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你可以不信命运,但一定要信因果

大道知行 2025-04-18 16:22:16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

全书共四个章节,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并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作为儒家经典之作的代表,它先后影响了全世界无数的人。

袁了凡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

命运从无定数,而万事万物皆有因果。

1

存善心,种善因

“心田种德,福自心生。”

善良的心态是我们行动的源泉。袁了凡先生年轻时也曾迷茫,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他意识到,内心的善良才是通往幸福的钥匙。

在《了凡四训》中,杨荣家族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积善行为如何影响家族命运的典型例子。

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在一次洪水中,面对沿河两岸的民居被冲毁和许多人被淹死的悲剧,他们没有像其他船只那样只顾打捞财物,而是一心救人。

尽管村里人嘲笑他们的“愚蠢”,但这种无私的行为最终为家族积累了深厚的德行。杨荣的父亲出生后,家族逐渐富裕起来。

一位神人化身为道士,告诉杨荣的父亲,他的祖父和父亲因为救人积累了阴功,子孙将会显赫尊贵,并指引他们选择合适的葬地。

杨荣后来在20岁时考取进士,官至三公,他的曾祖父和祖父也被追封官爵,家族子孙尊贵兴盛,人丁兴旺,至今仍然有许多贤能之士。

培养善良的心地,是积累福报的开始。

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境遇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人的心。

对事计较,待人苛刻,只能为自己平添许多不快。

常常抱善心,处处造善因,却有可能为自己带来一辈子的善缘。

2

说善言,结善缘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

有个心善的富人准备了许多食物,去发给过路的灾民。此时,一个灾民用衣袖蒙着脸,摇摇晃晃地走过来,嘴里还不断呻吟着,看起来十分痛苦。

富人没多想,举着食物大喊:“喂乞丐!过来,给你东西吃!”谁知这人停下脚步,生气地说道:“我就是饿死也不会接受这样侮辱的施舍!”

富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语气不当,便道歉,但这个人却始终不肯接受。说好话,才能让善行成为真正的善行,受到他人的尊重,结交善缘。《荀子·荣辱》有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一句好话,可以像被子一样温暖;一句话也可以伤人,如利器一般。生活中,说话和善的人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以及向上力量,让人不自觉地想接近;经常对人恶语相向的人,不但引人厌恶远离,时间久了,还会给自己招致祸患。然而,善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我们用善言去浇灌、去呵护。

当我们用真诚的微笑去迎接他人,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人,用善意的言语去温暖他人时,我们便在无形中种下了善缘的种子。

3

行善事,得善果

《了凡四训》中讲:“命由己立,福自我求。”

每个人的福祸命运,都与自己的言行有关。一个人多行善就会积福,常作恶则会招祸。

我们对他人付出的每一分善良,最终会在转一圈后回到自己身上。

《了凡四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福建莆田林家,祖先 里有一位老妇人,心地十分善良。 她经常做粉团施舍给没饭吃的人,有求必应,毫无倦怠。

有一位仙人化作道士,每天来向他索要粉团六七个。老妇人每天都给他,三年如一日。

仙人知道她这是真的善良,对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怎么报答你呢? 你们家后面有一块地,可以用来做自己的坟地,你的子孙做官的人数,会有一升芝麻那么多。”

他儿子在母亲过世后,依照指定的地点安葬其母。 第一代后人中就有9人登科,接连几代都是显贵,以至于福建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谣。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怀善心,做善事,自会福报绵延。

每个人一生中能够得到多少财富,取决于他曾经种下多少财富的种子。

对每个人来说,生病、灾难、贫穷是果。

要改善果,需修行因,因转果自变。

对于健康,身体是果,心理、灵魂是因,心灵健康身体才会健康。

我们应理解此原理并在生活中慢慢消化,使其指导人生。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