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发展脉络
湖州铜镜始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元代中衰,明代复兴,清代成为贡品。
起源与兴盛
北宋(960-1127):湖州铜镜始铸于北宋中晚期,依托江南冶铸传统和发达水运,初具规模 。
南宋(1127-1279):成为全国铸镜中心,设“铸鉴局”监管,私铸作坊(如石家、李家、孙家)兴起,铭文广告化,产品远销日本、高丽 。
元代(1271-1368):因战乱衰退,但部分作坊延续至明初 。
明代(1368-1644):复兴为贡品,薛家镜崛起,方形诗文镜流行,纹饰复古汉化 。
清代(1644-1912):湖州镜延续至晚清,薛惠公镜成皇室贡品,后因玻璃镜普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孙家残镜
二、器型与品种
宋代
器型:圆形、葵花形、菱花形、方形、桃型、带柄镜 。

品种:
素面铭文镜(主流,如“湖州石家”镜) 。
花鸟镜(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反文花鸟镜) 。

航海镜(陕西扶风出土,反映海外贸易) 。
明清
器型:方形为主,带柄镜减少,流行诗文方镜 。

如日之精如月之明水天一色犀照群伦
品种:
仿古镜(如规矩镜、龙虎镜) 。
吉语镜(如“五子登科”“状元及第”) 。
诗文镜(薛家独创,如“既虚其中,亦方其外”) 。
三、铭文特征
内容:
产地标识:“湖州”“湖州仪凤桥” 。
作坊品牌:如“石念二叔”“薛晋侯造” 。
质量宣传:“真炼铜”“每两一百五十文”(明码标价) 。
避讳用语:北宋称“照子”(避赵敬讳),南宋恢复“镜” 。
形式:楷书为主,偶见行书,牌记式布局(荷叶托框或长方框) 。
四、主要作坊与工艺
石家(宋元):
铭文多样(如“石念二叔”“石十五郎”),行销范围最广,存世量最大 。
采用高锡青铜配方(含锡24%-26%),淬火工艺防变形 。
薛家(明清):
薛晋侯(字惠公)为代表,诗文方镜名震朝野,贡品级精品 。
清代铭文融入道家思想(如“一尘不染,万物皆备”) 。
其他作坊:孙家、万家、李家等,竞争激烈,铭文强调“真”“正”防伪 。
五、尺寸与重量
宋代:直径多在8-15厘米,重量约0.2-0.7千克(如盐亭县博物馆藏葵花镜直径11厘米,重0.7千克) 。
明代:方形镜为主,尺寸较大(如边长14-20厘米),重量可达1-2千克 。
清代:诗文方镜尺寸相似,但工艺更精细,重量略轻 。
特例:最大湖州镜直径38.5厘米,重11斤(清代薛家镜) 。
七、存世量与市场价格
存世量:
宋代石家镜:考古出土量最大(国外都有出土,日本出土281面,韩国21面) 。
明清薛家镜:存世较少,精品多见于各地方博物馆(如湖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 。
市场参考价格:
普通宋镜:素面铭文镜,品相好的约1000-8000元 。
特殊纹饰镜:如航海镜、花鸟镜,可达万元 。
明清薛家镜:素镜1000,诗文方镜精品,约2000-1万元,贡品级超20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