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

二.儿童常见的8种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1.厌食心理
表现:长期食欲不佳、或严重的挑食和偏食,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且营养不良。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都会使孩子产生厌食心理。
建议: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孩子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食物可以尽量多样化,提高孩子的食欲,饭前控制孩子吃零食和其他东西。
2.注意力分散
表现:上课或看书时频繁多动、不认真听讲、学习容易分心、专注力不集中。有时还会有上课发呆、玩衣服等行为。
建议: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训练专注力的简单游戏,比如有趣的拼图游戏、数黑点、在卡片上做涂色训练等,这些小游戏可以让孩子不知不觉地集中注意力。
3.入睡困难
表现:很多孩子都有入睡困难或者失眠的情况,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部分孩子还会在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睡眠质量不高。
建议:傍晚可以带孩子出门散步,或者进行适量的运动,睡觉前可以和孩子一起读绘本,讲故事,听轻松的音乐。但是不建议看动画片或者视频,容易兴奋、做梦。

4.易怒易躁
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或者攻击性很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现,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
建议: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
5.退缩行为
表现: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害怕跟别人交流,害怕见到陌生人。
建议: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和后天的环境有关,过分照顾和迁就也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家长可以多创造条件,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鼓励孩子出去社交,增加跟其他同龄人接触的机会。
6.过度恐惧
表现: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
建议: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人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要打针。

7.过度依赖
表现:很多孩子会出现依赖行为,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即使是玩最喜欢的玩具,也一定要家长陪同,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
建议: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8.情绪抑郁
表现: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会形成挫败感。可能是今天在幼儿园没有得到小红花,也可能是和伙伴的一次小争吵。
建议:听孩子倾述他的失意,疏解他的不开心。多带孩子出去做一些会产生积极情绪的活动,逐渐用积极情绪消除抑郁情绪。

温馨提示
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父母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我们就可以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