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生求贤若渴,却为何杀了单雄信?5年后才知李世民太精明

虹摄库满天飞 2025-04-24 14:52:43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英明君主,身上散发着耀眼的君王气质。他非常渴望人才,也特别会用人,这是他众多特点中的一个。像魏征、秦琼这些人,原本都是他的对手那边的,但他凭借自己的魅力,把他们都拉拢到了自己这边,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

不过,有这么一位赫赫有名的勇将,却没得到皇帝的宽容和收留。尽管像徐世勣这样的大臣都极力为他说话,但李世民还是铁了心要杀他,最终他也没能逃过这一劫。

这个人,是单雄信,曾是瓦岗军的“五虎大将”之一,后来被李世民给抓住了。

李世民非常渴望人才,但他却坚决要杀掉那位勇猛无比的将领,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惊讶。关于为啥要这么做,从古至今大家都有各种猜测。

有种说法是,李世民早些时候在单雄信手里逃过一劫,差点丢了性命。他为了报那一刀之仇,也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最后决定要了单雄信的命。

说实话,要是只看单雄信的死是不是因为个人仇怨,那就太片面,也太浅显了。

从李世民除掉单雄信五年之后的情况回望,单雄信的离世,其实是李世民坐上皇位、治理天下的一个必经之路。

【勇猛武将险杀李世民】

皇帝身为九五之尊,杀几个人本不算啥大事。但李世民杀了单雄信后,这事儿却被老百姓议论了千百年。说到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单雄信这个人太不一般了。

单雄信活在隋末唐初那会儿,真是天下大乱,英雄好汉多得数不清。这种乱世,硬是把他锤炼成了一名顶尖的大将,威名赫赫,算是乱世里的一个大枭雄。

隋朝快完的时候,皇上乱收税,老百姓过得非常苦,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闹农民起义。在这些起义队伍里,瓦岗军是特别有名的一支。

公元613年,韦城有位了不起的人物叫翟让,在瓦岗寨挑头造反了。单雄信跟他关系铁得很,一听翟让要干大事,立马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去投奔。后来,单雄信和翟让一块,成了瓦岗寨的头儿。

单雄信勇猛无敌,打仗特别厉害,军事本事高超,一个人能打赢好多人,他特别会使马槊这种武器。在江湖上,大家都叫他“飞将”,他是瓦岗寨里武力最强的人,没人比得上。

更为神奇的是,就连大名鼎鼎的皇帝李世民,都曾险些栽在单雄信手里。换句话说,单雄信的一时决定,曾差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单雄信和铁哥们徐世勣,以前都是瓦岗寨的得力干将。后来李密打了败仗,他们俩就走上了不同的路。徐世勣去了李唐那边,而单雄信呢,则投了伪郑王王世充的阵营。

之后,王世充和李唐开战了。到了620年,李世民带着军队打进了洛阳,单雄信赶紧带兵前去迎战。

单雄信这位“飞将”可不是浪得虚名,他拿着长枪往前冲,骑着马飞快地跑,无人能挡,一路上把挡路的唐兵都给打倒了,直接冲到了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情况危急,他的手下徐世勣赶紧冲到战场上,拼命劝单雄信住手。

单雄信一直是个讲义气的人,当好友徐世勣向他求情时,他二话不说就给了个人情,没让手下动刀,这样李世民才躲过了一劫。

不过说来也怪,单雄信这位勇猛无比的武将,骨子里却似乎缺少些硬气,容易低头。他先跟着李密,后来又跑到王世充那边,这种做法让很多人对他的为人议论纷纷,说他不够忠诚。

【矛盾的例外,悍勇无敌却天生软骨】

历史上的勇猛武将往往都是铁打的心肠,但单雄信却是个与众不同的特例,浑身透着矛盾。

他以超凡的勇猛才能闻名遐迩,但骨子里却软弱,容易低头,这种立场不坚定的性格让他备受指责。

单雄信初到瓦岗寨那会儿,寨子里的大当家是翟让。翟让这人特别讲义气,他领着手下的人,专门去抢那些有钱人的财物,然后再分给穷人,过得那叫一个自在逍遥。

不过说实话,翟让也就适合做个草莽英雄。当队伍人数嗖嗖往上涨时,他管理上的不足就越来越明显了。

李密一到瓦岗寨,那能力和眼光可比翟让高多了。没多久,瓦岗军的队伍就壮大了不少,战斗力也猛地提升。他还琢磨出了个“争天下的大计”,这野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对比之下,翟让在领导上的短板愈发明显,感觉他有点带不动队伍。瓦岗军呢,也慢慢分成了两拨人。一拨是跟着翟让的老资格元老们,另一拨则是支持李密的那些能干的新面孔。

公元617年的时候,翟让听了王伯当和徐世勣的劝说,决定把位置让出来。这样一来,李密就接替了他,成了瓦岗军的新头儿。

翟让虽然把位置给了更合适的人,但瓦岗军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还是有不少老部下心里向着他。有些人还私下跟他说,找机会再从李密那里把老大的位置抢回来。

李密听到了那个消息,心里头自然而然地就起了疑心,开始堤防起来。为了能把事情一次性摆平,不再有啥纠葛,李密打定主意,要先动手,想个法子把翟让给解决掉。

李密找了个庆祝胜利的理由,摆了桌酒席请翟让吃饭,一同前往的还有单雄信、徐世勣这些瓦岗军的老将们。

但这庆功会其实暗藏杀机,大家推杯换盏,喝了几轮酒后,之前就藏好的武士猛然冲出来,动手就砍死了翟让。

李密当场态度坚决地表明:你们要么选择站在我这边,要么就得面临和翟让一样的结果。

说起来李密这一路走来,当他反隋失败,没处去的时候,瓦岗寨的翟让收留了他。翟让不光如此,还非常大度地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这恩情真是没话说。

然而,一旦翟让妨碍到了李密的利益,变成了他前进路上的障碍,李密便不再念及过去的情谊,更谈不上什么讲义气,他干脆设计圈套反过来除掉了这位曾经的恩人。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卑鄙小人的行为。

碰到这种没良心的家伙,瓦岗军里不少手下都跟李密疏远了,不再愿意跟着他;碰到这种压力,硬气点的人多少都会试着反抗一下。

不过,单雄信的做法截然不同,他直接“磕头求饶”,立马跪在地上磕头,表明自己愿意忠心追随李密。

就连李密的手下也觉得,单雄信这个人太容易就改变立场投降了,他不可靠,不能委以重任。他们还建议李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单雄信给除掉。

不过,这位新来的瓦岗军头头对单雄信倒是挺看好的,不光没找他秋后算账,反而给了他个大官做,让他当上了左武候大将军。

要是说,单雄信是因为李密的威胁才不得已换了老大,那还算他识时务,可后来他又一次换老大,就完全暴露了他立场不稳、反复无常的坏毛病。

唐武德元年那会儿,河南那块地方成了几路军阀的必争之地,打得不可开交。李密带着他的瓦岗军,跟洛阳的王世充杠上了,俩人在北邙山那地方干了一仗,拼得你死我活。

在这次大战里头,李密因为太过自大,没瞧上对手,结果吃了大败仗。之后,单雄信就带着兵马,向王世充投了降。

单雄信大将军归顺王世充后,他的大将军职位没变,只不过他忠诚的主人从李密换成了王世充,这事儿发生得挺快。

单雄信的做法,在李世民看来就像是个不忠不义之人,这也是他后来非要杀掉单雄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运不济,虎将兵败被擒】

隋朝末年局势动荡,原本跟关中李唐势力三分天下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因为连年战乱,实力大不如前。这时,李渊派李世民带着大军,一路攻打到了洛阳。

王世充被困在洛阳城里,出不去也进不来,单打独斗根本干不过李唐。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向窦建德发出了求救信号,希望能得到点帮助。

李、王、窦三家目前还能相互制衡,保持平稳。但如果王世充被消灭,李唐的下一个目标,肯定会是窦建德。窦建德心里明白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于是二话不说,马上带着军队赶去帮忙。

李世民在打仗方面也是极其厉害,621年那会儿,他带着精锐的玄甲军,用了个围魏救赵的法子,一下子就拿下了两个大王。这一仗,他不仅打败了窦建德,还在虎牢关那里生擒了王世充,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李世民对敌军头头王世充挺大度,放他一马,保证不取他性命。可对他手下的猛将单雄信,李世民就没那么客气了,二话不说,直接下令砍头。

李世民麾下有个猛将叫徐世勣,他和单雄信关系铁得很,早些年,他们俩一块儿在瓦岗寨带兵打仗。

以前,李世民差点被单雄信的长枪给刺死,还好徐世勣在关键时刻冲上前,死命拦住单雄信,这才救了李世民一命。

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单雄信被李世民抓住了。为了救这个老朋友,徐世勣又开始到处跑,想尽办法找人帮忙说好话。

徐世勣多年来一直跟着李世民干活,特别卖力,立下了不少功劳。李世民对他非常看重,他在李世民面前也挺能说上话的。

再者,李世民向来重视有才能的人,单雄信呢,是出了名的“飞将”,武功高强,勇猛无比,正好是李世民想要拉拢的那种人才。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对单雄信这位“能人”并不买账,任凭别人怎么拼命说情,李世民就是不肯松劲。

单雄信被那位看重人才的上级杀掉,乍一看挺让人惊讶,但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其实也挺合理,说到底就是三个原因。

首先,单雄信没能抓住好时机。

秦琼在跟着李世民之前,也给其他人打过工。不过,他后来跟了李世民,还是很受重用。那时候,李唐王朝正忙着四处征战,而秦琼武艺高强,正是李唐特别需要的勇士。

单雄信打仗输了被抓的时候,李唐那边已经把像王世充这样的大对手都给干掉了。这样一来,以前那种好多势力抢地盘的情况,就变成了李唐一家说了算。战场上那种特别厉害的本领,对李唐来说也就不再是最紧要的事儿了。

简单来说,单雄信虽然武艺高强,但可惜没赶上好时候,错过了向李唐投降的那个最关键的好机会。

第二,单雄信在品德行为上有问题。

虎牢关战役结束后,李唐差不多已经清除了统一全国路上的军事障碍。对李世民来说,现在他不像以前那样急需战场上的勇猛大将,他更需要的是对他百分之百忠心耿耿的人。但遗憾的是,这种忠心,单雄信身上恰恰没有。

单雄信这人确实勇猛能打,可他好几次都选择投降,换了好几个主子。在李世民眼里,他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墙头草,反复无常,特别让人不齿。

李世民在争取皇位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光有本事但不忠心耿耿,那这种人绝对不能算作是可用之才,相反,他们还可能是路上的绊脚石。因此,很明显,单雄信并不满足李世民挑选人才的要求。

第三,单雄信被那种已经过时的影响力给害了。

李世民手下有好几位得力助手,他们早些时候都在瓦岗寨跟单雄信关系铁得很。除了徐世勣之外,像秦琼、程咬金这些人也是。

单雄信遇到麻烦后,那些老兄弟们个个使出了浑身解数去救他,不停地找李世民说好话。徐世勣更是豁出去了,说他愿意不要自己的官职和荣耀,只求能保住单雄信一命。这足以看出,在兄弟们心里,单雄信的地位有多高,影响力有多大。

然而,啥事儿都得有个度,在老大面前,拥有那种超然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其实挺不合拍的,甚至可能惹来麻烦,十分不妙。

单雄信有着让李世民手下人迅速集结、团结一致的能力,今天他可能只是带着大家一块儿求情,但明天他们会团结起来做些什么,那就没人知道了。

我想问一下,有哪个指挥官会心甘情愿地把这么个不确定的危险因素留在自己身旁呢?

可能这只是皇帝心里头的不放心,但五年时间一过,事情再次说明,李世民这以后要做皇帝的家伙,他挑人的眼光,那是真的准,也很重要。

【玄武门之变】

李渊一统天下后,建立了唐朝,自己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呢,因为长年带兵打仗,立下赫赫战功。他一路受到各种封赏,最后得到了一个特别牛的称号——天策上将。光听这个名号,你就能感觉到,他的功劳大得没法说,简直没有上限。

和李世民为大唐打下的赫赫战功比起来,太子李建成在战场上就显得没啥亮点了,名声也被李世民远远甩在后面。这样一来,两兄弟为了皇位,明里暗里都开始较上劲了。

由于皇帝李渊性格犹豫不决,行事不够果断,朝廷内部慢慢分裂成了支持秦王和拥护太子的两大派系,双方形成了明显的对立局面。

公元631年,也就是单雄信离世五年之后,李世民瞅准时机,抢先一步对太子李建成动手,搞了个大动作,这就是有名的玄武门事件。当时,李世民和李建成正争得不可开交,都想掌握大权,李世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发动了这场政变。

李世民暗中在玄武门安排了伏兵,之后,他带着长孙无忌等手下大摇大摆地进宫上朝。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压根没察觉到异样,也跟着进了宫。没一会儿,一场激烈的打斗就爆发了。

玄武门之变尘埃落定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遭了殃,被除掉了。接着,秦王李世民顺利接手了东宫,当上了新的太子。这样一来,朝廷总算是结束了那两派人马争斗不休的乱摊子。

玄武门事件是李世民和太子之间为了争抢皇位而进行的一场生死大战,结果不是你赢就是我输,胜利与失败就差那么一点点。要是李世民的手下在执行任务时有一点点的不坚定或者迟疑,那他就会没命了。

想象一下,要是李世民把单雄信留在身旁,鉴于单雄信那反复无常的性格,他会不会哪天又跑到权力更大的太子李建成那边去,这事儿可真说不准。

另一种可能是,如果把单雄信扯进这种关乎生死的大事里,他究竟会不会轻易就低头认输,甚至给李世民的整体计划添乱,这真的很难说。

到时候,单雄信这个人要是还在,说不定玄武门之变的结果、李世民登基的过程,甚至整个大唐的历史走向,都得来个大变样。

大家都盼着能成功,说到底,成功最关键的三样东西就是品德、本事和运气。品行好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做事也让人放心。能力嘛,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两把刷子,啥也干不成。再加上那么点儿好运气,赶上好时候,碰上好机会,成功就离你不远了。所以说,想要成功,这三样缺一不可。品德是根基,能力是支撑,运气是助力,三者合力,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单雄信功夫了得,本事挺大,可就是性格和运气不太行,这三样里头他缺了两样,所以没被大老板看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看看李世民,在处理单雄信那会儿,就算手底下好几个得力助手拼命求情,他也一点儿没动摇,铁了心要那么做。这不光说明他识人准,还显示了他立场稳,这些都是干大事的人必备的好品质。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5

虹摄库满天飞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