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我国制造!世界首艘漂浮式养殖船下水,年产鱼400万斤

科普大世界 2025-03-31 10:46:01

海洋养殖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目前这一产业也正处于由捕捞向养殖转型的关键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就研发制造了不少大型海产品养殖船,从其收益来看很有发展示范效应。

今年3月28日,在我国江苏南通通州湾示范区,一艘意义非凡的船舶成功下水,它就是全球首艘漂浮式动力定位全域化网箱型工船——“湛江湾一号”,这一壮举标志着我国在深远海工业化养殖领域正式迈入智能化新时代,为全球海洋渔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湛江湾一号”宛如一座移动的“海上智慧渔场”,承载着诸多创新科技与巨大潜力。从规模参数来看,它总长154米,型宽44米,型深24.25米,最大养殖吃水20米,养殖水体高达8万立方米,这一体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如此庞大的规模,为大规模养殖名贵鱼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其设计年产能达2000吨,换算下来,每年可产出鱼类400万斤,这对于满足市场对名贵鱼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这艘养殖船集多种先进功能于一体,是全球首创的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它具备海上半潜养殖功能,能够在不同海况下灵活调整养殖状态,为鱼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自主航行避台功能更是一大亮点,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前,它可以自主航行到安全海域,有效避免台风对养殖鱼类和平台自身造成的损害,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

绿色能源供给系统为平台提供了可持续的能源支持,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符合环保理念。智能控制系统则贯穿养殖全过程,实现了全流程智慧化监测投喂,能够精准控制养殖环境,根据鱼类的生长需求提供适宜的水温、水质和饲料,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

在养殖方式上,“湛江湾一号”采用了船型与网箱结构融合设计,养殖水体自然交换,保证了水质的清新和鱼类的健康生长。平台分为12个独立的养殖区域,能够同时养殖多种鱼类,实现多元化养殖。这种养殖方式打破了传统养殖的地域限制,能够在全海域漂浮游弋并进行深海养殖,最大化利用海洋空间资源,适用于南海千米乃至万米水深的全海域养殖,极大地拓宽了海水养殖的生产空间。

“湛江湾一号”的成功下水,对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产业转型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渔业养殖行业实现工业化和规模化养殖转型升级的重要范本。传统渔业养殖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养殖规模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湛江湾一号”的出现,为渔业养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推动了渔业养殖向工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它将带动南海乃至全国海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平台的投入使用,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丰富的名贵鱼类产出也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我国渔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展望未来,“湛江湾一号”前景广阔。它将在南海海域开展系列海上测试,随后正式投苗养殖。总设计师陈潇表示,“湛江湾一号”既是践行大食物观的有益探索,也是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创新尝试。通过不断优化设计,预计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养殖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经验的积累,未来有望建造更多类似的养殖平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深远海养殖模式,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湛江湾一号”的下水是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它承载着我国海洋科技的创新成果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在南海海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消息来源:央视新闻3月29日报道《养殖水体8万立方米、年产2000吨……这个“海上智慧渔场”正式建成》

德国新火箭首飞,只飞了1公里高1公里远,就砸到海面上爆炸了

缅甸发生7.9级强震,震中人口稠密,有大楼和桥梁倒塌!泰国全国有震感

我国野猪数量已超200万头,仍在快速增加!如何控制数量已成难题​

0 阅读:5

科普大世界

简介: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学能量,扩展科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