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通过的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中明确要精简中央国家机构编制5%,这释放出了精兵简政的信号,要裁撤闲散冗余人员,对于不干事、干不了事的人员进行清退来实现财政瘦身。而随着国家政策要打破事业单位“铁饭碗”信号的释放,编外人员清理也被提上地方政府日程。
从3月初开始,哈尔滨发布了编外人员清理方案,此次清理主要集中在行政执法、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岗位的编外辅助人员,作为合同工的城管、协管人员可能也在清退之列。随之山西、内蒙古等多地也明确提出要对编外人员进行清理。
据统计全国编外人员约有1560万,这只是保守估计,这和4000万在编人员(包括公务员700万)相比,编外人员占比39%,有些地方编外人员甚至占了单位人员总数的半壁江山。
那哪些人员是编外人员?
编外人员是指在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中工作,但没有被纳入编制的工作人员。他们通过委托、人事代理或劳务派遣等形式进入公共机构,从事临时性、阶段性或后勤保障等辅助性工作的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编外人员中除了有部分人群是通过走后门等方式进入,大多数人员也是通过招聘单位组织的正规考试获得这份工作。
编外人员不享受与编制内人员同等的待遇和福利,他们工资和福利待遇通常较低。
为何要实行编外人员清理?
地方财政吃紧。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定性--房子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行业遇冷,房地产开发商拿地热情骤降,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这对财政收入缺乏多样性的地方政府,无疑是雪上加霜。前几年表现出来的一片欣欣向荣的假象也随着现实情况逐渐露出真面目。地方财政吃紧,而地方财政支出却没有减少,那只有缩减财政支出才能勉强继续维持。这就要缩减吃财政饭的人群,裁减人员是大势所趋。
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受我国内外部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国内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的阵痛期还未过去,国外贸易摩擦导致的外贸订单消减都对财政产生重大影响。
机构改革是大势所趋
对于编外人员清理也不必过于恐慌。
一、目前主要集中在市级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且规定了一个过渡时期,暂时不涉及县乡编外人员的精简。因为基层工作繁多且复杂,如果精简人员很可能会造成各项政策措施不能及时落地,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基层更加运转不开。所以基层的编外人员不必过于担忧,但仍旧要利用好过渡时期早日让自己“入编”或者“另起炉灶”。
二、此次清退主要针对的是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工勤等类别编外人员,包括公益性岗位、劳务派遣合同工、大学生见习生、政府合同工等。而对辅警的清退会更加谨慎,根据现有的公安机关工作实际情况,辅警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执勤、巡防等工作,如果辅警开展大范围清退,基层维稳工作会有很大隐患。
三、为保证社会安定,不太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清理方式。当前国内就业环境很不乐观,前段时间企业已经经历了一波裁员热,一大部分人员涌向社会。如果再开展大范围的编外人员清理,极大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一刀切”的方式不太可能会被采取,极有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降薪、延迟发工资、少量多次缓慢清退的方式。对于财政不单一依靠土地收入的地方,清退编外人员会比贫穷地区相对延迟。
但不管是编内还是编外,最好有一门技术傍身。打破铁饭碗,将用工机制推向社会化管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要修炼一门别人无法替代的技能,是每个人必须做到的与时俱进的选择。真正做到心中有“粮”,生活不慌。有时候选择正确的方向就已经超越了绝大部分人。
老的提前退,有赔偿吗?能按工龄赔多少个月?
请问辅警也在清理范围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