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公下班后,情绪有点低落,我问他:身体不舒服吗?他说:没有!没事!然后他来到厨房和我一起做晚饭。
吃晚饭时,他还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说你今天肯定有事,不然你不会是这个样子!
老公看着我,思考片刻,好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说:今天我哥给我说,我爸这次住院花费了7多万,他要让我们出一半,我还……
没等老公说完,我说:不就是三万五吗?看你愁的那个样,明天你去取钱然后送给大哥不就行了,快点吃饭,吃完饭咱去散步!

我刚说完,老公瞬间就红了眼眶,就差一点那金豆子就下来了。
老公出生在农村,家里有姐弟三人,他是老小,他前面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公婆虽然是农村人,但是他们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最大的女儿也是高中毕业,这在村里已经是很好的口碑了。
遗憾的是,他们的女儿三十多数因病去世了,当时夫家也没少花钱,最后人还是走了,留下了一个5岁的儿子。
老公和大哥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省城成家立业,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公婆都是淳朴善良的人,我和大哥家有孩子后,婆婆先后进城帮我们带大了孩子。
公公也是闲不住的人,在村里种了七八亩的地,一年种一次小麦再种一次玉米,现在都是用联合收种机,种地很轻松了。
农闲时,公公还会跟着村里人外出打点零工挣钱,虽然挣的不多,但是购买化肥、种子是用不了的,然后剩下的钱,他都会留到过年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孙子孙女们一天天长大,而爷爷奶奶却在一天天变老,尤其是婆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越来越不好。

因婆婆的身材有点胖,老人常有的三高等慢性 病都找上了她,常年吃药,还得三天两头的跑医院。
我们和大哥虽然都在省城,但是一个住城西一个住城东,距离远见面的机会也不多,回老家的机会也不多。
省城离老家500多公里,说远不远、说近也不算太近,回去一趟也不容易。
两个老人年纪大了,让他们在老家生活,我们终究还是不放心。
于是,在一个周末,我们和大哥家约好,一起回了老家,哥俩坐下来商量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这也是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
公公先开口说话了,他说:我和你们的妈妈年龄大了,不中用了,以后要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俩也商量过了,你们两家一家养一个吧,这样压力都小点。
公公刚说完,大嫂就用胳膊戳了一下大哥,大哥赶紧说:妈从小就疼老二,就让妈去老二家,爸跟着我们吧!
大嫂看着我笑得像一朵花,她马上又补充说:你大哥说的对,你们两口子工作忙,妈去你们家还可以帮你们做做饭。
老公从小就听他哥的,他哥说啥就是啥,从不反驳,而现在的大哥又啥都听大嫂的。
就这样,赡养问题解决了,婆婆跟我们,公公跟大哥,老人的生老病死都各自负责。
第二天我们就把婆婆接回了家。

其实,这样赡养老人的方式真的不好,过了一辈子了,最后把两位老人给分开,怎么想都感觉有点残忍。
好在两位老人能想得开,他们自己感觉好就行。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明白了,因为婆婆身体不好,需要常年吃药看病,所以把她老人家推给了我家,而公公那时身体还好,还时不时地出去打个短零工挣点小钱。
就这样,婆婆在我家生活,她是大病没有小病不断,三天两头总要去医院报道,我们毫无怨言,尽心尽力的照顾、陪伴婆婆。
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老公会去大哥家把公公接过来和婆婆团聚,大哥从来没有接婆婆去过他家,即便这样,大嫂还不乐意了,她说公公:你要是觉得老二家好,就住他家不用回来了!
公公不想给我们找麻烦,后来也不敢常来了,大嫂之所以不想让公公来我家,其实是害怕公公偷偷给我们钱。
说良心话,老人挣点辛苦钱不容易,我们怎么会忍心要公公的钱?倒是公公每次来,我们都会给他点零花钱。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十年过去了,婆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婆婆最后生病,前前后后花了10万多元,我们是独自承担,没有和大哥提过这事,感觉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这也是当初说好的事。
然而,婆婆去世后,就剩公公一个人了,老公时常去大哥家里探望,买些吃的穿的送过去,有时也接公公来我家住几天。

可是公公总是以各种借口拒绝来我家,其实我们明白,他是不想给我们添麻烦。
婆婆去世后,公公情绪一直很低落,就在上个月病倒了,住了一个多月的院,我和老公经常去医院陪护,前天终于出院了。
公公这次生病住院,医药费去掉大病统筹的部分,还有7万左右,公公出院后,大哥就跟老公说,让我们出一半,就这样,老公为难了。
我说,不就是一半三万五吗?他们要就给他好了,有啥好为难的!
老公说:当初妈生病花了那么多钱,我们从没让他们出过一分钱,现在他们倒好,居然能张得开口让咱们出钱,我担心你会生气,所以没好意思给你说。
我说:有啥好生气的!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用计较这些,明天你把钱给你哥。
接着我又说:顺便看看爸过的怎么样?如果他不开心,你就把他接来咱家住吧!
老公哽咽着说:谢谢你老婆!今生有幸娶到你,真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呀!
结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老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孩子们的榜样。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行孝要尽早,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后悔!
(声明:以第一人称写身边事,请勿对号入座,突然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