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克兰议员热列兹尼亚克披露的美乌矿产协议草案引发轩然大波。根据披露内容,该协议不仅涵盖乌克兰全境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所有自然资源,还规定所有采矿收益必须立即兑换外汇并汇至境外,且资金优先用于偿还美国对乌援助。更关键的是,协议设立了一个由美方主导的5人委员会(3名美国人拥有否决权),美国可单方面决定资源销售对象,并将此前援助“折算”为对投资基金的注资。

这一协议被乌方官员斥为“恐怖”和“抢劫”。表面上看,乌克兰似乎无需直接偿还债务,但协议通过控制资源收益分配权,实质上将国家经济命脉拱手让渡。更荒谬的是,乌克兰在协议中未获得任何安全保障承诺,而泽连斯基此前多次强调这是签署协议的前提条件。

从经济可行性看,乌克兰战后重建资金缺口高达数千亿美元,而协议要求将资源收益的50%注入美方控制的基金,这意味着乌方不仅无法自主支配资源收益,还需额外承担资金管理成本。美国虽承诺“投资回报”,但优先提取4%年收益、限制资源出口等条款,进一步削弱了协议的实际价值。

泽连斯基政府陷入两难:若签署协议,乌克兰将沦为美国资源附庸;若拒绝,则可能失去西方援助支持。这种结构性权力失衡,暴露出乌克兰在俄乌冲突中的脆弱地位。正如乌议员所言:“这不是协议,而是对主权的系统性掠夺。”在战争与债务的双重绞索下,乌克兰的偿债能力与国家未来,正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