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昌奉
自古以来,英雄往往在青年时期便已显露头角,而陈昌奉正是这句话的典型例证。作为毛主席最年轻的警卫员,他不仅是主席的护卫,更在这位伟人的熏陶下成长,深受其关怀与指导。
1915年,陈昌奉出生于江西省宁都县一个普通农家,少年的陈昌奉早早便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的童年几乎都在附近地主家干活,为生计奔波,常常遭受欺凌和不公对待。直到在他14岁那年,红军的到来如同一道曙光照进了他的生活。对于怀揣着翻身农奴把歌唱理想的陈昌奉来说,红军代表着抗争的力量,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红军,从此踏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尽管年纪轻轻,陈昌奉的军事生涯却是从一名司号员开始的。这份工作虽然在外人看来简单,但在战场上却至关重要。他要确保军号准时响起,还要在战场的混乱中保持极高的精确度。陈昌奉对此职责极为重视,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并经常向经验丰富的老兵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表现。

陈昌奉的《跟随毛主席长征》在福建改编为了布袋戏
他在司号员的岗位上表现出色,不仅因其勤奋和坚持,更因为他在关键时刻的可靠性。他的名字逐渐在部队中传开,连朱德也对这位年轻的司号员印象深刻。陈昌奉的坚定斗志和机智聪明,使他被推荐到了毛主席的身边,开始了警卫员的生涯。
当时年仅十五岁的陈昌奉,成为了毛主席周围最年轻的警卫员。这一职责对于如此年轻的他来说,重大而严峻。陈昌奉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起床,守在毛主席的房门外,确保主席能够安心起床、洗漱后直接开始一天的工作。
毛主席看到年轻的陈昌奉如此勤勉可靠,便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传授知识。毛主席发现陈昌奉聪明过人,具有学习潜质,便决定不让这样的才能浪费在单纯的日常事务上。

江西宁都县
他指示陈昌奉不必再每天守在门外,而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与其他同志们一起提升自我。在空闲时毛主席亲自教授陈昌奉识字,并向他阐述革命理念及马克思列宁主义。陈昌奉非常珍视毛主席的这种栽培和关怀,因此更加努力地守护和照料毛主席。
到了1934年10月,当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陈昌奉毫不犹豫地跟随毛主席踏上了征途。在长征期间他对毛主席的安全保护显得尤为谨慎和细致。在艰难的山路和紧急情况下,他总是与其他警卫团队成员紧密围绕毛主席。在食物方面陈昌奉更是格外小心,他总是先尝试那些不熟悉的野菜和其他食物,确认安全后才让毛主席食用。
在一次穿越寒冷雪地的行军中,陈昌奉由于劳累过度突然晕倒,当他苏醒时,发现自己被一件暖和的棉大衣覆盖,而毛主席则只身一件单薄的衬衫在冰风中继续行进。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陈昌奉,使他深刻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关怀与牺牲,他的心中对毛主席充满了更深的感激和敬仰。

民国时期的长工
在1935年4月毛主席带领红军历尽艰辛抵达金沙江畔,此时的军事形势令他精神高度紧绷,他连续奋战过昼夜未曾有片刻的休息。看到毛主席疲惫的身影,陈昌奉不禁心生怜悯,尽管条件艰苦,他还是四处搜寻,最终发现一块宽大的木板,经过一番努力,他将其改造成一张临时床铺,希望毛主席能够稍事休息。
当毛主席看到自己的卧室内竟出现一张床代替了办公桌,他的反应出乎意料。他严肃地询问陈昌奉是否可以用剩余的材料制作一张办公桌,因为他认为在战士们正前线浴血奋战时,自己更应该投入工作。陈昌奉的初衷虽好,却遭到了毛主席的批评。毛主席的语气渐渐缓和,他指示陈昌奉将床拆除,改制成办公桌。陈昌奉立即行动,感受到了毛主席对战事的执着与责任感。
毛主席见到陈昌奉年纪轻轻便如此尽职尽责,便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悉心教导他。从简单的笔划到复杂的汉字,毛主席甚至亲自教陈昌奉如何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在一次部队行军过程中,队伍突然遭遇空袭,敌机的轰炸让静谧的山林瞬间变成了战场。

陈昌奉(左一)
在紧急情况下,警卫班长胡昌保勇敢地将毛主席推到安全地带,而陈昌奉则被爆炸的冲击波击倒。在这场混战中,胡昌保不幸重伤,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陈昌奉嘱咐保护好毛主席,随后英勇牺牲。毛主席对胡昌保的牺牲深感悲痛,亲自为他盖上军毯,全队为其默哀致敬。这一刻陈昌奉更加坚定了保护主席的决心。
1936年,陈昌奉被送往红军大学学习,随后分配到山东,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陈昌奉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认可,被选派到山东参与解放工作。尽管面对新的环境与挑战,陈昌奉仍然秉持毛主席的教诲,努力工作,忠于党,忠于人民。在山东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还在地方公安工作中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1946年5月,陈昌奉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离开革命圣地延安,前往山东开展新的工作。临赴新岗之际,他向组织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能与毛主席再次会面。

陕甘宁边区旧照
在行前之夜,陈昌奉与他的妻子长谈,回顾了自己作为毛主席警卫员的岁月。他们共同追忆了那段跟随毛主席一同走过长征路的艰难历程,那些岁月里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
第二天清晨,陈昌奉带着妻子和儿子前去拜访毛主席。在那次会见中,毛主席不仅给予了他工作上的勉励——告诉他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克服这些挑战——还对陈昌奉的家人给予了亲切的关怀,亲手将几包饼干送给了他的孩子。
毛主席还为陈昌奉题字:“努力工作,忠实于人民”,以此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嘱托。此外,毛主席还赠送了自己的一张照片给陈昌奉,作为他们深厚情谊的见证。自1946年离开延安后,陈昌奉虽然在地方工作中屡屡被提拔,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陈昌奉(左三)
在1958年的一个晴朗日子,毛主席重访济南,出席了一次重要的军代会。这次行程意义非凡,因为他与陈昌奉时隔12年再度重逢。那时陈昌奉已经晋升为昌潍军分区的副司令员,这位曾经的“红小鬼”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军事指挥官。毛主席一见到陈昌奉,就如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亲人。
毛主席对陈昌奉说:“小鬼啊,如今你已是高官,但别忘了我们革命的初心和传统。”这番话深深触动了陈昌奉,使他泪流满面。两人的谈话延续了很久,最后毛主席与陈昌奉合影留念,并为他写下了十九个字的寄语,充满深情与期望。
到1964年末,陈昌奉被重新调派到他的故乡江西,开始在当地的公安系统和军区担任重要职务。他的职业生涯由一名普通的勤务员逐步升至江西省军区的副司令员,并于1969年获得提升。1972年他的职责进一步扩大,被任命为省委书记及省军区司令员。

毛主席
尽管他的成就显赫,陈昌奉始终保持谦逊态度,他深信自己的成就和成长离不开毛泽东的指导和栽培。他常言道是毛主席的教导使他从一个贫苦无知的青年,成长为一名能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领导者。
陈昌奉在他的回忆录《跟随毛主席长征》中,陈昌奉详细回忆了与毛主席的每一次征战和生活点滴。他描写了如何在毛主席工作至深夜时偶尔在一旁打盹,而毛主席则宽容地让他休息,待工作结束才唤醒他,这种关系超越了领袖与警卫之间的常规,更像是父与子的关怀。
尽管与毛主席共事的时间只有七年,这段经历却对陈昌奉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6年9月9日,当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整个国家陷入悲痛。那时陈昌奉在自己家中设立了毛主席的灵堂,与家人一同哀悼,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毛主席
1986年,陈昌奉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终因病情严重而住院治疗。在病榻上,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便提出了一个心愿——他想再次前往北京,亲自到毛主席纪念堂缅怀一番。在毛主席逝世纪念日那天,尽管身体羸弱,陈昌奉坚持在纪念堂前留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而又最珍贵的纪念。
仅三个月后,陈昌奉在武汉逝世。据他的儿子陈济生回忆,他临终前还在喃喃地说:“要去给主席过生日啊!”这反映了陈昌奉一生对毛主席深厚的情感和无限的忠诚。陈济生表示自己父亲的一生深受毛主席的影响极深,即使是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的思绪仍然停留在了那位伟大领袖身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