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能考中状元,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可如果说,全国592名状元里,竟有三分之一来自同一个省份,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有人说是风水好,有人说是文化底蕴深厚,还有人认为是教育方式独特。那么,这个“学霸省”到底是哪儿呢?

考试界的"神仙打架"现场
古代科举考试可不是闹着玩的。说起来,这项考试制度的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隋朝之前,当官基本上是富贵人家的"专利"。一些有才华的寒门子弟,就算学问再好,也很难有出头之日。直到隋文帝的出现,这个局面才被彻底打破。
隋文帝深知,要巩固皇权,必须打破世家大族对朝政的垄断。若直接对抗这些根深蒂固的势力无疑是以卵击石。

经过深思熟虑,隋文帝决定另辟蹊径,从选拔人才入手,逐步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科举制度的创立,正是这一战略构想的关键一步。
当时的朝廷里,世家大族势力太大,隋文帝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打破这些世家大族的垄断。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创立科举制度。这一招可谓是一石二鸟,既能选拔人才,又能打击世家大族的势力。

科举制的推行绝非一蹴而就,其间经历了诸多波折。一些顽固派贵族竭力阻挠这项改革,他们惧怕自己世代相传的特权被剥夺。
同时,不少怀才不遇的寒门子弟对科举报以极大期望,争相通过这一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朝廷内外,新旧势力的较量愈演愈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社会阶层流动日益频繁。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门第观念的束缚正一点点被打破。
从此,寒门子弟也有了一条通往功名富贵的道路。不过,这条路可不好走。能考上进士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说考取状元了。

在整个古代历史上,也就出现过592名状元,平均下来,几百年才出一个。这种难度,用现在的话说,比考清华北大还难上几百倍!
科举竞争之激烈,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堪比"神仙打架"。数千名儒生云集考场,各个学富五车、才华横溢。

他们用细如蚊足的小楷在考卷上挥毫泼墨,争分夺秒答题。考官们如临大敌,废寝忘食地阅卷,生怕错失人才。
有志者不仅要在茫茫人海中突围而出,更要经受住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三天三夜的苦战下来,不少考生都已体力不支。
据说,古代不乏有才华洋溢却不善应考的文人,往往怀才不遇,郁郁而终。可见,科举竞争之惨烈,绝非浪得虚名。

福建学子的逆天崛起
说到考状元,福建人可谓是实力担当。在这592名状元中,竟然有三分之一都是福建人!特别是莆田地区,简直就是状元的摇篮。
从唐朝到清朝,光是莆田一个地方,就出了21个状元,2482个进士。这个数字放在今天,就相当于一个城市连续几百年垄断了高考状元,太猛了!
这个数字背后,是福建人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品格。

对他们而言,科举不仅仅意味着功名利禄,更是改变家族命运、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无数寒门子弟发愤读书,哪怕家境贫寒,也要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
莆田这片土地,家家重视教育,户户出人才。清朝学者陈衍就曾感叹:"莆田士人多,仕宦盛,此国中罕觏,天下希闻。"

就连明代诗人徐渭也赞叹道:"文章都会几千年,半在莆田半在天。"由此可见,莆田学子在科举中的卓越表现,早已名扬天下。
一个小小县城,竟能长期稳居榜首,这背后必然有其独特的原因。
有人归功于莆田重教兴学的传统,有人说是得益于科举制的广泛实施。殊不知,这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福建人的致富秘诀
福建人为什么这么厉害?这还得从他们的生存环境说起。福建地区山多地少,光靠种地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无奈之下,福建人只能另辟蹊径。有的人选择下海捕鱼,有的人干脆做起了海上贸易。
与内陆省份相比,福建濒临大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通商宝地。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福建更是成为中外贸易的重要枢纽。泉州、漳州等港口城市异常繁荣,各地商贾云集,异域珍宝随处可见。
福建人在经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勇于冒险、善于经营的性格特点。他们以海为田,驾驭风浪,将生意做到海外。
频繁的中外交流也让福建人的视野空前开阔。先进的思想和技术通过海洋源源不断地输入这片土地。

到了宋代,福建的海上贸易更是如火如荼。干果、银器、盐、蔗糖统统往国外运,再从国外运回香料、象牙、珍珠。
做生意赚了钱,福建人第一件事就是供孩子读书。这不仅是为了光宗耀祖,更是为了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状元工厂的秘密武器
讲真,福建能出这么多状元,还真不是偶然。早在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战火纷飞,很多世家大族都往南方跑。
这些避难南迁的世家子弟,大多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他们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到福建,并在当地开办书院,传播知识。
久而久之,福建形成了重视教育、崇尚科举的风气。世代书香门第不断涌现,寒门学子也多有发迹。

特别是,南宋末年,福建莆田一带私学教育空前兴盛。不少书院都是由当地乡绅士人捐资兴办,规模宏大,设施完善。
儒学大家朱熹、真德秀等人都曾在此讲学,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等到宋朝,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普遍比北方富裕。有钱了,自然能供得起孩子读书。

福建人更是把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家里就算再穷,也要挤出钱来让孩子读书。
在许多福建家族中,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孙能够学有所成、科举及第。

为此,他们甚至专门立下家规,要求子弟必须勤奋读书,争取上进。久而久之,尊师重教、勤学苦读便成为福建学子的共同特质。
除了家学渊源,福建士人圈内的良性竞争也功不可没。彼此砥砺切磋,你追我赶,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改变命运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选官制度,让寒门子弟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自唐宋以来,大批科举出身的官员掌握着国家大权,主导着政治文化走向。比如苏轼、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和思想家,无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科举制也对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应对考试,读书人们竞相钻研儒家经典,探讨治国理政之道。
各种流派学说相继涌现,著作等身的大儒比比皆是。宋明理学的兴盛,清代学术百家争鸣的局面,都与科举密不可分。

当然,科举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八股文的泛滥曾一度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宫廷政治的腐败也让不少进士蒙尘。
但瑕不掩瑜,科举这一制度在历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仍然是有目共睹的。它以一己之力撬动了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为平民百姓改变命运提供了机会。

福建这片神奇的土地,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海上贸易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科举奇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造就机遇,但机遇是否能够转化为成功,关键还在于人们的智慧和努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中国科举史》《福建省志·教育志》《明清进士题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