第一次试听的时候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说完全是以实力服人的。

和前辈们相比,它一耳朵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开放式设计带来的开阔声场,在声音的自然度和定位准确度方面已经占据了天然优势。不过开放式设计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隔音差,使用场景受限,在工作状态下其漏音程度约等于一个小音箱了,基本只能在家中或者录音室之类的特定场合使用。不过,对于想要安心用这款耳机欣赏音乐的烧友,或者是对于声场定位有监听需求的专业用户来说,漏音这个小缺点相比开放式带来的声学优势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了。和同价位的封闭式大耳相比,MV1的听感会更加通透舒展,声场没有明显的边界,乐器和人声的定位十分精准,动态表现也可圈可点,用来听一些LIVE演唱会、室内乐或者是舞台剧都非常合适。当然,和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开放式古典大耳”,比如HD 600、DT990相比,它的声场规模还是会略逊一筹。

除了出众的声场表现之外,MV1的音色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风格。它的素质底子优秀,信息量相当充沛,有着良好的声音密度;三频之中,中频轻微前凸,整体呈一个微微的橄榄形。其人声厚度适中,没有明显的染色,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声都还原得相当准确,同时听感又打磨得十分顺滑,饱满丰润,在中正的基础上也传达出了丰富的感情。它的低频量感适中,凝聚力较好,弹性十足,氛围很出色,非常适合流行乐的演绎;高频泛音的偏少,亮度适中不刺耳,对于细节的还原还是差了一口气,在三频之中表现相对收敛。

大多数两千档的开放式大耳,对于前端的要求都不低,而MV1让我比较惊喜的一点是它的驱动下限非常高。像海贝音乐R6Pro II这类中端播放器,就已经能将它驱动出一个规整的声音框架。R6Pro II本身的声音风格是润泽且富有韵味的,和MV1的搭配相当顺滑、悦耳,有着相当浓郁的流行味儿。如果把前端升级成SE300这种音色更精致、可玩性更高的类型,MV1还会呈现出较为丰富的变化。SE300拥有NOS/OS模式,A类/AB类模式4种不同的搭配,本身的信息量和乐感的呈现也都相当不错,搭配声底中正少染的MV1出来的效果是相当有趣的。这套搭配能够精准地反馈出SE300在不同模式下的音色变化,听感丰富、细腻,声音线条也非常干净明朗。

在搭配台机的情况下,MV1的上限会有进步的提升,哪怕只是飞傲K7、拓品D50 III+A50 III套装这类价位比较亲民的小台机,都能将它推出远超便携端的饱满度。我这段时间尝试过效果最好的搭配是它和两万档的ONIX Miracle的组合,尽管这种搭配有些过于奢侈,但作为“榨干”MV1的一种玩法着实也很有意思。在硬素质拉满,驱动力全开的前提下,MV1的细腻度、安定感和动态表现又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感的呈现也会准确得多,潜力甚至不输很多价位比它高一档的大耳。

MV1采用的是可换线设计,如果想要进一步榨干其潜力,蛋蛋个人建议可以尝试升级线材。由于它标配的是单端线,用便携设备驱动多少有点吃亏,所以蛋蛋这次体验的时候特地找了一条4.4的铜镀银金宝线来搭配。这条线的风格比原线更加明亮通透,中低频的凝聚力也更好,但人声的润泽度会比原线稍逊一筹,在前端控制力不到位的情况下,齿音会比较明显。除了风格的微调之外,更换这条线最大的用处还是可以用平衡口来驱动MV1,在便携端的提升尤为明显,声音的安定感、声场的规整度和信息密度都比单端口下的原线要出色。结合199的售价来看,这条线算得上性价比拔群了,如果购入MV1是以听音乐为主,可以直接连同这条线一块入手。

尽管MV1这款耳机在外观和包装方面可以说是debuff叠满,但它依然凭借中正的音色和出色的乐感征服了我。它的声音放在两千价位称得上均衡百搭,在“准确”和“动听”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和M50X、MDR-7506这些老牌监听头戴相比,它的音色更加通透自然,上限也更高,同时又具备了较低的搭配门槛,非常好伺候,无论可玩性还是实用性都几乎都无可挑剔。而这样一款声音表现拔群,使用体验又极其舒适的耳机,再加上索尼的品牌加持,却没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度,着实是有些可惜的。它的优秀绝不止体现在专业领域,对于爱好音乐的发烧友而言,这也是一款值得被好好体验和珍惜的“遗珠”。

0 阅读:7

耳边事数码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