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家乡方言很“土”
因为很多方言的字里行间
其实都暗藏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之美
❖
在河南,下小雨被叫作“舞细”或者“滴星”,就好像雨水漫天飞舞,又像星星点点地坠落;在四川或重庆,雨伞叫作“撑花”;客家话里,夸人聪明是“玲珑”。
福建话里,家叫“厝”,漂亮叫“雅视”,睡觉叫“眠寝”,月亮叫“月娘”;上海话里的茄子叫作“落苏”;而在贵州黔东南,耕田叫作“酿田”,给亲人扫墓叫作“挂亲”。
广东话它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多的方言之一,比如放风筝叫作“放纸鸢”——“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邻居叫“邻舍”,有空叫“得闲”,喝茶叫“饮茶”,吃午饭是“食宴”,喜欢叫“钟意”,可爱叫“得意”。
而日常我们使用最多的他/她/它,在粤语里面写作“渠(佢)”,同“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渠”是一个意思,即:第三人称代词,它。
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山西,有些地方会把去学校叫作“上书房”,老师尊称为“先生”。“带月荷锄归”的“荷”字,至今仍然在用,比如“出门别忘了把东西荷(带)上。”
在山西,年轻人叫“后生”,夸人好看叫“袭人”,火柴叫“取灯”,窗户上呵气结成的霜叫作“呵雪”,想叫作“思慕”。
陕西关中话,被称作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直到现在,当地很多人还会把沙果叫作“林檎”,把美好叫作“嫽”,去年叫作“年时”。苏轼诗里面的“白雨跳珠乱入船”,陕西人一看,就知道“白雨”,就是暴雨的意思。
我们都背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来”在山东话里面是昨天的意思。
在江苏,人们会把“东西”这个词叫作“搞子”,它正确的写法其实是“杲(gǎo)昃(zè)”:杲表示太阳刚上树梢,日升为东;昃表示太阳在西,一东一西,是为“东西”。
四川小孩儿在洗澡的时候,大人会说“把你身上的狗甲儿搓干净”,这个“狗甲儿”也就是身上的泥,而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蹋翻聚林岭,斗起成埃圿”的“圿”。
“雨飞飞儿”在四川话里是指毛毛雨,同《诗经》中的名篇《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出一辙。
❖
不知道上面这些
有没有你的家乡词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和我们一起分享
更多有意思的方言词汇
让我们一起体味中文之美
◎本文转自:“信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