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预估自己是中将,结果却仅被授大校,至死都不肯穿大校军服

峻辉聊过去 2024-12-21 15:53:03

从南昌墙头的枪声,到抗日烽火的硝烟,再到解放战争的号角,最后是朝鲜战场的炮火。

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中共领导下的武装的身影。

镰刀和铁锤是军队的基石,绵延了人民部队的光辉历程,锻造了一批批金色的将帅之星。

为了表彰将帅的功绩,更为了促进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军委便有意趁着朝鲜战场收尾之际,举行授衔仪式。

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许多将领纷纷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毕竟军衔可是有关军人的名誉、待遇、利益、实权,有的高风亮节的,对军衔不屑一顾,有的则未摆脱低级趣味,对军衔趋之若鹜。

杨宗胜就是后者,他本以为凭借着自己的资历、功绩,能被授予中将。等结果出来,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愤怒的他至死都不肯穿授衔的军服。

牧牛娃的逆袭

杨宗胜,生于1906年11月。小时候的他还不叫杨宗胜,名为杨晓富,“宗胜”是他参加革命以后改的名字。

生活在湖南汨罗市刘家冲的杨宗胜家境十分贫寒,地无一亩,全家人都挤在一间大茅屋里。

幼年时,杨宗胜常常和父亲杨全清一道,靠租赁地主的田地和外出打零工为生。

积攒了一些银币,父亲总归是希望儿子能出人头地,便供他读了一年半的私塾。

12岁时,家里遭了变故,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在苏区建立了政府,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24岁的杨宗胜趁着红军“扩红”之际,正式加入了革命队伍。由于他能认识几个字,写一些材料,便当上了湘阴县第四区苏维埃赤卫队的大队长。

赤卫队尚属红军的外围部队,级别并不高,也不属于正规武装。不过,杨宗胜干的十分起劲。

8月份,组织上觉得他是个好苗子,阶级出身无可挑剔,便准许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正巧,部队进行了扩编,赤卫大队也被纳入了红十六军下属的“湘北独立团”。

进了正规武装,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大队长的职务,杨宗胜是干不了了,只能从班长干起。

由于他工作还算出色,没犯过什么大错误,职务也得到了晋升。

1932年12月,杨宗胜被委任为红十六军十八师五十二团供给主任。

这对于杨宗胜而言,是改变命运的齿轮。此后,他一直都在后勤部门工作,主管给军队提供补给、粮食、弹药等事务。

抗日战争时期,杨宗胜先在抗大进修过一段日子,后被调任到359旅供给所会计科任科长。

359旅的旅长是鼎鼎大名的王震,王震脾气不好,经常训斥部下。

可唯独对于杨宗胜,王震是比较中意的,这主要是杨宗胜在调配物资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心得。旅部的要求,杨宗胜总能很好执行下去,

1944年11月9日,杨宗胜跟着359旅一路南下,准备开辟根据地。

几个月之后,王震交给杨宗胜一个任务,让他和吴光远一起留在浏阳,担任湘北军分区司令。

杨宗胜接到任务,担心自己的人手不够,在得到上级的允许下,将率领的两个连,抽调了一部分干部,让这些干部去新组建一个连。

随后,杨宗胜下令,让胡政带着一个连的兵力,活动于平江、长沙一带;让刘瑞清率领第二连,活动于袁家铺、东塘一带,自己则亲率一个连,活动于白水、玉池一带。

顶着军分区司令的头衔,杨宗胜在老家湘阴县主持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然而,当时的形势仍旧严峻,手底下不过三个连,只有四五百人的兵力,而驻扎在湘阴的日伪军,合在一起共计4000多人。

杨宗胜经过分析,决定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策反保安司令左钦彝。

左钦彝是当地的名流,日军侵占了湘阴,左钦彝便被地方士绅推举为“维持会”会长。

左钦彝又以洪帮为基础,组织了一支近3000人的保安大队。

1944年的中国,日本是秋后的蚂蚱,左钦彝也看清了局势,有意弃暗投明。杨宗胜派人详细打探了左钦彝的人品,觉得他可以争取一下。

次年4月中旬,杨宗胜通过洪帮成员谭海棠(时为洪帮的核心,外号“二爷”),见到了左钦彝。

会谈时,左钦彝对杨宗胜的劝告不置可否。随后,杨宗胜又派谭海棠、李志进行游说,劝左钦彝投奔抗日救国军。

这时,在一旁静听的高俊坤(左钦彝的妻子,为人知书达礼)也劝丈夫投奔中共,以洗清自己的汉奸罪名。

一连劝告了二十多天,左钦彝才表示愿意改过自新。不过左钦彝看中江湖义气,要求和杨宗胜结拜成异性兄弟。

对于这一要求,杨宗胜没有便宜行事的权力,电报请示了王震。

一天后,王震就回电:“为了党的利益,同意你和左钦彝拜把子。”

就这样,左钦彝和杨宗胜在五月上旬,来到左钦彝老家附近的舒氏墓庐,点燃了香烛、喝了鸡血酒,正式结拜。

按照年龄大小,左钦彝为长兄。在左钦彝的配合下,杨宗胜多次袭击日军。

比如五月下旬,杨宗胜带兵设伏浸米塘,袭击了一支日军运输队,击毙了敌人12名,缴获了全部物资。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宗胜经过22天后的紧急行军,抵达湖北黄安地界,胜利和主力部队汇合。

中原突围时,杨宗胜的长子杨应凡不幸牺牲。

得知消息的杨宗胜,难掩悲伤,亲手将儿子的遗体掩埋在大别山深处。

归队后,杨宗胜依旧在熟悉的后勤部队工作。

评衔往事

在全军实行军衔制度,既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罗荣恒和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傅钟副主任,总干部管理部长赖传珠等人忙的不可开交。

给数以万计的功臣“论功行赏”,评定军衔谈何容易?

在要评定军衔的人当中,有的是红军时期的老同志,有的是抗日时期方才入伍,有的是起义将领,同时还要考虑军种、各个方面军的平衡问题。

对于干部的评级标准,中央军委有过规定,应以德、才、资的标准来确定等级。

至于德、才、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军委的意见是,德、才并用,为主,资为次。依照这一标准,也规定了正兵团级以下各级军队的级别。

比如解放时期,领导一个兵团的司令、政委,多数可以评为上将,副兵团级别,比如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一般授予中将(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许光达)。

军委的公告发出以后,军队的各部门、各大军区都上报了相应的人数。

作为后勤部一员的杨宗胜也是如此,他早就盼望着授衔仪式的举行,好光宗耀祖,向家乡族人炫耀一番自己的革命功绩。

本来,评级过程前,杨宗胜曾担任过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后勤部政委一职。

建国后,杨宗胜在1951年,职务还是西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

在他的设想中,自己最少也应该被授予中将军衔,再不济也得是少将。

评军衔的结果一出炉,杨宗胜立马傻眼,没想到自己竟然是个大校,连少将的边都没摸着。

自觉脸上无光的杨宗胜闭门不见外人,授衔大会也借故自己患病,没去参加。

军委的工作人员将大校的军服送到杨家,杨宗胜看都没看一眼,就将其锁进了衣柜里,至死都没穿过一次。

那么杨宗胜的军衔真的评低了吗?

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关于德行,杨宗胜的确没有大错误,一直是任劳任怨。

但资历显示,建国后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划分,也就是土改中。

杨宗胜有意利用自己在军队的影响力,包庇了家乡一位地主。

尽管这位地主抗日时期,曾为民主政府提供过情报。

但在国家大政方针面前,他的那点功劳不值一提。

对于这件事,杨宗胜也是闭口不言,多半是确有其事。

第二,关于才能,杨宗胜在管理后勤兢兢业业,各项工作都完成的很好。

可是在军队中,冲锋在前,豁出性命的毕竟是一线的将士,后勤部门不是说不重要,但相对于一线指挥员,还是要弱势一些。

评军衔时,一线指挥员的优先级也要高于后勤部们人员。只能说,杨宗胜在这方面吃了亏。

结语:

综上而言,杨宗胜的军衔不算低,但也确实有点冤。

作为杨宗胜的老上级,王震得知杨宗胜情绪不高,甚至一度消极,他亲自找到杨宗胜,开导他,对他说:“你的功劳,我都知道。可你想象那些死去的烈士,他们的功劳该由谁去评呢?再者,国家刚刚建立,各方面都要资金,中将的人员是有限度的,你也得体谅一下。”

最后,杨宗胜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在王震的引荐下,杨宗胜跟着王震,来到了偏僻的新疆地区,一度在七十年代当上了兵团副司令。

等到了1981年,杨宗胜安心在乌鲁木齐军区西安第一干休所离世。

参考资料

《策反左钦彝抗日》岳阳市情网

《共和国大授衔档案》 长城出版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