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他可以说是唐朝版的崇祯

书兰聊历史 2023-02-16 15:04:07

前言:提起“亡国之君”,人们往往会嗤之以鼻,觉得他们都是不可救药之人。然而如果把崇祯皇帝晾出来,很多人会觉得他是个特例,他纵使有很多问题,可他在“打击宦官”、“勤政”和“节俭”等方面着实有很多可称道之处。换而言之,如果让他生在太平年代,他应该能履行好“守成之君”的职责。话说唐朝有一个皇帝和崇祯很像,他有志向,有操守,有才华,而且很努力地工作。

可他所接手的摊子和后来崇祯接手的摊子一样烂,内忧外患,积重难返,他做得越多,错的也越多,就像他在诗中所写的“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他期望有一个郭子仪那样的英雄来辅助他扭转局势,可这仿佛注定是一种奢望。他奋斗了16年,结果把祖宗基业奋斗没了,他自己也落得个惨死的下场。他便是唐昭宗李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那段乌云笼罩的历史,以史为鉴。

唐昭宗的皇位来源

一、即位之始,中外称之

1、重视人才

公元888年,唐僖宗去世,满朝文武大臣表面上哀伤不已,内心里实则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畅快感。回想公元666年,唐高宗在歌舞升平中成功组织了一次盛况空前的泰山封禅活动,期间万国从驾,好不威风。时隔222年,大唐再次迎来了数字十分吉祥的年份,那个no zuo no die的唐僖宗终于gg了,群臣对接下来的新君充满了期待。

新君名叫李敏,原名李杰,后来又改名为李晔,是唐僖宗的亲弟弟。史载他“神气雄俊”,颜值与气质并重,更难得的是他“攻书好文,尤重儒术”,不像他哥哥唐僖宗那样成天就知道瞎玩,而且他“尊礼大臣”,知道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他在即位之初就给自己定下了“恢张旧业”的奋斗目标。群臣对此莫不振奋,大感王朝中兴有望。如果他们能看到700多年后的明朝,心里肯定不会如此乐观。

唐僖宗在位期间是各种玩

想想那个木匠皇帝和唐僖宗是一样的“不务正业”。崇祯和李晔也一样是兄终弟及,一样是“慨然有为”。然而崇祯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可惜李晔麾下的那些大臣注定没有这种心理准备,只能不断给李晔叫好。李晔一边享受着因受人“另眼相看”而带来的虚荣感,一边大张旗鼓地开始了自己的新政。他知道靠他一个人是做不成事的,他首先要做的是聚拢人才,凝聚人心。

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而人才主要是依靠培养和选拔而来。李晔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他让宰相孔纬(孔子后裔)负责修缮孔庙,兴修学堂,以期能够提振士子之心,同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之人。另外,他多次下诏求贤,以图收获一两个像肃宗朝的李沁和宪宗朝的裴度那样的大才,他不需要有名无实之人,他要的是能切实帮他解决问题的人,正所谓“思名实相符之士”。

唐朝后期宰相—孔纬

2、扩充禁军

安史之乱后,大唐禁军制度崩坏,皇帝的意志难以通过军权去彰显,正如唐德宗所感慨的那样,“如复分割隶于节镇……天子仍无一兵一卒可用”。于是战斗力较强的神策军因缘巧合之下逐渐从边军变成了禁军核心。唐宪宗时期,朝廷的财政收入因为得益于早前两税制的改革而大幅增加,有了钱,在军队的投入上自然不会小气。神策军因为地位特殊,所获得的补给和赏赐往往比其他各军要多得多。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宪宗朝的神策军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为实现“元和中兴”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宪宗朝之后,神策军很少到地方上参与平乱,主要就是负责卫戍京畿地区,时间一长,其战斗力便开始严重下滑,概因朝廷给神策军的待遇太好了,且神策军将士作战机会小,安全性有保障,一些家里条件好的子弟便纷纷跑到神策军中镀金,让他们摆个pose还行,上阵就秒变怂包。

曾经很强的神策军

唐僖宗时期,黄巢率军由洛阳一路向西,最终攻入长安,期间神策军被义军打得溃不成军,幸存下来的神策军里面除极少部分护送唐僖宗入蜀以外,其他绝大部分都被关中诸节镇收编,尤以凤翔节镇为最。好在朝廷当时还掌控着富庶的巴蜀之地,有钱就好办事,很快便重新打造了一支5万多人的神策新军。李晔继位后,无时无刻不想着拥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禁军。

为此,他几乎把国库给翻了个底朝天,硬是搞出了一支10万人的禁军。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规模,后来梁王朱温为了灭掉晋王李克用所发动的潞州生死战,一共投入的兵力也才8万多。如果李晔能够把这10万大军盘好,不说平推天下吧,起码能保证朝廷有足够的实力慑服各方势力,进而延长大唐王朝的国祚。

神策军的自身腐化问题

二、用匪其人,徒以益乱

1、削藩失当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自从黄巢之乱平定后,那些从黄巢麾下转投到官军阵营的将帅,以及官军中为平乱而建立功勋的将帅,成为了强大的新势力,他们和以前的藩镇不一样,他们对自身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更高,他们没事就喜欢秀肌肉,威胁朝廷满足他们的各种利益诉求。李晔之前是手里没兵,等他聚齐了10万大军后,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那股“以武功胜天下”的事业心了。

然而,削藩这种事情历来都有很大风险,在唐朝之前有汉景帝因削藩过急而引发的“七国之乱”,在唐朝之后又有明建文帝因削藩无序而导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由此而言,削藩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削藩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在动手之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而不是脑袋一热,就开始干。公元889年,李晔决心先拿蜀地的陈敬瑄(田令孜的兄长)开刀。

黄巢之乱后的形势图

李晔派宰相韦昭度率军与蜀地的王建(田令孜曾经的义子)联手攻打陈敬瑄。结果韦昭度压根不会打仗,打了2年时间,且不说耗费了多少人力和物力,连军队的指挥权都丢给王建了。原本蜀地只是陈敬瑄等人与朝廷不睦,待王建灭了陈敬瑄后,直接与朝廷断绝了往来,关起门来过他们自己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王建正是前蜀政权的创建者。

一般来说,一个王朝即使实力很强大,也会尽量避免两线作战。可李晔在伐蜀之战尚未取得明显优势之时,竟然没头没脑地派宰相张濬去攻打曾在平定黄巢之乱期间立下不世之功的李克用。李克用岂是好惹的?即使能打败他,不也是两败俱伤?一旦如此,朝廷如何应付其他诸藩?最后的结果不就是让朱温这个渔翁得利了吗?河东之战结束不久,李晔又和眼皮子底下的李茂贞杠上了,本就所剩不多的家底也算是终于见底了。

越削藩,藩镇越强

2、宦官之祸

由于李晔之前削藩的动作太露骨,加上各路强藩均不想朝廷再有足以影响他们利益的军事力量,导致李晔在“拼光”家底后,只要一募兵,就会有强藩来捣乱,再也成不了气候。然而朝廷即使弱到如此地步,强藩要想灭了唐朝,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毕竟朝廷的行政体系依然健全,且其中的很多大臣都是数朝老臣,在地方上享有崇高的声望,这种力量不是靠军事征服可以获取的。

自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便成了朝廷中的关建部分。李晔和他父兄一样,都是在宦官的支持下顺利继位的,然而李晔一点也不领宦官的情,他非常反感宦官势力对他施加的各种影响,急切地想将宦官势力打压到谷底。他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扶持他继位的杨复恭,他通过给杨复恭的亲信们封官许愿,不断分化他们。结果成功激起杨复恭率军反叛,双方激战于长安城中,好在是李晔赢了。

势力庞大的杨复恭最终被唐昭宗灭掉了

公元900年,也就是李晔即位的第13年,以王仲先等人为代表的大宦官直接无视李晔的存在,率军拥立太子即位,然后将李晔幽禁起来。好在李晔只是失去了2个月左右的自由时间,便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成功复位。换而言之,李晔和宦官势力的这两次大斗争,均以宦官势力失败而告终。按常理来说,李晔这么个搞法,应该可以解决宦官乱政的问题。

然而,李晔竟然半途而废了,无论是朝臣,还是宦官,对此都有些茫然,不知道李晔在想什么,只能继续像前面一样斗争。皇帝既然不管事情了,也不调和冲突了,朝臣和宦官便只有各自到外面去找援手。宦官方面找的是李茂贞,朝臣方面找的是朱温。这种局面和东汉末年的形势何其相似,最后的结果就是李晔先给李茂贞当傀儡,然后再给朱温当傀儡。史载公元904年,李晔遭朱温所害。

朱温胁迫唐昭宗

结语

唐昭宗李晔确实比很多皇帝更显勤劳,也更有目标,然而他的辛苦却没有起到什么正面的作用,反而让局势愈发失控。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丧心病狂的朱温在白马驿让人将心向大唐的大臣们纷纷扔进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此后,朱温独揽大权,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篡唐建梁。

从大的方面来说,唐昭宗和崇祯各自接手的摊子都已经烂到极限了,大势已去,非人力所能逆转。从小的方面来说,唐昭宗和崇祯在做事的方法上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果他们能够规避或完善这些短板,或许历史会产生不同的走向。不过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它就是真真实实地发生了,无从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从中汲取对我们有用的各种养分。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唐实录》

《隋唐五代史》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