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辉:肥胖“拉响”心血管警报,体重管理力挽狂澜

星弘康康 2025-04-12 20:18:38

在全球肥胖率持续攀升的情况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紧密关联愈发受到关注。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临床共识声明,更是为临床诊疗指明了新方向。本刊围绕这一主题对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文辉教授进行专访,围绕体重管理在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展开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助力临床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

陈文辉 教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后备学科带头人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信息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分泌分会常务理事

广西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分会常委

广西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主持广西自然基金课题3项,发表论文70余篇,SCI论文7篇。

《国际糖尿病》

去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共识声明。声明指出,临床需要将肥胖作为一个因果因素或风险增强因素,纳入常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治疗策略中。请您结合临床,为我们阐述一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

陈文辉教授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肥胖的患病率一直在上升。肥胖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与多种心血管疾病(CVD)密切相关。肥胖不仅会引发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CVD危险因素,还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进而诱发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疾病,最终导致死亡率上升。虽然肥胖受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影响,但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肥胖流行主要是由环境或社会因素驱动。

体质指数(BMI)相近的个体,其心脏代谢风险可能存在差异。这是因为相较于BMI,腰围、腰高比以及腰臀比等腹部肥胖指标,对于心脏代谢风险分层具有更直接且重要的价值,能更精准地反映个体的风险状况。

身体脂肪分布在高血压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内脏脂肪积累与高血压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形成以及高血压早发有关。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部分由肾功能不良介导,其他机制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激活、胰岛素抵抗等。

超重和肥胖均与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肥胖引起的炎症被认为起重要作用。肥胖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hs-CRP水平升高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肥胖患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风险也增加,机制包括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以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失衡。

《国际糖尿病》

基于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各领域越来越重视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那么体重管理具体能带来哪些心血管方面的获益呢?

陈文辉教授

减重势必会给健康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基线体重降低5%以上可改善血糖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持续减重>10%可改善肥胖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缓解、心血管结局改善和死亡减少等。因此,临床越来越重视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强调减重治疗在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减重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甚至缓解糖尿病。超重和肥胖者应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尤其是45岁以后。有效减重可改善甚至恢复肥胖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减重5%~10%可使甘油三酯(TG)水平降低20%。

ESC建议,对于设定稳定且健康的BMI(20~25 kg/m2)和腰围(男性<94 cm,女性<80 cm)目标,可以降低血压和CVD风险,即使适度减重也可以实现临床意义上的长期血压降低。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是高血压、心衰、肺动脉高压和房颤进展的危险因素。在OSA患者中,减重10%会使呼吸暂停-呼吸急促指数(AHI)降低26%~32%,而体重增加10%会使AHI增加32%。减重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水平和血压。

《国际糖尿病》

基于指南共识和临床实践,请您详细阐述一下在临床中针对不同患者群体所采取的有效减重方法有哪些

陈文辉教授

体力活动联合饮食干预被视为肥胖的基础治疗策略,目的是减少脂肪但避免降低肌肉量。指南给出的建议是,成人每周至少应有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或75~150分钟剧烈体力活动,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

减重药物通常与生活方式干预联用,用于BMI≥30 kg/m2或BMI≥27 kg/m2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OSA、CVD等)的患者。

近年来,新型减重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被证实有益于心血管结局。因此,临床在进行药物选择时,建议优先使用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ESC共识指出,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且不伴有T2DM的患者,建议使用有减重适应证的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梗或卒中风险。

对于肥胖高危风险人群,当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联用无法维持体重减轻时,可以考虑采取减重手术。

《国际糖尿病》

近年来,药物已成为有效减重的补充手段,但长期的药物干预需要重点考察对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请问,目前临床常用的减重药物在这些方面表现如何?

陈文辉教授

超重和肥胖是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药物干预需要重点考察对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是既往减重药物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要求评估新的减重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和代谢获益。

在这一原则下,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多项研究验证了其心血管等多个代谢方面的获益与安全性。以司美格鲁肽为例,STEP系列研究验证了该药在有效减重的同时,带来广泛的心血管获益。

司美格鲁肽2.4 mg能够显著减少腰围、减轻腹型肥胖,尤其在东亚超重/肥胖人群中开展的研究显示其可减少内脏脂肪。该药还能降低超重/肥胖患者血压水平,改善血脂谱、炎症水平,减少10年ASCVD中高危人群比例,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仿,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能够全面改善心血管代谢健康。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紧密,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从数据来看,我国肥胖率持续上升,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庞大。为改善这一状况,需从生活方式入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呼吁大众重视肥胖问题,积极行动,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为健康筑牢防线。

注:不同剂量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用于不同的适应证,本材料所提及的司美格鲁肽(2.4 mg)注射液的适应证均为适用于长期体重管理治疗的GLP-1RA周制剂。其具体适应证为:适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初始体重指数(BMI)符合以下条件:≥30 kg/m2(肥胖),或≥27 kg/m2至<30 kg/m2(超重)且存在至少1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