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7~10日,IDF 2025世界糖尿病大会在泰国曼谷盛大召开。在本次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盛会上,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孙子林教授研究团队带来6项前沿研究成果。系列研究围绕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展开多维度探索:新兴指标空腹血糖差值、体重调整腰围指数在糖尿病人群中的预测价值、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胰岛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血清视黄醇水平与糖尿病及合并症之间的关联,以及裸眼视力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老年人握力与DR的性别特异性关联分析。
本刊特邀孙子林教授及5位团队核心成员做客“遇见IDF·每日精粹”直播间,系统介绍研究过程、成果及临床意义,并从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方向等角度对研究进行深度点评。
(一)使用1,5-AG和HbA1c计算的FPG差值作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预测指标
BA2025-1474
作者:侯乐乐,周潇滢,邱山虎,孙子林

研究介绍者:侯乐乐
01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近年来,“血糖差”(glucose gap)的概念逐渐受到关注,其定义为空腹血浆葡萄糖(FPG)与由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1,5-脱水葡萄糖醇(1,5-AG)推算的平均血糖(eAG)之间的差值,被认为是血糖波动的潜在标志物。
02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HbA1c和1,5-AG计算的空腹血糖差(FPG-GAP)与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DR)风险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在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的预测价值。
03方法
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随访,评估NDDR发生情况。FPG-GAP定义为FPG与HbA1c计算的eAG或1,5-AG之间的差值。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FPG-GAP与NDDR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根据FPG-GAP=0作为拐点进行数据分层,并分别对FPG-GAP<0和FPG-GAP≥0组进行分段回归分析。
04结果
研究发现,无论FPG-GAP为正或负偏离0,均与NDDR风险增加相关(见图1)。具体而言,在1,5-AG计算的FPG-GAP≥0组中,FPG-GAP每增加1 mmol/L,NDDR风险增加约32%。HbA1c计算的FPG-GAP呈现U型关系,提示低血糖和高血糖均可能增加NDDR风险。调整年龄、性别、收缩压、体重指数(BMI)和甘油三酯等混杂因素后,这些相关性仍然显著。

图1. (A)和(B)分别展示了基于1,5-AG和HbA1c计算的FPG-GAP与NDDR风险的RCS函数分析结果
05结论
FPG-GAP偏离0显著增加NDDR发生风险,提示其可能是血糖波动的标志物,并可作为预测NDDR风险的潜在指标。
专家点评

孙子林 教授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
近年来,基于传统糖代谢指标派生的新型评估指标为糖尿病研究注入创新活力,但其实用性仍有待验证。HbA1c和1.5AG是反映阶段血糖的重要指标,前者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后者反映过去一周平均血糖及波动,二者各有优劣,例如HbA1c无法捕捉血糖波动情况。连续血糖监测(CGM)作为新兴的血糖监测手段,虽能实时追踪血糖变化,但因佩戴不便、成本高,难以完全取代传统指标。在这项研究中,1,5-AG和HbA1c计算的FPG差值可有效反映血糖波动,或能成为预测DR等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潜在指标。不过在临床应用中,1.5AG检测易受药物等因素干扰,而HbA1c控制目标因个体差异尚无统一标准。未来仍需更多循证研究,以推动这些派生指标在临床中的科学应用与精准转化。
(二)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探究胰岛巨噬细胞与星状细胞的相互作用
BA2025-1158
作者:过妍,王焕,王倩倩,蔡珍生,刘钰,邱山虎,孙子林

研究介绍者:过妍
01背景
胰岛纤维化是1型和2型糖尿病的终末期改变。糖尿病患者胰岛纤维化可影响胰岛素分泌,加速疾病进展。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的有丝分裂因子,在机体损伤时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PDGF/PDGFR通路调节多器官纤维化,是纤维化疾病的重要介质之一。然而,PDGF/PDGFR在促进胰岛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
02目的
探讨高脂肪饮食影响下小鼠胰岛巨噬细胞和星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03方法
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小鼠中的单细胞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处理后导入Seurat R 工具包。分别对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行免疫细胞注释聚类,并对胰岛星状细胞进行聚类和降维处理。使用CellChatDB.mouse分析免疫细胞与胰岛星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04结果
将免疫细胞分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B细胞和T细胞。将星状细胞分为成纤维细胞样星状细胞和其他类型星状细胞。小鼠巨噬细胞和星状细胞之间显示出显著的相互作用,巨噬细胞可以影响星状细胞PDGFR,促进细胞增殖。
05结论
高脂小鼠胰岛巨噬细胞释放PDGF,促进胰岛星状细胞增殖、迁移和胰岛纤维化。
专家点评

孙子林 教授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
我们团队一直关注胰岛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其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型和2型糖尿病晚期均存在胰岛纤维化特征。既往研究证实,胰岛星状细胞活化可促进胰岛纤维化,而解决该细胞活化问题或可为糖尿病治疗提供潜在靶点。该项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知:其一,首次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证实胰岛星状细胞存在亚群,发现其中具有促纤维化的细胞亚群,解释了该细胞从生理功能向促纤维化病理状态的转变;其二,将胰岛星状细胞活化的细胞学与分子机制相结合,从巨噬细胞与星状细胞相互作用角度展开研究,发现巨噬细胞既能促进星状细胞活化引发纤维化,又能加剧胰岛炎症,双重作用破坏胰岛β细胞功能,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理解胰岛功能受损及衰竭过程。
(三)中国糖尿病人群中体重调整腰围指数的价值:一项横断面和前瞻性队列研究
BA2025-0457
作者:王焕,过妍,蔡珍生,王倩倩,邱山虎,孙子林

研究介绍者:王焕
01背景与目的
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传统肥胖指标如BMI应用广泛,但无法区分脂肪分布。而腰围(WC)能更准确地反映腹部脂肪堆积情况。近期,体重调整腰围指数(WWI)作为一种通过腰围除以体重平方根计算得出的指标,被引入以更精确地衡量肥胖对代谢健康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WWI与中国人群糖尿病风险的关系,并评估其在糖尿病诊断中的潜力。
02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和前瞻性队列设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多个省份的常住居民。横断面分析研究了WWI与糖尿病患病率之间的关联,而队列研究则评估了WWI预测糖尿病发展的能力。研究人群为年龄20至70岁的居民,排除既往诊断为糖尿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测量身高、体重、腰围。通过空腹血糖(FPG)、2小时餐后血糖(2h-PG)、HbA1c诊断糖尿病,并计算WWI[WWI=腰围(cm)/√体重(kg)]。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相关关系,通过ROC曲线评估筛查和预测效果。
03结果
WWI越高,糖尿病风险越大,且WWI与FPG、2h-PG和HbA1c呈强相关性。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和基线BMI后,结果显示WWI与糖尿病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总体P值<0.001,非线性P值=0.055)。此外,WWI在预测糖尿病方面的AUC(曲线下面积)显著优于BMI,且与FPG结合使用时,AUC达到0.80。
04结论
WWI能有效反映中心型肥胖,与糖尿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密切相关。WWI越高,糖尿病风险显著增加。其预测能力在不同人群中均表现一致,使其成为糖尿病筛查和预测的有前景的工具。
专家点评

孙子林 教授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
我国推出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但体重管理并非单纯减重,需规避单纯减重误区。传统体重及BMI并不能揭示肥胖的本质,而更科学的体重调整腰围指数等简易指标,能精准反映中心性肥胖与疾病关联,值得在全球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推广。此外,中西方糖尿病特征存在差异,中国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出现早、更易受代谢损伤,加之饮食偏好碳水且胃排空更快,导致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因此糖尿病筛查与治疗,包括药物选择及生活方式管理等,需结合这些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
(四)血清维生素A(视黄醇)水平与糖尿病风险及管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BA2025-1322
作者:王焕,过妍,蔡珍生,王倩倩,邱山虎,孙子林

研究介绍者:王焕
01背景与目的
尽管众多研究已探讨了影响糖尿病风险的各种因素,但维生素A在糖尿病发病和进展中的具体作用仍不明确。当前研究主要关注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往往忽视了视黄醇本身的直接作用。此外,RBP4水平可能受炎症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变化不一致。本研究旨在专门探讨血清视黄醇与糖尿病及其合并症之间的关联。
02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以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匹配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收集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测量血清视黄醇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同时记录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以探索血清视黄醇水平、糖尿病风险及潜在合并症之间的关系。
03结果
结果显示,T2DM患者的血清视黄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发现,视黄醇水平升高是糖尿病的独立风险因素,视黄醇水平越高,糖尿病风险越大。此外,研究还发现血清视黄醇水平升高与高尿酸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在调整年龄、体重和HbA1c后,这种相关性仍然高度显著。最高视黄醇四分位数的高尿酸血症风险最高(β=89.63,P<0.001,95%CI:62.54~116.71,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尽管直接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发现血清视黄醇水平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并发症。此外,视黄醇在识别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方面表现出显著较高的曲线下面积(AUC=0.79)。
04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血清视黄醇水平与糖尿病风险及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了视黄醇本身在糖尿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作用。它填补了维生素A及其代谢产物与糖尿病关系理解上的空白,为T2D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
专家点评

孙子林 教授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
我们团队在研究胰岛星状细胞活化与糖尿病关系时,受限于人体实验,只能依赖动物实验,研究比较受限。随着HPLC质谱技术突破检测瓶颈,我们尝试以循环维生素A为替代指标,探索其与糖尿病的关联,并与胰岛星状细胞活化研究相结合,试图为研究开辟新路径。这一研究亦契合“病从口入,亦可病从口出”理念,测量维生素A指标或能为精准饮食干预提供指引。以维生素A缺乏引发夜盲症为例,佐证了营养素补充对健康的重要性。未来可通过营养补充剂干预研究,探索其在糖尿病一级、二级预防及代谢指标控制中的价值。尽管背后机制比较复杂,但通过这些临床现象观察,有望为疾病防控提供新方向。
(五)裸眼视力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一项基于中介效应分析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BA2025-0229
作者:王文娟,朱一鸣,周潇莹,胡适,董力榕,丁瑜芝,王多劳,邱山虎,孙子林

研究介绍者:王文娟
01背景
糖尿病与视力下降存在显著相关性,其病理进程在合并DR的患者中尤为突出。然而,目前尚未有前瞻性队列研究阐明裸眼视力下降是否可以作为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02方法
本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设计,纳入5223例基线无糖尿病的中国成年人,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双眼裸眼视力,并进行最小分辨角对数转换进行量化分析。糖尿病诊断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以糖尿病确诊时间或随访时间作为生存时间(月),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03结果
随访过程中,共观察到536例糖尿病新发病例,糖尿病组参与者视力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0.10±0.20 vs. 0.08±0.31 logMAR;P=0.017)。Cox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最佳视力组,最低视力组的糖尿病风险比为1.64(95%CI:1.22~2.21)。亚组分析显示视力下降与糖尿病发生风险不受性别、体重状态、生活方式因素等影响(所有Pinteraction≤0.14)。中介效应分析提示收缩压、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可能介导了视力下降与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其介导效应分别为31.9%、9.2%。
04结论
中国成人视力下降与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有关,而收缩压升高及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视力下降引起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
专家点评

孙子林 教授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
通过该项研究,我们发现不同于传统认知,视力不好或许是糖尿病发生的诱因,而非糖尿病导致视力下降。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这可能与维生素A缺乏等致视力下降的病因,和糖尿病存在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有关。此外,视力不佳者因活动少(如儿童因看书多近视、体力活动少)或运动困难易导致肥胖,进而引发血压异常、胰岛抵抗与血糖升高。该研究提醒,加强儿童近视防控,或能同步改善糖尿病发病风险,为糖尿病预防提供新思路,但还需更多数据验证其实际效果。
(六)老年人群握力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性别特异性关联:一项横断面研究
BA2025-1184
作者:顾金金,邱山虎,徐瑛,丁瑜芝,周潇滢,刘琰,袁扬,孙子林

研究介绍者:顾金金
01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握力(HGS)与DR之间的关联,重点关注性别特异性差异。
02方法
本次横断面研究于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开展,纳入来自中国八个省份39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60岁)。通过数字液压测力计测量HGS,并根据早期DR研究(ETDRS)标准对DR进行分类。采用逻辑回归分析低HGS(男性<28 kg,女性<18 kg)与DR之间的关系,并控制多个协变量。
03结果
男性DR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18.99%,女性13.25%)。在男性中,低HGS与DR的发生率显著相关(比值比:6.03,95%CI:1.74~20.89,P=0.0045),该结果在调整年龄、民族、社会经济因素、心血管健康、血糖控制、肾功能和脂质谱后仍然显著。在女性中未发现显著关联,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
04结论
低HGS与中国老年男性DR风险的增加独立相关,但在女性中未见相关性。提示在评估老年糖尿病群体中HGS对DR风险影响时需要考虑性别差异。
专家点评

孙子林 教授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
肌肉力量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联看似“不搭”,但其背后的潜在联系值得深入探讨。从代谢层面看,肌肉力量差往往意味着运动和体力活动少,易引发肥胖、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而这些疾病会增加视网膜病变风险;从肌肉内分泌学角度,肌肉分泌的多种因子(如肌肉因子、运动因子)中,可能存在影响视网膜健康的“好因子”与“坏因子”,部分因子或许会间接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视网膜病变相关指标,比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只能表明二者存在相关性,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此外,视网膜病变或提示全身微血管病变,肌肉是否存在微血管问题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后续可通过文献研究挖掘潜在联系,助力糖网筛查新方向。

专家简介

孙子林 教授
东南大学二级教授、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微循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与代谢科分会会长担任BMC medicine、Diabetes and Metabolism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健康管理杂志》、《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糖尿病胰岛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糖尿病筛查、教育和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