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二字,包含着深沉的传统和昔日的风俗。
然而,近年来,这一传统婚嫁习俗却在社会中掀起波澜。多地的彩礼数额节节攀升,涉彩礼纠纷案件屡见不鲜。
有人将彩礼当做礼尚往来的一种表达,有人则在这“礼”的名义下索取财物,将婚姻引向泥沼。
最近,最高法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从2024年2月1日起生效。这一规定明确表示禁止以彩礼为借口索取财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这一规定背后,隐藏着对彩礼纠纷问题的深刻思考。
资深婚姻家庭律师张荆在接受央视网《新闻+》栏目采访时表示,最高法发布涉彩礼纠纷司法解释的背后,反映了当前农村地区年轻人结婚成本逐渐攀升的现实。彩礼问题的愈演愈烈,导致许多家庭陷入经济贫困,加剧了婚姻纠纷的复杂性。
在过去,彩礼纠纷通常出现在离婚诉讼中,而司法解释则进一步完善了涉彩礼纠纷的诉讼主体,规定了婚约双方父母可作为婚约财产纠纷的诉讼当事人。这一规定避免了过去在诉讼中未真正涵盖支付彩礼的实际受益人的问题,减少了司法资源的浪费。
《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哪些情况下需要返还彩礼。其中,是否在一起共同生活成为判断的标准之一。张荆解释说,在一起共同生活和未共同生活是关键的判定条件,涉及到登记领证后是否共同生活,以及支付了彩礼但没有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情形。这一标准为司法界提供了判断的依据,增加了司法解释的实际操作性。
对于嫁妆的问题,《规定》没有专门规定,但张荆指出,在实践中,嫁妆与彩礼的性质基本相同,可以适用彩礼的相关规定。他提到了一个案例,女方家庭赠送了一套房产和200万元的现金,这类大额嫁妆的情况也需要考虑是否返还的问题。
彩礼问题的根本内核,张荆认为在于有些人只关注彩礼的“财”而忽略了其中的“礼”,将婚姻变成了敛财的工具,使女儿成为索财的筹码。他强调,司法解释并非要将彩礼这一传统完全拿掉,而是对其支付和返还情形作出必要和适当的调整,以期防范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
然而,在这一问题上,社会对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
对于如何确保婚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仍然存在着许多讨论。婚姻价值观的转变,个体对于经济压力的承受能力,都是需要细致斟酌的方面。
高额彩礼是否能确保婚姻的美好,或许本身就是一个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