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哲学家,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本人拒领),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波伏娃,法国女权主义运动创始人之一,《第二性》作者。
他们在世时,在男女两性关系上进行了一场惊世骇俗的伟大实验。即他们在保持有半个世纪的性爱关系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了两人最初的契约,那就是:双方都有再爱的权力,而绝不相互欺骗和隐瞒。
他们终身未婚,各自都有自己的在时间上或长或短的性伴侣。但这种性伴侣却始终未能毁灭两人的爱情。他们同时接受第三者的介入,并没有使他们沉陷于嫉妒或仇恨这种人类常有的深潭之内,相反,却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使他们更有了追寻人生价值的动力之源。在他们心目中,惟有自由才是最至高无上的,失去自由也就失去了人生存在的价值,而创作又是这种存在价值的具体体现,创作更能使这种存在的价值提升到理想的高度。在这种理念支撑下,婚姻本身便成了一种对自由的束缚。因此,他们终身未婚。他们在不要婚姻的束缚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自由又让他们双双不断地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使他们一同成了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萨特的一生中,进入他生活的女性,除了波伏娃,还有万达、奥尔加、波登、多洛丽丝。他的剧作《苍蝇》、《禁闭》,就是为万达而作。
在波伏娃的一生中,进入她生活的男性,除了萨特之外,还有博斯特、阿尔格伦。她的长篇小说《名士风流》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阿尔格伦这位帅气的美国作家。她和他同床共枕,使她宛如土地一样又有了芬芳四溢的时刻。
如何看待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早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关注点之一。我在我的作品《独丽京都》中,曾通过一位妇女报副总编辑之口说出了下列观点:
现实中,许多女人活到中年了,还不知道一个女人这辈子究竟应该怎么活着。即使有些女人崇尚独身主义,追求开放式的婚姻,在认识上也达不到萨特和波伏娃那样的高度。萨特是什么人?波伏娃是什么人?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在开放式的婚姻的实验中,向我们展示的是高度的宽容,充分的理解和忠实的爱情。他们并没有因为在这方面釆取了开放,而放纵情欲而有失尺度而相互猜忌以至相互背弃,相反,他们贯穿于终身的爱情所表现出的纯粹性是高尚而绚美的。他们的开放式的婚姻绝对与原始人的群婚制有本质的区别,更与动物的那方面的随意性所完全不同。而时下有些女人以前卫自居,刻意模仿他们的婚姻模式,由于自身站不到应有的高度,结果,成了乱搞,践踏了人应有的道德底线,造成男女间多角度的仇恨,甚至引发刑事案件,这是不可取的,也不是我们媒体所提倡的。
她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主体意识。我把它辑录在这里,对于您,也许能成为一种提示。
(图片选自互联网,版权归原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