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草随风倒?万斯上门,印度态度180度急转,将对中国钢铁征税

希希的笔记 2025-04-23 02:22:27

印度变脸快,就像德里四月的天气。

4月21日,万斯一落地,印度财政部的公告就紧跟着出来了。

12%,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加征临时关税,立即生效,有效期200天。

印度这番操作,怎么看都有点“投名状”的味道。

中国过去一直是印度钢铁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尤其在热轧和冷轧板卷上优势明显。

而这一刀砍下来,砍的不仅是贸易额,更是两国在产业链上的合作基础。

早在万斯动身前,华盛顿就对外宣布,印美正在推进一个名为“BTA”的双边贸易协议。

BTA不是传统那种关税削减类协定,它要的是全面整合供应链、保护本国产业、拉住战略合作。

美国打的算盘是“制造业回流”,印度打的算盘是“产业链升级”。

一拍即合,关键看谁让步。

于是,万斯一到,莫迪这边立马拿出了“钢铁关税”这张牌,不仅给美国人看,也给自家产业做了个交代。

而这场贸易剧变的背后,还有个被印度媒体反复提到的关键词:“阿姆里特时代”。

这是莫迪政府提出来的一个宏大愿景,说白了就是印度要在2047年建国百年之际,成为全球经济技术强国。

听着很远,但动作已经开始,BTA协议就被包装成“阿姆里特时代”的经济发动机,而美国人那边,也打出了“黄金时代”的说法。

你来我往,架势摆得比谁都大。

这才有了眼下的这出戏,印度冲着中国的钢铁先来一刀,试图在美印联盟中多占一席之地。

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2024/25财年数据显示,印度进口了950万吨成品钢,比上年还多。

这已经是印度连续第二年成为“净进口国”了,自己造不够,用得多,只能靠买。

这也是为啥,印度政府急了。

一边是国内钢企叫苦,价格压得低,市场被冲击;一边是制造业要发展,原材料不能断。

于是,想出了一个“双保险”的办法,先用12%的临时关税护一下短期,然后谋长远靠BTA吸技术、吸资本。

问题在于,这两步棋,方向不太一致。

钢铁部长库马拉斯瓦米接受采访时也憋了一句:“我们要确保公平竞争。”

这话放谁嘴里都没毛病,问题是怎么个“公平法”。

靠着政策保护来“造公平”,可能短期见效,但长远看就成了“自我封闭”。

要是没有核心技术、效率又上不去,那再高的关税也挡不住国外高质量钢材继续流进来。

所以印度不只想征税,它还想升级。

就在万斯来访的第二天,印度商务部传出消息,未来几年将加大对本土钢铁企业的扶持,补贴、税收、贷款都要跟上。

同时,还在与美国方面接触,谈技术引进、设备合作,连环保冶炼的新工艺也在考虑。

但最关键的,还是得靠BTA谈成。

只有那一纸协议里,美国愿意把一些技术、设备甚至订单转过来,印度这套“钢铁复兴”的连环计划才算走得通。

万斯此行除了谈钢铁、谈BTA,还有一样东西不容忽视,关键新兴技术。

这次他带来的清单里,写着AI、量子、太空科技,还有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这不是常规产品,是战略资源。

美国想的是找一个“可信赖”的输出地,分散风险,而印度恰好“够大、够用、够听话”。

印度方面自然也抓住机会了,尤其在半导体这块,科学研究所已经递交了关于1nm以下芯片的提案,听起来挺激动人心。

芯片小到全球现有尺寸的十分之一,概念是够先进,但有没有能力量产另说。

光辉战机都搞了几十年还没搞利索,这芯片的事也不能光靠宣传。

但印度人的一大特点就是说得出来,就敢宣布;宣布了,就当实现了。

于是,配套园区开建,投资计划出炉,连人才招募都搞得像模像样。

美国那边自然乐得其成,哪怕技术保留着不放,也能把印度变成一个“外包基地”。

而在这背后,中国的处境就有些尴尬。

明面上你看是一纸钢铁关税,实际是一整套去中国化的区域产业链调整。

印度越是贴近美国,中国在亚太的压力就越大。

问题来了,印度自己真的准备好了么?

现在印度的钢铁还得靠进口,技术要靠引进,能源也不稳定,这样的基础能撑起一个高科技大国么?

没人敢打保票,但万斯此行已经说明,美国对印度押注越来越重了,不只在贸易上,也在技术、能源和安全战略上全面布局。

钢铁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而中国面临的,也不仅仅是一次贸易冲突,而是一场更深层的结构博弈。

下一步是什么,那得看BTA怎么谈,看莫迪接下来怎么走,也看万斯临走前还会扔下什么“见面礼”。

有些事,不是说转就转,但一旦转了头,就很难再转回来。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