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华北野战军一度在绥东战役吃了瘪。
不善军事的聂帅面对傅作义这个强硬的对手,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傅作义部取得了节节胜利,一度让傅作义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有力挽狂澜的气势。
喜不自胜的傅作义叫来了自己的幕僚阎又文,对他说:“战场上我们打赢了,宣传上也要跟上。你写一篇文章,灭灭共党的威风,同时也给蒋公和美国显示我们的态度。”
身为地下党的阎又文却要骂自己的政党,自己的领袖,任谁都焦头烂额,感到为难。那么,他执行了傅作义的命令吗?毛泽东又是否看到了文章呢?
投笔从戎的红色特工生于乱世,阎又文的运气不算特别好。
本是山西万荣县的他家境一般,好几次都在辍学的边缘。
为此,阎又文不得不奋发图强,白天打工挣钱,晚上挑灯夜读。
幸运的是,阎又文天赋异禀,很多老师都很看重他,偶尔资助一些衣物、钱粮,帮他度过难关。
1933年,阎又文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
彼时的山西在阎锡山的控制下,阎锡山重视教育,利用财政税收,在大学搞起了奖学金制度。
得益于此,阎又文才读完了整个大学课程,成了优秀毕业生。
好景不长的是,刚毕业,阎又文就遇上了“七七事变”。
面对紧张的国家局势,阎又文热血上涌,和同学们一道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阎又文能吃苦,组织上希望他能从事地下工作。
当时,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在延安城外的七里铺举办过情报侦察干部训练班,培训了大批情报侦察精英。
阎又文是二期学员,在七里铺掌握了大量的特工技能。
起初,阎又文的第一次任务是西北局社会部下达的,要求他打入国民党西北军马鸿逵所部,当一枚潜伏棋子,以备不时之需。
可临行之际,计划有变。
1938年初,亲共人士傅作义派周北峰面见毛泽东,请求中共委派政工人员,在晋绥军建立政治工作机构。
那时,尚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晋绥军名义上隶属国民政府,实际却是地方武装,具备高度的自治性。
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阎又文的任务临时改变,接受了好友徐冰的建议,利用和傅作义是同乡的关系,来到了家乡山西,从事抗日工作。
同年九月,阎又文在傅作义所部担任团政治部主任,在特派员潘纪文的介绍下,秘密加入党组织。
阎又文才华横溢,是法学院的高材生,能写得一手的好文章。很快,他就得到了傅作义的赏识。
1939年春,傅作义就将阎又文调到身边,担任秘书,并兼任政宣部主任,负责抗战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
善于模仿的傅作义还有样学样,参照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了《十项纪律》。显然,傅作义是要严厉治军。
此举立即遭到了国民党党内右派的非议、指责,认为傅作义的35军已然赤化,成了“七路半”。
可事实是,傅作义严厉治军的确有用,以至于解放期间,35军成了解放军一个难缠的对手。
下半年,国内统一抗战摇摇欲坠,国民党又开始仇共、反共。有史料显示,蒋介石曾密电傅作义,要他清除军队的左派分子和共产党人士。
傅作义还是明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而是回了一封电报:当初,是我请他们来的。如今闹翻了,也要将人安全送回,不能干过河拆桥的事情。
在此背景下,由于时间紧迫,阎又文来不及返回延安,只得继续潜伏。
和上级失去联系的岁月,阎又文始终执行隐蔽的方针:“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根据阎又文女儿的说法:那段时间,父亲从里到外,完全就是一个国民党高官的秘书,和傅作义形影不离,帮助他处理所有的政务和军务。有人甚至说,阎又文就是傅作义的一个影子。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形同水火,中共方面急需傅作义的军事情报。
1945年8月19日,中央社会部保安处交给地下党王玉一项任务:到绥远找寻一个叫阎又文的特工。
保安处还叮嘱王玉:“阎又文和党组织失去联系长达七年。七年的时间,可改变的事情太多了。他有变坏的可能性,但还是要接触、试探、辨别。”
随即,王玉伪装成一个皮货商人,头一次寻找无功而返,直到来年才有了门路。王玉来到包头,在一家餐厅看到一个身着国民党军服的口音和自己同属一地。于是,王玉便以老乡的名义同他攀谈。
巧合的是,这名国民党军官名叫薛起禄,是傅作义司令部的机要秘书。王玉便通过薛起禄联系到了阎又文。
写文章骂主席按照中共地下情报的规矩,王玉作为阎又文的上级,只能和阎又文保持单线联系。
至于具体的任务,王玉对阎又文说:“组织上只要求你了解和掌握傅作义的军事动向和政治态度,别的一律不要搞,以免增加暴露的风险”。
随后,两人又约定,联络地点定在包头的一家布店,只是阎又文的联络线很少有人知道,基本是阎又文——王玉——罗青长——李克农。
几个月的时间内,阎又文和王玉在布店会面过几次。阎又文将傅作义的军事实力、作战计划都一一上报给了王玉。
阎又文还特别提到,傅作义已经上了蒋介石的战车,不久就要进攻绥远解放区,这才让解放军避免更大的损失。
在取得绥远作战的胜利,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阎又文将难题交给了王玉,王玉又如实向李克农作了汇报。
就这样,命令一层层上达,竟然到了毛泽东的案头。
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后,给出了指示:既然要骂,就要骂得凶一些,不要束手束脚,做戏要做得真一些嘛。
阎又文接到指示,吃下了定心丸,心中有了底气。他一夜未眠,构思了许久,才提笔写下了傅作义致毛泽东的一封公开信。
1946年9月20日,这封公开信刊登在傅作义的机关报《奋斗日报》。
第二天,国民党的党媒《中央日报》转载了全文,还起了个副标题——《傅作义电劝毛泽东,希接受教训,放下武器,参加政府,促进宪政》。
公开信公开奚落了中共在绥远军事上的失利,吹嘘傅作义的军事部署堪比韩信,还鼓吹这是人民的胜利。
信中最后还装模做样,摆出了一幅惺惺作态,称“只要毛先生参加国民政府,如蒙不弃,傅作义甘愿在毛先生部下,当一个最低级的职员,且绝对服从于毛先生的管理。”
实话实说,阎又文这篇公开信从文笔上是洋洋洒洒,言语犀利,字里行间充满了讥讽意味。
文章发表后,解放区的毛泽东专门找来,仔细阅读了好几遍,还要求《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不删一字。
朱德总司令看到电台人员抄收的电文,也要求晋绥和晋察冀连级以上干部宣读:请将不如激将,人家骂我们,你们要记住。
基层战士们听了以后,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马上提枪上战场,和国民党决一死战。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公开信的后半变成了现实,傅作义的确成了毛先生的部下。
几年以后,国共实力倒转,北平和平解放,极不情愿的傅作义卸甲归降。
1949年年初,阎又文跟随傅作义、邓宝珊到西柏坡拜会毛泽东。
毛泽东还念念不忘,对阎又文说:“好啊!阎又文,你的文章写得很生动,”
建国后,国家仍然没有公开阎又文潜伏的身份,而是继续让他担任水利部农田水利局副局长。
据说五十年代,傅作义仍然不老实,暗地里藏着数万枪支弹药,妄想退守台湾的国民党能够反攻大陆。
阎又文继续留在傅作义身边,未必不是密切监视傅作义,将他的一举一动牢牢控制在解放军的手中。可悲的是,阎又文命薄福短。
1962年9月25日,时任农业部粮油生产局局长的阎又文英年早逝,只活了短短48年。
临终前,阎又文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家人。
在弥留之际,阎又文对妻子说道:“以后要是遇见摆不平的事,可以找组织。”死后,阎又文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
结语:干地下工作,不仅时刻要面临敌人的试探,还要保全自己,更要忍受来自革命同志的讥讽。
如果要评价阎又文,恐怕只能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很长的一段时间,阎又文的真实身份还隐匿于档案中。
唯一可证明的只有罗长青,他在纪念文章中写道:阎又文才华出众,文笔锋锐,行必踏实,和若春风。
没有他的情报,北平不可能如此顺利解放,他对革命是有功的。
参考资料
《“深度潜伏”阎又文》 同舟共济
《抗战时期的西北往事》 档案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