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令仪
1936年,黄令仪(原名廖文蒂)出生在广西南宁,在家中九个孩子中,她是第三个。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黄令仪随母亲背井离乡,逃离了战火纷飞的家乡。
黄令仪的童年充满了战争的阴影,她目睹了战场上的惨烈与人间的苦难。她亲眼看到敌军轰炸造成的惨剧,一个年仅五岁的孩童在她面前生命消逝,这一刻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中,激发了她日后报效祖国的决心。
尽管家境贫困,但黄令仪在学业上显示出非凡的才能,特别是在理科领域,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面对经济困难,以及周围一些落后观念的影响,她的父母一度考虑让她放弃学业回家务农,认为这才是女孩的“本分”。但黄令仪对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她拒绝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

黄令仪
在绝望之时,她求助于学校的团委书记梁书记,这位有远见的教育者认识到她的潜力,还对她的坚持和理想表示赞赏。梁书记为她争取到了助学金,还亲自去说服她的父母,让他们理解教育的重要性。
这样的支持使黄令仪能够继续她的教育旅程,她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于后她被选派至清华大学深造半导体学科。这一时期国家正处在重建之中,周总理提出了科学兴国的号召,黄令仪也被这一理念深深感染,她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进入清华大学,决心通过掌握前沿科技来贡献国家。
在清华大学,黄令仪深入研究了当时国内领先的半导体技术,师从行业领军人物,与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她的努力和才华很快在半导体领域得到了认可,她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获得了宝贵的实操经验。

黄令仪
1960年,她带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返回华中工学院,并得到学校的支持建立了半导体专业,亲自担任半导体器件与材料的课程讲师。她的回归为学校带来了新的学科发展方向。
她还带领一批年轻教师和学生一起,从无到有地建立了中国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在这里,黄令仪和团队面对极大的困难,仍坚持不懈,经过六个多月的努力,最终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二极管,这一突破性成果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政策调整,她所在的半导体专业面临被撤销的危机,科研项目一度中断。尽管面对困境,黄令仪仍坚持自己的科研理念,等待再次投入到半导体研究中的机会。

1962年10月,她的等待有了回应,黄令仪被安排到固体电路组,这一转变为她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她坚定地投入到半导体三极管的研发中,这是中国在芯片研发方面的重要尝试。
面对技术的巨大差距和国外的技术封锁,黄令仪和她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缺少参考资料、先进设备不足、研发人员紧缺,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激发了团队的战斗精神。黄令仪采取三班倒的工作模式,与团队成员一起日夜奋战,她本人几乎不离开实验室,常常一工作就是14小时。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和调整,黄令仪团队在1965年终于研制成功中功率管,其性能稳定可靠。1966年,使用这种中功率管的计算机诞生,为中国将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半导体技术的重大突破。在这个过程中,黄令仪和她的团队不仅克服了技术难题,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为中国的芯片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照
1965年,随着国家科技战略的调整,成立了专注于微电子技术的计算机所二部。黄令仪受命负责重要的“外延中功率开关三极管”项目。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她率领团队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每日劳作时长通常超过十三小时。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使得该项目的产品质量和产量完全达到了预定的国家标准。
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代表了中国在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初步突破,更是对国家航天和核科学研究极大的推进,被誉为国家科技进步的“加速器”。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引爆了首颗氢弹,科学界的注目焦点多聚集在如邓稼先等人物身上,但黄令仪在微电子领域的突出贡献,同样不可或缺。

研究
1970年,黄令仪再次被调至计算所,负责新设立的集成电路研究室。不久后,她又接手了国家的“013大型通用计算机”研发任务,进一步深化了她在半导体技术领域的影响力。
到了1984年底,集成电路研发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资金紧张导致项目可能被迫中断。面对这种困境,黄令仪感到极大的失落和痛苦,她无法接受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可能因资金问题而付诸东流。她在一次深夜漫步时,情绪失控,独自在空旷的街道上放声大哭,但泪干后她仍然坚信,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黄令仪不甘心只能等待机缘,开始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她联系了国内外的同行和研究机构,寻求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她的坚持和热情最终感动了众多国内外爱国人士和科技工作者,他们纷纷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凭借这些支持,黄令仪领导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款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一成就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的地位,还为后续的多个重大科技项目,包括航天和国防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989年,黄令仪在美国参加国际芯片技术展览会期间,经历了深刻的失望。会场内,展示的摊位大多由欧美国家的企业主导,没有发现任何来自中国的展示。这种尖端科技领域内的缺席使她感到中国的科技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黄令仪怀着一线希望,在人群中奔波,希望找到至少一家代表自己国家的企业。
她发现几位携带长城公司购物袋的中国人后,急忙上前询问,希望他们是来展示中国技术的。然而对方的回答让她心沉——他们只是来观展的普通参观者。那晚黄令仪泪洒日记,写下了对国货缺席的失望与悲痛:“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她意识到如果科技落后,国家就无法站在世界的前列。

合照
正当黄令仪感到无助时,一通电话为她的生活带来了转机。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员胡伟武打来电话,邀请她参与CPU的设计工作。尽管已达到退休年龄,黄令仪决定再次为中国的芯片研发贡献力量。
回到研究所后,她日以继夜地工作,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不仅让她疲惫不堪,还造成了身体的严重负担。有一次当她正在操作电脑时,突然感到颈部剧痛,之后再也无法转动脖子。经医生诊断,她被告知若继续这样工作,可能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尽管医生建议她停止使用电脑,但黄令仪只休息了几天便重返岗位,继续她的研发任务。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在一个深夜,黄令仪终于完成了设计。她对胡伟武说:“就这样吧,我已尽力而为。”

黄令仪
2000年,黄令仪在德国的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上首次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这是中国芯片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次年,黄令仪本可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但夏培肃的邀请让她重燃战火。虽然经费紧张,但黄令仪决心继续她的芯片研发梦想。她把自己所有的退休金,共11万元人民币,全数投入到龙芯项目中。
2002年8月10日,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斗,黄令仪和她的团队终于研发出了中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标志着中国结束了无国产芯片的历史。她的努力促使中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从而为国产高铁复兴号和歼20战斗机等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黄令仪用她的才智和努力,逐步解除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封锁和垄断,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在全球的科技地位和自主权。
即使在80岁高龄时,黄令仪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拒绝退休,坚持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同事们经常劝她减轻工作负担,享受应得的休息,但她总是说:“我的一生致力于擦去祖国在科技领域上的耻辱。”她对科技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成为激励后人的典范。

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黄令仪深知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技术突破,中国才能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虽然到了2018年黄令仪已经82岁高龄,常人早已选择退休享受安宁的晚年生活,但她选择了另一条不同的道路。她仍旧日复一日地在龙芯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坚持工作,全力推动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向前发展。
在实验室里,她每天投入超过十小时,亲力亲为地参与到芯片的设计和测试中。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逐渐感觉力不从心,面对不断增加的技术难题,她依然没有选择放弃。她深知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接近她为中国半导体自主化而设定的宏伟目标。
2018年,这位不屈不挠的科学家领导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发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龙芯3A6000”处理器。这款处理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芯片产业中的又一飞跃,也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决心和实力。每一枚龙芯3A6000的诞生,都象征着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更加自主和自信的一步。

黄令仪将她的一生献给了解锁科技力量的奥秘。当被问及如何不断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时,她会展示一块珍贵的怀表——这块表的表盖内镶嵌了中国首款国产CPU的硅片:“每当表的滴答声响起,我就会想起1958年实验室中继电器的嘀嗒声。它们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永不止步。”
2023年4月20日,被誉为“中国芯片之母”的黄令仪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在龙芯团队设计的最新芯片掩膜版中,设计师巧妙地刻入了黄令仪姓名的缩写。这一仅1微米高的签名,将在每个中国制造的芯片中搏动,如同摩尔斯电码一般,在无垠的数据海洋中传递着一个信号:永远向前。
当SpaceX的火箭将装载龙芯控制芯片的载荷送入太空时,黄令仪在地面控制室轻声哼唱《东方红》。六十多年前,她亲手焊接的那些晶体管,现在在太空中以每秒50亿次的频率运行,续写着未竟的篇章。这不仅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浪漫史诗,也是用硅片铸就的星海之旅。

龙芯3
黄令仪始终认为,科技不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是对她早年理想的验证。无论是在实验室中还是在国际会议上,她坚信技术自立的重要性,并以此激励后来者。黄令仪的名字,和她为之奋斗的科技自强理念,将继续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发光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