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写了老詹的性格,
之二来说老詹的忠厚,
老詹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厚。
算下来再有几天,老詹就该满七十六周岁了,
回顾这大半辈子,我还真没有记恨过哪个人。
按老规矩,还是先讲故事吧。
多年以前,老詹曾发了篇文章《金沙江畔,我的知青生涯》。
有网友看了,非常感动,
说是触摸到了那样一段他们并不知晓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年在金沙江畔曾一起插队久未联系的知青,
纷纷露面并留言,回忆起那段不寻常的日子,
感慨万端,唏嘘不已!
然而,也有读者对这篇如此“光明”而且“正面”的文章,
不以为然,认为作者是粉饰太平,只晓得说生活的光明面,
没看到知青上山下乡和返城过程中,
其实是有好多负面甚至是邪恶、黑暗的东西的!
老詹呀,您老都这把年纪了,
咋还这么忠厚,这么单纯,竟然看不见邪恶呢?
好家伙,这一问,可真问到了老詹的要害!
让我不得不冷静下来,认真地来一个扪心自问:
是呀老詹,到底是什么原因,
让你对于明明存在着的邪恶,竟然视而不见,
只看见那些美好呢?
细说起来,这就涉及我的性格和人生观了。
无须否认,生活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
总是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同时存在着假恶丑,
存在着邪恶、肮脏、黑暗的。
为什么老詹只取其一而忽视其二,只看见白而看不见黑呢?
这到底是性格忠厚,假装单纯,
还是自欺欺人,睁眼说瞎话呢?
其实,不对!
老詹我,并非看不见邪恶、看不见肮脏、看不见黑暗,
而是,即使看见了这些东西,
我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其做了特殊处理!
因为,我这一生一直信守忠厚二字,
总是把外部世界想象得更加美好一点。
就拿知知青年上山下乡来说吧。
1969年,我们这帮涉事未深的小青年,来到金沙江畔插队落户,
在与当地农民接触中,渐渐地也发现了他们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
在听农民聊天中,也断断续续了解到在过去阶级斗争年代,
人与人之间的那些个你死我活,争争斗斗,
甚至还发生过的一些带血腥味儿的打打杀杀!
其后,在知青返城过程中,也曾隐约听说过,
某公社某女知青迫于手握大权者的威胁利诱,
不得不以身相许,最终才得以按期返城。
以及,等等等等,其他一些不堪与邪恶。
回城以后,老詹在县文化馆当美工,做副馆长,
此后,恢复高考,复旦毕业,北京工作……
从记者、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到总编辑……
毋庸讳言,几十年间,也曾一而再、再而三地,
遇到过曲解,不公,打击,看见过邪恶,肮脏,黑暗。
对于以上种种负面现象,我统统取忠厚宽容之态度。
具体说来,我对负面现象的准则是三不。
一是不打听。
首先,我承认,社会嘛,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负面东西存在,
否则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了!
对这些东西,老詹是打心眼里厌恶并且唾弃的。
但是,在知道这些东西存在后,我不会继续打听,详细了解,
他们到底是怎么弄的呀,具体细节是什么样的呀?
比如,进入报社一些年头后,
曾经听到或者隐隐约约感觉到某种“小圈子”的存在。
当此时也,我并没有去打听,去了解,
到底真的有没有“小圈子”呀?
是不是俺也找路子给引荐引荐,争取进入某个“圈子”,
以求“进步”得更快些呀……
没有,决不会的!
我只是知道而已,心里晓得罢了,
到此为止,不再打听。
二是不仿效。
负面的东西,倘若真摆到桌面上,
肯定会被众人所鄙视、所唾弃的!
但暗地里它却像一块臭豆腐,闻着虽然臭,吃着可香哩!
不正当手段常常在不大正常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作用,
为某些人谋取了极大好处。
对此,我是明白的,清楚的。
但我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决不仿效!
即使吃了亏,甚至跌了跤,也不仿效!
一来,我不是那样的人,“不是那家人,不进那家门”,
即使要仿效,也会很别扭,很吃力,
内心一定非常纠结,效果也肯定不好。
二来,我怕我渐渐学会了这些东西,
尝到了那样的甜头,也就渐渐地习以为常,
变得蝇营狗苟,整天沉溺于钻研和演习那一套钻营之术,
那可真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
我整个人都变了,丢了,失去了!
这一生还有多大意思呢?
我不愿意!
三是不传播。
正是因为我的“不打听”,所以,对这些负面东西我并不了解,
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连其然也并不知晓。
也正因为我的“不仿效”,所以,对这些东西,我根本就记不住,
其细节如何啦,内幕如何啦,手段如何啦?统统不知!
说句实话,即使我想写一写负面的东西,写写这些黑幕,
打算传播传播,我也不会,不懂,不入门哪!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
我这所谓“三不”,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一定就正确。
它对于我,既有正面作用,亦带来负面效应,
那就是,我这样做人,显得太忠厚,太善良,太老实!
不但不善于揭露,更不善于批判。
这样的人,只有被人欺负的份,是不会去整哪个人的。
性格使然,没有办法。
我曾在公号发过一篇文章《官场那些“小圈子”》,
算是对时下官场“小圈子”现象的剖析批判吧,
虽然反响还算不错,但平心而论,文章缺乏具体细节,
写得既不生动,更不深刻,简直没有力度。
我深知,这既是我之长,亦是吾之所短也。
正因此,当我着手写那篇回忆当年金沙江畔知青生涯的文章时,
脑中留存的,几乎全是正面的、光明的、善良的、积极的东西,
全是那些值得珍视的美好回忆。
假恶丑的东西,差不多全忘了。
真的,全忘了!
有网友在看了那篇文章后,曾微信问我,
看没看过一部叫做《什么浴》的电影?
我晓得这位朋友的意思,因为那是一部曾经引起争议的知青电影,
其中有种种苦难,种种邪恶,种种黑暗。
我承认,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情况。
但是,恕我直言,这样的东西,毕竟太消极,太苦难,太黑暗!
而且,这样的事情,比较特殊,并不普遍。
因此,我认为这电影有以偏概全之嫌,从总体看,并不真实。
我想,如果,我们总是以一种消极、苦难、黑暗的眼光去打量周遭这个世界,
那么,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理会不会也蒙上一层消极、灰暗和怨恨的色彩呢?
当你与别人接触时,是不是也会首先去观察和发现其身上的假恶丑呢?
而当别人在与你交往、谈话时,你给他们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会不会也将自己的这些东西不知不觉“传递”给别人呢?
相由心生——时间久了,你的相貌是否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呢?
当然,我也明白,文学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
越是揭露邪恶,越是显得深刻。
知青生涯倘若真如我那篇回忆文章那般,几乎全是正面,全是光明,
那也的确实会失之肤浅、失之单纯,因而也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这样的东西,拍成电影,不赔光老本才怪了事了!
我得坦然承认这一点。
记得有一诗句说过,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诗人用词,非常精准,亦非常用心。
现实生活中,卑鄙者往往能够闯关夺隘,处处拿到通行证,
而高尚者则常常只能将高尚镌刻在自己的墓志铭。
但是,即便如此,老詹也亦决不会去羡慕更不会去仿效卑鄙!
因为,这是我的本性,我只能走这条路。
老詹乃忠厚老实之人,
至今,我仍然信奉这么两句话:
对别人的宽容,
就是对自己的宽容。
同别人过不去的人,
也是同自己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