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番茄上的白粉虱,只用这三招,就能杀灭干净

长江蔬菜 2024-08-22 15:11:50

白粉虱俗称小白蛾子、白腻、白飞虱等,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害虫,是露地和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近几年来,白粉虱在番茄上的发生逐年加重,尤其在夏秋季和温室大棚生产上发生严重,已经成为番茄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白粉虱繁殖速度快,迁飞能力强,一旦传入,很难彻底根除。常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白粉虱危害有哪些特点,又该如何防治呢?

危害特点

番茄白粉虱主要以成虫和若虫聚集在叶片背面,吸食叶片内的汁液,被害后的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出现褪绿、变黄、萎蔫、干枯,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成虫在刺吸植物汁液的同时,还会传播多种病毒,诱发番茄发生黄化曲叶病毒病,对番茄产量和品质造成更大的危害,此外成虫在吸食汁液的同时,还会排泄大量的粪便污染叶片和果实,造成叶片光合作用降低,果实品质下降。

白粉虱除了危害番茄外,还可危害黄瓜、菜豆、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莴苣以及白菜、芹菜、大葱、甘蓝等112个科653种植物。

形态特征

白粉虱一生经历成虫、卵、若虫和伪蛹四个虫态。

成虫:个体较小,淡黄色,雌虫体长1~2 mm,翅展2~3 mm;雄虫体长0.8~1 mm,翅展1.7-2 mm。翅膜质覆盖白色蜡粉。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物的生长不断在顶部嫩叶上产卵和危害。

卵:长椭圆形,长0.22 -0.26 mm,基部有卵柄,以利于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

初产时淡黄色,后渐变紫黑色,产下的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

若虫:椭圆形,扁平,1龄幼虫椭圆形,长0.29 mm;2龄长0.37 mm左右;3龄则紧贴叶片,体黄绿或淡绿色,触角和足退化,长0.51 mm;体缘及体背有数十根长短不一的蜡刺,两根尾须长。其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作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片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固定在叶片背面为害作物。

伪蛹:由于4龄若虫停止不动,也不再取食,常称为伪蛹。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不透明,长0.7~0.8 mm,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中央略高。

发生规律

白粉虱在温室条件下,一年内可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在北方,成虫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白粉虱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18-21℃,在24℃-27℃时,完成一代,只需22.8天,在温室条件下完成1代,大约需要30天左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雌性。每头雌虫的产卵量多达3000~4000粒,1代后种群数量可增长140~150倍,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逐步发展到高峰。

防治方法

白粉虱是一种迁飞性的害虫,危害作物广泛,必须综合防治。

(1)苗床加盖防虫网:在番茄育苗时,可在苗床加盖40目以上防虫网,防止成虫进入,危害番茄幼苗,培育无虫苗。

(2)温室大棚加盖防虫网:温室大棚番茄在定植前,可在防风口处加盖防虫网,防止成虫进入棚室内危害。

(3)土壤处理:在番茄定植时,可用2%噻虫嗪颗粒剂1000~2000克+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50公斤,拌均匀后进行穴施,由于噻虫嗪具有很好的內吸传导性,药剂溶解到土壤中的水溶液后可被番茄根系吸收,传输到植株的顶端,将危害番茄的白粉虱杀死,具有操作简单,持效期长,效果好等特点。

(4)喷雾防治: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可选用24%阿维·螺虫酯悬浮剂8~10毫升/亩,或12.5%阿维·啶虫脒微乳剂15-20克/亩,2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25~30毫升/亩,或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30-40毫升/亩等药剂,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快速控制白粉虱的继续危害和蔓延。

来源:北方大棚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