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每天冲鱼入海,但大部分淡水鱼在海里都活不了,它们去哪了?

郭嘉聊健康 2024-12-08 20:26:4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养育了我们,还为无数生命提供了庇护,其中就包括丰富的鱼类种群。

不过我们的老母亲向来喜怒无常,历史上曾经过多次改道记录,而且流速十分湍急。

那么黄河里有这么多的淡水鱼,它们会不会因为被黄河裹挟进入海里而大量死亡呢?

我们国家这几年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渔业生态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一、水浑鱼也多

长江黄河都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虽然要比长江浑浊许多,但是鱼类种类却一点都不比长江少。

其中甚至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品种,如斑鳜、黄河鲇等,这些鱼类对黄河特有的泥沙含量较高的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

除了黄河特有的鱼种之外,像鲤鱼这种中国较为普遍的鱼种之一,在黄河也有大量种群。

它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广的鱼类,能够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存。

而鲫鱼则多见于黄河水体平稳、流速较慢的河段,它们适应了较为平静的水域环境。

黄河同样拥有富含水草的河段,这也为青鱼和草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保障。

此外黄河中还有一些洄游性鱼类,这些鱼类在特定的季节会顺流而上,进入黄河产卵繁殖。

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不同的鱼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具有各自的分工。

比如鲤鱼和鲫鱼是杂食性鱼类,它们主要以水中的藻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食,而青鱼和草鱼则是草食性鱼类,主要以水草和水生植物为食。

这些黄河常见鱼类因为多样化的食性和适应性,能够很好地在黄河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不过如果到了海里那就是两码事了。

二、为什么大部分淡水鱼无法在海里生存?

淡水鱼之所以无法在海水中生存,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生理结构和体内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与海水环境不相适应。

淡水鱼的身体内具有一定的渗透压,其细胞内的盐浓度低于海水中的盐浓度。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分子对溶剂分子的吸引力。

在淡水鱼的生活环境中,水的渗透压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它们体内的钠离子等微量元素很容易流失。

为了抵抗这种流失,淡水鱼的肾脏和鳃被进化成可以高效排出体内的多余水分,同时吸收必要的离子以保持体内的盐平衡。

然而当它们进入盐度高得多的海水时,周围环境中的盐浓度远远高于鱼体内的盐浓度,渗透压差异使得水分不断从鱼体内流失,而海水中的盐分则大量进入鱼体。

这种双向的不平衡使得淡水鱼在盐分非常高的海水中,根本无法正常活动。

此外,淡水鱼的鳃、肾脏等器官也没有适应高盐环境的能力。

淡水鱼的鳃是专门用来在淡水中排出体内多余水分的,它们在海水中无法阻止大量盐分进入体内。

而淡水鱼的肾脏主要功能是产生大量稀释的尿液以保持体内渗透压的稳定,但在海水环境中,它们无法排出多余的盐分,这也使得它们无法在高盐度环境中生存。

三、淡水鱼如何避免自己跟着河水进入海里?

就像人会主动远离空气污染严重的区域一样,淡水鱼也并不会主动游向河流的出海口。

鱼类具有趋适应性,会根据水质、盐度等环境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栖息地。

这种行为趋向称为“趋适应行为”,它是鱼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机制。

黄河下游的水流速度较快且含有较高的泥沙,当靠近入海口时,水中的盐度逐渐升高,这些都不是淡水鱼适应的理想环境。

当淡水鱼感受到水体的盐度逐渐升高时,它们会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如侧线系统)识别环境的变化,进而选择掉头回游,或者停留在相对适宜的水域中。

其次黄河入海口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也对鱼类的行为起到了调节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水域因为潮汐影响,经常会出现咸水和淡水交界的“混合水域”,这个区域的盐度对淡水鱼来说已经比较高了,鱼类通常会避开这样的环境,选择停留在更为上游的淡水区域。

再者不少淡水鱼会选择在黄河上流养育后代。

在繁殖季节,一些鱼类会进行洄游活动,逆流而上进入上游更为适宜的水域产卵,以保证后代的生存环境更加理想。

洄游行为使得这些鱼类更倾向于远离盐度逐渐增加的入海口,而不是随水流进入大海。

并且鱼类在游动过程中还会受到水流和地形的引导,黄河的下游地势和水流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它们继续前往海洋。

四、黄河入海口的渔业资源有哪些?

尽管大多数淡水鱼会尽量规避盐分较高的环境,但黄河入海口依然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这些渔业资源主要是由于黄河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基础。

黄河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和营养物质流入渤海,这些物质为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来源,进而为更高营养级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链基础。

黄河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海水鱼和一些适应淡水、咸水交界的鱼类,比如鲻鱼和梭鱼等,这些鱼类可以适应不同的盐度环境,成为黄河入海口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

鲻鱼是一种广盐性鱼类,可以适应淡水和海水之间的变化,因此在黄河入海口及其周围水域有着较大的种群数量。

而梭鱼则是一种肉食性鱼类,通常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混合水域中,它们以小型鱼类和甲壳类为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此外,黄河入海口的湿地也是鸟类和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随着黄河带来的营养物质沉积,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为许多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这些湿地不仅为渔业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还为鸟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是为了保护这一特殊生态环境而设立的,通过保护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从而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国家如何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

近年来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黄河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带,长期以来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导致黄河含沙量居高不下。

这不仅影响水质,也对鱼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国家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为黄河鱼类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栖息环境。

此外黄河流域的渔业资源也受到了严格管理,渔业部门通过设立禁渔期、划定禁渔区,减少过度捕捞对鱼类资源的破坏,确保鱼类种群的繁衍生息。

特别是在鱼类的繁殖期,通过设立禁渔期,能够有效保护产卵和孵化过程中的鱼类。

为了保护黄河渔业资源,国家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用于黄河鱼类的人工繁育和放流,增加黄河鱼类种群数量,恢复生态平衡。

地方渔业管理部门会定期进行鱼苗的人工投放,以增强自然水体的鱼类资源量,特别是对于一些濒危和数量减少的本土鱼类,通过人工繁殖来实现种群的恢复。

国家还通过推动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和居民参与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中来。

政府会为那些因生态保护而损失经济收益的地区提供补偿,从而激励当地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近些年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政府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保护黄河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结语

通过国家的积极治理和生态保护措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改善,渔业资源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这一切不仅为黄河淡水鱼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也为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鱼类的脑容量虽然偏小,不过在面对不适应的环境时,它们也会选择留在合适的水域,以此来避免进入高盐度的海水中。

通过综合治理、保护和管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和改善。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将更加健康和稳定。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黄河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启动_中国渔协 2022.05.30

淡水鱼能在海里生活吗?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20-04-22

黄河每天冲鱼入海,大部分淡水鱼在海中活不了,它们都去哪里了?原创2022-03-28 11:18·盒子里的密探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