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北方胖子多,你看他们怎么吃

思聪谈社会 2025-04-14 18:36:32

以下文章来源于猪眼看天下 ,作者王猪猪

猪眼看天下.

一个爱玩的吃货,一个好吃的行者,世界这么大,跟我去探索,专做原创深度个性化体验游记。

老詹小注:

王猪猪的文章,写吃写得最好。

原因很简单,此人挺喜欢吃也!

挺喜欢吃,吃后又老爱琢磨,

再加上非常流畅的文笔,

文章,自然就好看啦。

今天这篇,就挺好看。

难怪北方胖子多,你看他们怎么吃

王猪猪 猪眼看天下2025年04月11日 08:59上海

有人说我最近吃的东西比较贵比较高端,不容易代入共情,这里我要解释一句,什么烧鸟、刺身的,虽然单价贵,但由于我吃的总量非常少,所以其实也还好啦,并不是普通人吃不起的东西。不过既然有人这么说了,那今天就介绍一下,我最近在减肥期间吃过的几样北方平民美食。保证非常便宜量大还管饱,您消费得起。

说来也巧,它们所处的地域,也是胖子和三高最多的几个省份之一。

为防止喷子和杠精,预先说明:这些地方都不是我的家乡,我和那里也就是旅游的关系,到此一游,走马观花,几天而已,既不广,也不深,说的全部都是我个人的感受,也没有查证过资料,也没有请教过专家,如果有说得不对的,也很正常,没有任何主观上“黑”的故意,您不爱看就点右上角小叉叉即可,不值得动气。

那天我在家附近散步,正好有一家新店首开,还打着“国家级非遗”的旗号,说自己是正宗河南胡辣汤。老实说,我并没有多喜欢吃胡辣汤,但是你们懂的,我这个人好奇啊,谁让我正好看到了呢?再说一碗汤也就是十多块钱,好吃也是十多块钱,难吃也是十多块钱,十多块钱买一次好奇心的满足,我觉得可以。

汤端上来后长这样。

颜色深褐,颇为浓稠,内有牛肉片、面筋、木耳、花生、金针菜。

汤是勾芡的,黏黏糊糊。至于口感么,汤如其名,“糊”加辣。有的地方写成糊辣汤,我不清楚哪个是正确写法,因为这两个字都说得通,“糊”也对,胡也对,胡椒的胡,汤里确实添加了大量的胡椒。

胡辣汤的辣,来自于胡椒,汤里没辣椒。这反倒让我感觉这汤的历史挺悠久的,因为辣椒是舶来品,明朝末年才传入,初期作为观赏植物,等开始食用要到清康熙年间的贵州省了。山地少盐,故以辣代咸,再由贵州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换句话说,两百年前的川菜,可能还没有辣。

当然,胡椒也是舶来品,花椒亦是,但它们来得更早,融入中华美食更深入。像传统上海菜,基本上是不放辣椒的,但胡椒的用途就挺广。

胡椒的辣,和辣椒的辣,不是一种口味的辣,但放多了,也挺刺激的,这胡辣汤给我就这感觉。所以我没有全部吃完,把菜捞光以后,又喝了两口汤,就放下了。

以我的饮食习惯,是不太能受得了这种重口味的。所以这碗胡辣汤对于我来说,属于既不难吃也不好吃,吃了也不后悔(毕竟才十多块钱),但以后也不太会主动再来吃,就这么一个情况。

一般来说,对一个不减肥的人,一碗胡辣汤是吃不太饱的,所以店里还准备了油条和油饼。当然,我肯定不会要。不过我代入想象了一下,油条蘸胡辣汤,又辣又咸黏糊糊的汁水配上香喷喷脆生生的面食,应该是蛮带劲的。

这里我有个疑问要请教一下当地的朋友,我2010年第一次在开封吃到胡辣汤,当时是一元到两元一碗,汤比较稀,清汤寡水,汤里有海带、粉条、花生、面筋等,每家不完全一样,但肯定都没有肉,而现在吃到的,内容丰富了不少,更是多了牛肉或羊肉。那么我的问题来了,是现在条件好了汤改良了,还是本来就有不同的地方流派做法不一?还望赐教。

说完胡辣汤再说油泼面。

和胡辣汤不一样,我对油泼面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影视作品。张艺谋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闫妮做给赵本山、小沈阳吃;电视剧《白鹿原》,秦海璐做给张嘉译吃。也就是说,胡辣汤我是本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去了开封头一回吃到;而油泼面则是在吃到之前就知道了,后来在上海遇见有卖的,就试了试。

相比胡辣汤,好像油泼面我更能接受一点儿,因为它除了油,没毛病。更何况那会儿我又不三高,我对于油的唯一意识就是:油大,香啊!

油泼面是真的香。

普普通通的面,被油一激,兹拉,香气四溢。

影视作品更是美化了。无论是《三枪拍案惊奇》还是《白鹿原》,都令人感觉是个好吃得不得了的好东西。

所以后来我真的吃到了,我是有点奇怪的:这玩意儿,比起普通面条,除了油大了点香了点顺滑了点,其他的也还好吧?也没有高汤,也没有浇头,为什么当地人那么喜爱,将其捧到了一个这么高的地位?

如今我倒是明白了。首先,就没有普通面条一说。我现在觉得面条普通,是因为面条不值钱、很便宜,无论挂面方便面,超市里随便买买,几块钱一大把。但是,从前,吃白面都是奢侈。现在人吃粗粮是为了健康,什么降糖降脂降血压,以前人吃粗粮是为了活命,是不得已而为之,粗粮吃在嘴里那是真的喇嗓子、难受、咽不下去——相比之下,属于精白米面精细粮的面条当然就非常受欢迎了,更何况它还被泼了油,那是何等的美味和难得啊!

老读者可能还有印象,我对山西、陕西饮食习惯的“吐槽”——我不太受得了那种重辣重咸重酸的面食,在那边十几天,我吃了各种重口味面食,也没什么菜,也没什么肉,就是面,面面面,顿顿吃,天天吃,吃到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头皮发麻心有余悸——但油泼面是个例外,油泼面是少数回到上海我还会去吃上几回的那个面。

山西菜为什么那么咸

有一天晚上我去单位值夜班,突然不知怎么地,我就想吃油泼面了。我知道晚上不该吃,更知道吃也不该吃面,更更知道吃面也不该吃油泼面,但有时候人就是那么奇怪,一个念头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了,于是鬼使神差般我走进了一家“老陕面馆”。

一碗油泼面16元,一个茶叶蛋3元,啊,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我没有吃完。

我吃了四分之一,扔了四分之三。

浪费粮食是可耻的,但是,变成脂肪长在我身上似乎更可耻。

两耻相较取其轻。

我决定了,以后不吃了。

如果实在想吃,就放在早上吧,就像那顿三文鱼餐一样,大清早的,请师傅扯上三分之二的面即可,吃之前,加一根生黄瓜打底,以稳定血糖防止过快波动。

最后还有一个河南拉面。

河南拉面我在《粉丝汤》一文中曾提到,其实是上海人做的不正宗的兰州拉面又被在上海打工的河南人学了去,而这种“河南拉面”你要真去了河南可能反而吃不大到,就像“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在安徽吃不到,在河北石家庄能吃到。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清明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去中山公园观法华镇牡丹,回来后在愚园路、长宁路路口吃了一碗“河南拉面”,放的是牛肉和酸菜,20元。其实那面也没有多好吃,就是我饿得紧了,再加上汤汤水水的比较滑溜,一不小心就全滑了下去,来了个光盘,第二天早上一称,足足多了一公斤!

同志们,朋友们,面食容易发胖,要想瘦,你懂的!

写在后面的话

以上数据来自于国家卫健委。不满意的,去找卫健委,不要找我!跟我没关系!不服气的,也有两个选择路径,一,继续坚持原来的习惯,坚持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因为这代表“豪爽、朴实、大气”,坚持认知“听说上海人吃什么都放糖所以肯定糖尿病全国最多”;

二,奋发图强,改变现状。

0 阅读:10

思聪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