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日本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启程前往北京,展开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
这是中美贸易摩擦再次升级以来,日本政界首次有高层直接访华。
与其说是例行外交访问,不如说这是一次在特殊时刻进行的“政治传信”。
齐藤铁夫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手里握着一封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亲笔信。这封信的内容未对外公开,但日媒早已提前放风,信里不仅谈到了中日关系,还夹带着对美关税战的态度表达。

日本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
这就不简单了,日本政府一直在中美之间小心翼翼地维持平衡。
说到底,日本既是美国盟友,又和中国有着深厚的经贸依赖。一个不小心,站队错了边,就容易被夹在两个大国中间左右为难。
齐藤铁夫访华时间点非常敏感,这次访华恰好踩在美国“对等关税”新政实施之后,也是在中国商务部罕见发声“敲打”日本和韩国之后的第二天。
4月21日,中国商务部在例行记者会上直接放话,如果任何国家在与美国谈判时拿中国利益做交换,中国将进行对等反制。
这种“事前预警式”的表态,在中国的外交场上并不常见,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它的用意很明确在你动手之前,我就先告诉你我的底线,一旦踩线,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这就是近年来中方对外谈判风格的一种变化,从过去的“事后抗议”,变成了“事前威慑”。
特别是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方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提前公开表态,塑造一种外部心理压力,这种方式被外交分析人士称为“软钉子”策略。

不直接翻脸,但话已经说到这份上,听不听就看你自己了。
齐藤铁夫来中国的时机,怎么看怎么像是一次“危机沟通”。
一边是石破茂的亲笔信,试图传达一种“日本并不想和美国一边唱黑脸”的信号;另一边,是中方早早就释放出的警告,提醒日本别玩“两面下注”的小算盘。
这种情况下,中日之间进行一次非正式却重量级的“政党交流”,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而且齐藤铁夫的身份也不容小觑,别看公明党在中国普通人眼中没什么存在感,但这个党可不是野党。
它是日本执政联盟的重要一员,和自民党搭档几十年。换句话说,齐藤铁夫带的不是他个人的态度,而是执政层的集体声音。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访问既是象征性的政治表达,也是实质性谈判前的铺垫动作。
说它象征性,是因为这封信并不会立刻解决中日之间的分歧,但它会释放一个信号,日本没有走远,想继续和中国维持基本的沟通渠道。

说它有实质性意义,是因为这次交流可能成为接下来中日之间缓和经贸摩擦的起点。
近几年,中日之间的“象征性外交”越来越多,互送贺电、互派特使、互访高校,这些动作在很多人看来只是表面文章。
但实际效果如何,要看谈判是否真的推动了什么。
2018年中日提出要构建“战略互惠关系”,可现实中两国在海洋争议、台湾问题、历史问题上的分歧始终横亘不去。
这就形成了一种“双重节奏”,表面上交流不断,实质上推进缓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方即便接收了石破茂的亲笔信,态度上也依旧谨慎。
中方知道,这封信更像是一块试探性的敲门砖。
真正的合作,不是靠一封信能达成的,而是靠长期的、可持续的、对等的沟通机制。

而日本这边,处境其实更难。
在对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日本自身承压巨大,不仅担心被美国逼着站队,还怕在经济上两头受气。
所以齐藤铁夫此行,带着的可能不仅是首相的信,还有一份难以启齿的焦虑。
一边是特朗普政府步步紧逼,要求盟友加大对华施压;一边是中国明确表态,警告不要做损害中国利益的事。
这种时候,日本只有一个选择,试图解释,试图调和,试图不被波及。
这也是中方的“预警机制”会对日本构成心理压力,因为它不动声色,却分量极重。一旦中方断定你有“以华换美”的倾向,反制措施不会迟到。

而中国如今反制的手段也不再只是关税那么简单,还包括市场准入、企业合作、甚至是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交换。
从安排访问日程、接待规格、媒体报道的分量上来看,中国方面并没有冷处理这次来访。
但愿这种接触,不只是一次短暂的试探,而能开启一段稳定且务实的新阶段。
毕竟,在当前复杂的全球格局下,中日之间的合作空间还有很大,彼此都没法独善其身。
如何在压力中找到出路,如何在分歧中寻找共同利益,这才是真正考验双方政治智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