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宋时期,有一个民族一直都是中原政权防备的目标。契丹,这个民族在五代十国时期称帝,也就是辽朝。
在北宋时期,辽朝一度让北宋朝廷与其盟约成了兄弟之国。在南宋时期,契丹的后裔在西域建立的西辽国也让金朝坐卧不安。
就算是散落在中原地区的契丹百姓,很多也都在金朝与蒙古汗国的矛盾时期帮助蒙古汗国对抗金朝。
五代朝廷、北宋朝廷、金朝廷,这些中原地区的朝代基本上都在与契丹民族对抗。甚至说很多西域的国家,都认为契丹民族是古代中国的正统。契丹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有着很大的区别,辽朝时期对于汉化不仅不排斥甚至很喜爱。
契丹民族可不是组织松散的游牧部落,作为有着严密国家机关的封建国家辽朝是一个强悍的国家。
国内因为南北两院的体制让民族矛盾并不严重,汉化的深入也让契丹民族颇有政治智慧与文化底蕴。就连中原地区先进的制造技术,契丹民族也毫不逊色于中原朝廷。
如此深入的汉化,也让契丹民族有了一个与其他少数民族大不相同的想法那就是做中国的皇帝。辽朝的汉化程度之深,让许多部族认为契丹民族才是汉民族。尤其是西域的不少国家,都认为辽朝才是中国正统。
喀剌汗回纥认为中国就是“雨花石”,中国的皇帝就是“雨花石汗”。这里的“雨花石”,就是西域各民族对于契丹民族的称呼。
就连俄罗斯语对于中国的称呼,也是契丹。这倒不是说俄罗斯在古代与辽朝有什么联系,如此的称呼都是因为蒙古民族的翻译。在蒙古民族眼中,契丹民族与汉民族没什么差别。甚至说蒙古民族对于北方的汉民族,都统一称呼为契丹。
在蒙古汗国的西征之后,契丹这个名字就进入了俄罗斯语里了。有着如此广泛名声的契丹民族,在辽朝灭亡之后还保持了相当的强势。
不仅是西辽国与后西辽国在西域和中亚的影响,还有归属于蒙古汗国的契丹民族都延续着历史的痕迹。直到今天,也还可以找到契丹民族的后裔。
契丹民族的后裔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西辽国与后西辽国灭亡后散落在中亚的契丹民族后裔。这些契丹民族基本上都融入了当地的民族当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族分布。
原本信仰释家的契丹民族都改变了信仰,在中亚信仰了伊斯兰教。哈喇契丹王朝与起儿漫王朝的后裔,就这样被融入到中亚的民族范围当中了。
而契丹民族留在中原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故地的后裔,则是融入到蒙古民族的范围当中。还有部分跟随蒙古汗国作战,迁徙到西南地区融入到西南民族范围内或融入到汉民族范围内变成了各民族的一部分。这第二部分的契丹民族后裔,基本上都是散落在各地。
其原因就是蒙古汗国的扩张,大量的契丹民族归附于蒙古汗国被迁徙到各处。这些契丹民族也一样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族分布和文化,散落后就各自融合到其他民族当中了。
契丹民族第三部分的后裔,与前两个部分颇有不同。这部分的契丹民族形成了独立的分布,拥有自己的语言和传承。
甚至说这部分的契丹民族,也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体系。这个民族就是达斡尔族,在内蒙古和黑龙江都有定居点。达斡尔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过往的历史痕迹都需要依靠诗歌或者是艺术品进行追溯。
达斡尔族在清朝时期,与鄂温克族等部落被统称为索伦部。清朝时期一直都有索伦骑射甲天下的美誉,在清朝时期的战争当中索伦各部族时常会被征募。原本的达斡尔族居住在外贝加尔一带,因为清朝时期沙俄的扩张让清朝廷将达斡尔族迁徙到黑龙江一带。
东北是清朝廷的大后方,迁徙达斡尔族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后方的安全。在抗击沙俄的侵略过程当中,达斡尔族也就在黑龙江地区定居了下来。
后来清朝廷收复新疆的战役当中,达斡尔族也有参与。就算是到了近代时期,索伦各部也都是十分勇敢地抗击侵略者的进攻。在建国之后,原本的索伦各部因为文化差异被分化成了几个民族。
达斡尔族的名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被认定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的达斡尔族经济文化都获得了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达斡尔族的溯源才有了进展。
其实之前就有专家提出过达斡尔族与契丹民族有关联的这种说法,但是因为达斡尔族在边疆之地居住了太长的时间导致许多历史和文字的失传让考证变得很有困难。
达斡尔族的语言与契丹民族的语言很相像,就连服饰与生活习惯也与契丹民族有传承的痕迹。
但是在边疆之地的游牧过程当中,达斡尔族或多或少地都会改变许多生活习惯。尤其是与边疆之地的其他民族融合之后,以往的契丹民族习惯就更加的不明显了。
如果要凭借习惯与服饰来考证达斡尔族与契丹民族之间的关系,只怕会有很多的阻碍。最主要的,是达斡尔族没有独立的文字体系和历史记载体系。
直到分子生物学发展成熟后,也就是在溯源监测技术成熟之后才确定了达斡尔族与契丹民族之间的关系。
达斡尔族与契丹民族之间的传承关系很近,甚至可以说达斡尔族就是契丹民族的后裔。在分子生物学的帮助下,曾经灿烂的契丹民族文化找到了延续。而当确定了达斡尔族与契丹民族的关系之后,对于古代契丹文化的研究又更加往前推进了一步。
因为达斡尔族的传统和习惯,都可以反推契丹民族的传统和习惯。以后推前,这也是文化溯源的一部分。在达斡尔族的本民族传说当中,达斡尔族的先民是一支戍边的契丹族军队。
这支军队戍守在辽朝北方的疆土之上,在辽朝被金朝灭亡之后便迁徙到了外贝加尔一带游牧散居。直到清朝时期,才被迁徙到了黑龙江地区和内蒙古地区。
因为当时沙俄对于东北地区的侵略,导致清朝廷不得不暂时将目光从内外贝加尔一带转移回了东北地区。
毕竟东北地区才是清朝廷的根本,一旦东北地区被沙俄渗透将会让清朝廷的统治陷入危机。因为清朝廷保护统治根基的需要,达斡尔族的百姓才来到了新的家园。从辽朝时期的戍边,到元明时期的游牧散居。
这期间达斡尔族与契丹民族之间的关联变得少了很多,更多地将北方部族的文化接纳进本民族的文化体系当中。
直到清朝时期,被迁徙到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的达斡尔族才算是安定下来了。在整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这让建国后的达斡尔族能够成了独立的民族打下了基础,如果达斡尔族被合并到其他的民族当中那对于契丹民族的溯源可就很难了。就算是有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帮助,也不会完整地找到契丹民族的文化传承。
说回契丹民族,这个民族在中国古代算是十分的特殊。因为契丹民族可以说是第一个在保持相对独立的民族传统的情况上,还可以完成汉化的民族。
在契丹民族之前的匈奴民族或者是鲜卑民族,虽说都进行了汉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算是独立的民族了。
鲜卑民族最后汉化的如同中原民族一样,许多鲜卑民族根本就忘记了以往的传统。
隋唐时期的许多将门勋戚,就是出身于鲜卑民族的后裔。比如隋朝的将军长孙晟,还有唐朝时期的大臣达奚珣以及将军屈突通。这些鲜卑民族的后裔基本上都看不到鲜卑民族的痕迹了,这也是鲜卑民族在今天很难找到成规模的后裔的原因。
而契丹民族的后裔却可以寻找到踪迹,这也是辽朝廷奉行两院制的结果。两院制是辽朝廷独有的政治体制,将契丹民族与汉民族分开管辖。
契丹民族与汉民族的交流过程当中,可以吸收许多汉民族的文化与先进知识。但是两院制的分开管理,又让契丹民族保持了相对的聚居。只有一个民族处于聚居状态的时候,才是民族文化最好的保护方式。
这样的相对独立性,也让契丹民族的文化在今天重新绽放了光芒。
不管是辽朝也好,还是契丹民族也罢。这些都是历史发展延续的过往而已,达斡尔族才是面向远方的历史开拓者。
当契丹民族的文化变成达斡尔民族的文化时,保护与发展就变成了民族发展过程当中不变的主题。对于契丹民族文化的优秀保留,我们需要的是更加认真的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1、《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达斡尔族女英雄,傲蕾依兰,抗击沙俄保家卫国
内蒙东北交界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