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五十年创作杂谈||修谱门外谈一一从史志谱看通统联

宇瑜阅览生活 2025-02-26 13:48:50

修谱门外谈

  ——从史志谱看通统联

  高致贤

  寻根问祖乃人之常情,民之家事,民间自主,昔日多为口口相传。老人常常向孩子们说:我们的老祖人叫什么名字,从什么地方迁移到什么地方,多少代了,来到这里起的字辈是什么,又有哪些人从这里迁移到什么地方去?以此为据,可以盘问到自己的亲支族人,这就是民间族谱的原始意义!

  晚年适逢寻根问祖的黄金时段,退休之后有时间参与一些寻根问祖活动。社会上涌起一股修谱热,于是小谱、中谱、大谱,各种谱牒纷纷出台,方便人们寻根问祖,很有实用意义;不过,我在深入学习中发现:同一始祖的世系表竞相出笼,各自追根溯源,从当代上溯到母系社会,再从原始祖人一世、二世......从古到今依次排列。可世系表上相同代际的人名不统一,各持其是。如果是各支系沿袭本支系老谱续修的世系表,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有些新制一统几千年的世系表,同一代祖人的名字不同,有的辈份还很悬殊,使我越看越糊涂,孰是孰非?无所适从!真感人生寻根糊涂始!这种糊涂来自何方?再三品味:有的人贪大求全、唯史主义!

  由于有些人弄清全宗族历史的心切,想把几千年形成的众多宗族家谱在短时间内归为一谱,全族统一。这种想法不错,但是急于求成,反而办不成好事!为什么?

  全国那么多人口、那么多姓氏;各个姓氏又分为若干支系,支系不分大小都可以修谱。全国就必然出现成千上万,甚至数以千万计的民间族谱。如果不是中央统一号令,没有国家编制单位实施,一个民间组织想在十年二十年将成千上万的民间族谱完全统一起来,不要说研究梳理清楚,就连收集也收集不全!于是,有人从网上搜索到一星半点,就以此作唯一依据,这就悖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学术界以“一史,二志,三族谱”的定位是御用观点:只为官方需要,不管内容是非。从采用题材的真实性来看,则三者的地位应该相反。这在我的《以史正谱 本末倒置.》一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不赘。这里,我想从三者的使用者及其中心用途来探讨这个问题:“执政以史为纲,维政以志为准,家族以谱为首”,虽然“国史、方志和族谱是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但各自的内容不同:国史以记载国家大事,颂扬帝王、首脑,立纪制纲,考兴废缘由;方志以述地方风土、人物等特征及沿革发展轨迹;谱牒以记叙氏族或宗族世系,弘扬祖德宗功,铭记祖训,辫派系之别,详昭穆之序,溯先祖之源,叙子孙亲疏”。 各自的产生、使用者和用途完全不同,就不能统一评价。

网图侵删

  修谱本是民间自发、自由、自主记录自己家族人员情况的一种文化活动,开始时完全与官方无关。后来,官方发现民间谱书对各姓氏人员具有相当的凝聚力,可以作为官方统治民众的辅助工具,于是,就将朝中有人的民间族谱收入地方志,而后又从地方志中挑选有利于官方作为统治工具利用的族谱,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图编入“官史”。不难想象,在浩如烟海的民间族谱中,官史能够收录多大比例?如果从古代官史中找到的一鳞半甲来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民间族谱的是非,这叫“以偏代全”,不足取!此其一;

  其二呢,几千年的官方历史就是一部糊涂史。动辄就以官史说事,不尊重民间族谱,这种以官压民的政治掮客作风,与学术研究格格不入!

  其三,有人用来衡量民间族谱的官史也是盲人摸象之所得。中国几千年的官史,都是变幻莫测的!远的不说,就从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几十年的官史变化来看,有的人昨天是反革命,今天是民族英雄;有的人则与此相反。官场中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表演着多种不同角色的也不乏其人。以其不同时期的官史记载来衡量其本人都是片面的,何况用来衡量一个家族?就以屠呦呦为例:他们的族谱一定会记载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是我国官方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中没有她,如果以国史来赖伦定她家族谱记此内容的是非,因为官史没有记载,以此否定他们家谱内容不真实,岂不可笑?

  民间族谱是老百姓记录自己亲人的笔记,开始没有什么功利,由于受到官本位制度的影响,后来也出现一些挂靠达官贵人以炫耀的。可是,官史就是当时统治者意图的产物,统治者可把历史当做面团捏,甚至指鹿为马。所以,要以官史中的一点作为国标去检验衡量浩瀚的民间族谱,这就不是学术研究了!

  须知,在几千年浩浩荡荡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区区“二十四史”所记录的不过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沧海一粟,其中记录的民间族谱资料更是凤毛麟角!将官史作为唯一标准去论定民间族谱的是非,就是本末倒置!

  这样说来,是不是不要修全族性的总谱?绝对不是,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修成。如何才能修成全族性的总谱?

  民间族谱序言中,几乎都用“水有源,树有根”启笔,表明族谱是寻根问祖的记录。江河湖海的水量大,它们的源头是小溪;枝繁叶茂的参天树,它的根在泥土里,没有小溪哪来江河?没有江河哪来湖海?没有须根哪来大树?总谱的根源是支谱。所以,要修总谱,首先就要修好各支系的族谱;各支谱的世系表上溯到本支系有可靠文字记载(包括口述记录)的人名,内容由本支系编委决定。在大多数支系族谱修好的基础上,如果在支谱世系表上有先世相同而本支系又愿意联合的族谱,可以自愿联谱。联谱与联谱之间有先世相同而本联谱族人愿意再往上联谱的,可以再扩大联谱范围。以支谱为基础,以世系表相同为前提,在支系族人自愿的前提下,联谱的数量由少到多,地域由窄到宽,逐步形成大联合,慢慢形成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族人认可的大联谱。这种联谱,所联支系的宗亲容易认同。如果没有众多支谱为基础,就急于搞全族性的总谱,这就像建空中楼阁;如果还要将此空中楼阁式的总谱向中央文件那样从上而下的层层贯彻执行,要求宗亲按总谱模式统一,这就是本末倒置。如果还要以国际警察的姿态去推广,那样既通不了,也统不住,反而搞乱套。国家组织形式有联邦制,既有联邦统一,又不像一党专政那样武断,还有参与联邦国家的自主权。作为一姓之谱,“总、统、联”,哪种方式更现实一些?我以为是后者。个人之见,片面难免,仅供讨论,敬望读者不吝赐教,这里先谢了!

0 阅读:1

宇瑜阅览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