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终于翻身了,预测行为,从未如此精准,但这不一定是好事

老胡懂点星 2025-04-13 18:46:37

社会学终于有机会“变准”了,但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过去,社会学被吐槽最多的一点,就是“只会解释,不会预测”。一堆学者围着一组数据,各讲各的道理。模型只要能解释15%的变化,就可以发论文。哪怕是严重社会事件,比如近十年恐怖主义案件暴涨三倍,也很少有统一的解释,更别说预测。

为什么?

因为人太复杂,变量太多,数据太少。问卷、访谈、田野调查这些传统手段,既慢、又浅,还依赖自报。问得再细,也只是片面剪影。

但现在,局势正在逆转。

随着摄像头、麦克风、传感器铺开,人类行为第一次变得“可量化、可计算”。教室里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举手、每一句回答,甚至语速和语调,都可以被记录、分析、量化。不是问卷500份,而是实时数据500万条。

这些数据进入模型后,可以得出什么?

可以预测一个学生未来能否完成学业;可以判断某个人是否存在“高风险行为”;可以在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问题”之前,就先打上标签。

这就是社会学从“解释”走向“预测”的临界点。听起来是进步,实则埋下了一个巨大的悖论。

当预测模型告诉我们:“某学生失败概率87%”,“某人三年内暴力犯罪可能性高达93%”,那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是大学招生,要不要录取那个“预测失败”的孩子?如果是警察,面对那个“预测危险”的人,要不要提前行动?

更现实的问题是:如果你不管,真出事了,公众一定倒戈。你知道还不拦?你有数据还不干预?你放纵了“已知的风险”!

结果就是:模型一旦够准,就变成必须服从的“铁律”。

人还没来得及做出选择,就被统计概率判了未来。

更讽刺的是,这些预测模型本身也不是“纯粹客观”的。

它们训练于历史数据。

过去谁更容易被抓,谁更容易被定义为“问题人群”,谁更容易在系统里留下污点……这些偏见,会被一并写进模型。

最终的结果是:有些人从一开始就没得选。不是因为他做了错事,而是他像那些“经常做错事的人”。

模型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复刻过去。而这个机制一旦全面运转,社会结构就彻底变了。

预测不再是参考,而是决定。教育、司法、就业、金融系统中,谁被评估为“高风险”,谁就被系统性拒绝、筛除、排斥,哪怕他什么都没做错。

真正的危险,不是预测错了。而是预测太准了,准到它变成了“判决书”。

准到人类社会开始像机械系统一样运行,只接受“高胜率操作”,只容忍“低风险路径”。

准到未来被彻底锁死,个人自由彻底失效。这一切看上去像效率提升、资源优化、精准控制。本质上,是一种新形式的技术极权。

这才是社会学“精准化”的真正悖论。预测越准,自由越少。准确率越高,人类就越不被允许“犯错”。

人类社会从未如此接近自我审判。不是我们不知道未来,而是我们太早就相信自己能知道。这不是进步的终点,而是人类反复被“聪明”误伤的又一次轮回。

0 阅读:0

老胡懂点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