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书法专业博士后孙鹤给颜真卿《祭侄文稿》挑错字的视频火了。她在这档节目中表示:“颜真卿《祭侄文稿》中将‘刺’字写成‘刾’(音夹)字,本身就是个错字,但是颜真卿自己也不知道。”此话一出,遭遇群嘲。
马未都先生撰文表示,“刾”是“刺”的碑别字。也有人说是异体字。其实,古代典籍中早有说法。比如《广韵》称,“刾”是“刺”的俗字(上图左)。《类篇》(上图右)则说:“刺,俗作㓨,非是。”意思是,“㓨”是“刺”的俗字,但这种写法是不对的。虽然不对,但“刾”和“㓨”确实是“刺”的俗写。“刾”和“刺”同音同义,确定无疑。
当然,说“刾”是“刺”的碑别字、异体字、通假字,也不算错。
其实,除“刾”和“㓨”外,还有“朿”、“捇”、“措”、“剌”、“”、“”等多种写法。
关于“刺”和“剌”,曹宝麟先生在圈文中说,“这二字在隶变时只有细微区别,连颜真卿自己在《干禄字书》都把刺史写成剌(读là )史!”《集韵》称,“刺,俗作剌,非是。”(上图左)《韵会》进一步说:“刺,俗作剌,误。剌音辣。”(上图右)但既然说“俗作剌”,说明这样写的人很多。
文字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错得多了,流传广了,被多数人接受了,也就不为错了。
种种原因,古典文献中有很多俗字,或称别字、异体字、通假字,所以,中国的汉字极为纷繁复杂。即使是文字学家,在识文断字的时候,也应该查考一下,绝不敢轻易言错。
《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是《兰亭集序》。《兰亭》中也有几个字被认为写错了,并被窜改。比如“怏然自足”中的“怏”被改成了“快”,“亦由今之视昔”中的“由”被改成了“犹”,其实这些字都没有错。对此,我有专文详考,这里不再赘述。
能从“天下第一”或“天下第二”中找出错字,当然很有快感,但这很不容易。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