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孝顺子”:小物件里的大乾坤。
泸州,这座地处四川省的地级城市,历史底蕴深厚,其渊源可追溯至秦朝。在里耶秦简出土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泸州古名江阳始于汉朝。然而,里耶秦简的问世改写了这一认知。里耶秦简的纪年跨度从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其中“江阳简”的出土,明确表明江阳县最迟在公元前208年就已存在,将江阳县的历史提前到了秦代,为研究泸州地区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依据,填补了相关历史研究的空白。

为何在探讨泸州人所说的“孝顺子”之前,要先提及这段历史呢?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每一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绝非偶然。泸州或许在全国的知名度不算高,但它拥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历史典故,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分享。
那么,泸州人口中的“孝顺子”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它是一种工具,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不求人,北方人则称其为痒痒挠。相信说到这里,大家都不陌生了。当我们后背发痒,自己又难以触及的时候,这个小巧的工具就能派上用场。

别小瞧这不起眼的痒痒挠,它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1977年,山东考古工作者在曲阜鲁国故城遗址的两座战国大型墓葬中,各发现了一件象牙雕刻而成的痒痒挠。它们长约40厘米,前部雕成人手形状,拇指竖直,其余四指并拢弯曲,指甲平齐,便于挠痒,柄尾端还雕成兽头状,做工精致,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既是实用工具,又是珍贵的工艺品。这两件精美的痒痒挠表明,它绝非战国时代才被发明,只是由于其“不登大雅之堂”,文人雅士鲜少为其著文立说,所以它的起源已难以考证。古人秉持“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会用各种生活用品为死者陪葬,但用痒痒挠陪葬的情况实属罕见。

在泸州,它被称为“孝顺子”,这一称呼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寓意。小时候,父母常常为我们抓痒,可长大后,能为父母抓痒尽孝的子女却寥寥无几。虽然中国向来重视孝道文化,且不拘泥于形式,注重的是子女的孝心而非具体行为,但“孝顺子”这个替代品,寄托了人们对孝子贤孙的期许。子女长大成人后,各自组建家庭,有诸多事务缠身,无法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啃老族除外。正因如此,一些父母晚年生活空虚,才会被那些打着保健、养老旗号的假干儿子、干女儿所忽悠。所以,子女还是应当适当抽出时间陪陪父母,加强交流。

然而,“孝顺子”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孝道的寄托,更有“不求人”的深层内涵。我们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我们发明了工具,工具不仅解放了双手,还提高了效率,让我们在合作与独立之间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做出选择,这无疑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很多事情,自己能解决的就不要麻烦他人。就像泸州有些人,整天吐槽某个部门不作为,某条道路没有修好,吐槽固然是他们的自由,但真正付诸行动去解决问题的人又有几个呢?说了半天,问题依旧存在,难题并未得到解决。与其浪费时间指责他人,抱怨环境,不如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先干起来。“你行你来”这句话,虽然常被用来讽刺他人,但换个角度看,若能有“我来就我来”的霸气与行动力,又有何不可呢?

比如文旅这块,我,江阳沽酒客,作为一个草根,从来没有退缩和放弃过。八年来,没有谁支持我,也没有任何经费,但我还是做了不少事。我深入泸州的每一处角落,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化遗迹和民俗故事。从古老的泸州老窖酒坊,到充满韵味的尧坝古镇;从热闹非凡的合江荔枝节,到神秘的方山寺庙,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努力宣传泸州文旅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但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品头论足呢?有人看不起我,那又怎样?我不会因此自卑,更不会觉得活不下去。别人又不是我的依靠,我还能指望谁?只能靠自己。在宣传泸州文旅的过程中,我遭遇过质疑,也面临过困难,但这些都没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我组织过文化交流活动,联合本地的文化爱好者,一起举办小型的文化展览和民俗体验活动,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本地居民关注泸州文旅。
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事务还是城市发展,都不应一味地指责和抱怨。泸州的发展,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无端的对立和指责。自己都未曾付出努力,又有什么资格对他人说三道四呢?与其如此,不如拿起自己的“孝顺子”,自己动手,不求人,踏踏实实地去做。在行动的过程中,即便会遇到各种问题,也可以边做边改。只要行动起来,就有可能取得进步,而不是在无谓的争论和抱怨中浪费时间。当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推动事情发展时,自然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