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是个很有想法的法官,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她总结的流程图现在成为了我们日常审判工作中的‘宝典’,遇到问题就去查一查,就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对释法说理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二中院民三庭庭长杨靖
杨光法官的释法说理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总能精准地打开当事人的心结。她用各种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法理讲得明明白白,让公平正义可感可知。
——二中院民三庭法官钱丽红
杨光法官是个很温暖的人,她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为当事人想很多,让人如沐春风,经常听到当事人夸赞她说,这个法官可真好,处处为我们着想。
——二中院民三庭法官助理谢错
杨光,80后女法官,现任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三级高级法官,她深耕商事审判领域15年,审结案件千余件。
群众对审判工作满意不满意,往往是一个综合评价的结果,比如对裁判结果服不服、诉讼体验好不好、司法作风实不实、自己是不是受到了尊重等等,这些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朴素认知。为了让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清楚进展、解除疑惑,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公平公正,杨光立足商事审判工作,总结出一套贯穿审判全流程的释法说理“思维导图”,方便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对照操作,并已在本院率先推广。
以下是杨光的讲述——
思考,萌芽
我是从专门法学类院校毕业的。大学时光令我记忆犹新,那时的校园满是思辨气息,课堂上大家天马行空自由提问,教授总能严谨细致准确作答。学生们组建了很多钻研法理、探讨辩论技巧的社团,辨法析理是一种时尚。然而在形形色色勇于表达的同学中,相较于巧舌如簧的“技术流”和引经据典的“历史派”,那些能用平实语言讲深刻道理的同学最令人敬佩,总能赢得更多掌声。
我记起他们站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自带光芒的样子,形象朦胧又辉煌。我喜欢他们洞明的清醒和对个体深切的关怀,也立志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开始尝试将法理、道德、情感、逻辑融入思考,这一试就是二十年。从此,思考、推演、论证与检验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自觉,透过现象求索本质的过程总带给我难以言表的满足。
2010年,我毕业后进入法院担任法官助理。最初,我特别热衷于研究裁判文书,认为结果公正、论述逻辑严谨、说理充分且足够清晰,当事人就能理解,矛盾也就能化解。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看法。在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中,被告拖欠原告借款本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院依法判决被告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判决书说理清晰、逻辑严密。然而,被告却情绪激动表示不服。
原来,被告并非故意拖欠,而是因经营陷入困境,对结果充满焦虑和委屈。这让我意识到,仅仅在文书中说理是不够的,贯穿审判全流程的释法说理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明显不成立,或者案件存在情感因素时,主动沟通、及时释明尤为关键。
我还从一件小事中获得启发。
一次我的车出现故障,修车业务员拿了一张单子给我,提供了几种维修方案,问我选哪种。我一看全是专业术语,虽然都是中国字,但组合在一起却看不懂。业务员简单解释了几句,我还是朦朦胧胧,心里直犯嘀咕:哪坏修哪不就完了?为什么有好几个方案?会不会过度维修?
此后,每次见到当事人,我都会想起这段经历:很多当事人就像去维修店的我,如果只是把法条、程序、方案指给他们,不加详细解释,他们大概也会像我那样手足无措、充满疑惑吧。
做通思想工作,不能停留在判决书纸面上,更要用耐心、有温度的语言建立信任,让当事人听得懂、听得进。我逐渐认识到,“释法说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全流程、公开、全面的论证,实现司法公正、社会认同与法治引领的统一,是法官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审判责任。
沉淀,方法
在办理上千件案子、接触近万名当事人后,我对释法说理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什么一些生效裁判会让当事人不满意、不理解?
梳理发现,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对法律的理解存在分歧;对案件事实的感知和判断有差异;对程序是否公正存疑;裁判结果没达到心理预期;对司法态度不满意、需要情绪疏导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全员全程全面的“释法说理”是一条有益的解决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背后有情有义。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义正辞严讲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让当事人胜败皆明、心服口服。”
我曾办理过一起涉及5000万元融资的合同纠纷二审案件。表面上看,这是债转股条件是否成就的法律判断,实质是债权人权益保护与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平衡。如果简单判决还钱,债务人企业将失去运转资金,走向破产,直接影响200余名员工的生计。
写出逻辑清晰的判决不难,难的是怎么破除这个两难困境。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又要”:既要保障债权人权益,又要让债务人企业能够生存下去。我用了7天时间逐页研读200余份证据,通过现金流模型推演债务履行的临界值,计算出还多少钱既能保护债权人利益,又能让债务人维持运转。
在多次沟通中,我从双方角度出发,提出“分期还款+履约担保”方案,详细探讨“钱要怎么还”“企业怎么活下去”。同时,针对上诉人(债务人)的主张是否有证据予以证明以及证明力的强弱,开展递进式提问,让当事人预知可能的诉讼结果及风险,进而围绕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交叉点开展多轮调解工作。最终,双方都同意了该方案。案子解决后,双方都向我表示感谢。
相比结案的喜悦,看到两家企业度过难关,想到背后200多个家庭的生计得到保障,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法官的成就感。
未来,期许
很多同事都和我一样,每天做着这样的释法说理工作。在不久前的法官讲坛上,宋鱼水院长说“公正应如阳光一般,而法官就是把这光播撒到人心的媒介,法官要以有形的裁判,释放公正的力量,让人信服,使人受益。”
做阳光的播撒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释法说理的过程中时常换位思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他的困惑,更全面、不遗漏地回应争议焦点;能用当事人听得懂的“大白话”翻译法律条文,让他们明白法律逻辑;能帮助当事人分析败诉原因,提供可行建议;能让他们明白法律的边界和裁判理由,怎么面对过去,怎么打开未来,解开心中的结。
为了把这些思考固化下来,供更多同事参考,我结合具体工作,根据商事案件立案、审前、庭审和裁判每个程序节点的不同特征,通过65个要素模块,70个流程链接,构建具体的说理场景,提示说理要点。
比如庭审前,提前告知当事人诉讼流程和注意事项,让他们做好准备;庭审中,及时解释法律程序和证据规则,让当事人明白庭审进展;判后,主动回应当事人的疑问,特别是败诉方,详细说明判决理由,等等。同时结合一审、二审、再审案件的案件特征和当事人面对不同审级的诉讼心态,精准分析当事人可能对裁判不满意的原因,提出24种释法说理具体方案,促进矛盾纠纷的实质化解。
实现“定分止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让当事人因为看不懂法院的判理或带着因纠纷而生的负面情绪而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在解法结的同时,还要解心结。释法说理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令人着迷的学问,我的思维导图也仅仅是一种尝试,希望我的思考和实践能启发更多同仁,共同提升审判质效,让群众有更多的司法获得感,更认同司法的工作。
有人问我,在AI到来的时代,法官的价值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法官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法律专业领域的规则之治,更体现在社会治理层面的人文关怀。在人类独有的“理性+良知”双重特质下,在技术理性中注入人文温度,在规则适用中彰显正义灵魂。
我想,这也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策划:市高院组宣处
口述:杨光
采访、整理:陆露、史江伟
编辑:刘宇航
审核: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