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候选人为何有王震?许光达自称不如王震!只因他与肖克齐名?

帅克评史 2024-12-23 15:56:29

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一封著名的让衔信,称自己不如王震。他这样说道:

“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湘鄂赣笠旗,南泥湾垦荒;南下北返,威震敌胆;进军新疆,战果辉煌”。

透过许光达的这封让衔信,让我们从第三者的视角印证了王震的资历和功劳。其实,王震曾是最初的大将候选人,位列第14位。那么,王震为何有这样的赫赫威名呢?

第一,王震曾与肖克齐名。

都知道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而在中央红军长征前,中革军委曾命红六军团先期开始长征, 一方面为中央红军的长征探寻战略路线,另一方面与贺龙的红二军团汇合,扩大红军的根据地和势力。

很多人认为红六军团长肖克资历很老,后来大授衔时甚至有肖克“镇上将”之说。其实,与肖克在红六军团搭班子的恰恰是军团政委王震。那时的政委可是有一票否决权的。由此足见王震的的资历究竟有多老。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红六军团与贺龙红二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再后来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汇合后,在与张国焘的路线斗争中,王震与贺龙、任弼时等人政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央与毛泽东主席。而肖克在这方面表现则远不如王震。肖克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对这段历史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仅凭红六军团与肖克搭班子当政委这段经历,便足以奠定王震在军中的历史地位。如果肖克凭红六军团长的经历便有“镇上将”之说,那王震何不也是如此呢?

第二,王震曾是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的封锁和国民党的打压,致使陕甘宁边区的物质生活陷入极大的困难之中。对此,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于1941年初,决定王震率他的359旅进驻南泥湾。一方面,通过在南泥湾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达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的,解决经济的困局。同时,要求359旅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还负责镇守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王震接令后,站在政治的高度对待359旅开荒问题,响亮地提出了“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不仅如此,王震还躬身力行、身先士卒,带头和指战员们一起开荒种田。在他的带动和鼓舞下,359旅掀起了垦荒竞赛的热潮。经过两年的艰苦劳动,359旅硬是把一个遍布荆棘的荒山野林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对此,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赞誉“王震同志领导的359旅,是执行屯田政策的模范。感谢你们为党创造出怎样建军和养兵的新办法”。而王震本人更是在1943年初西北局表彰的22位大生产英雄中,位列第一名。

第三,王震曾率部进行第二次长征。

前面我们提过王震与肖克一道,率红六军团率先进行长征。这是土地革命战争的事。而在抗日战争后期,即1944年10月,根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以359旅一部分主力为主,由中央选配一批干部,组成由王震任司令员、由5千人组成的南下支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样规模的一支部队可不是小规模的部队,而是战略性的支队,执行的是南下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王震接令后,立即率领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边行军边打仗,经山西、河南等省,于1945年1月底,同李先念的新四军第5师胜利会师。之后王震率部继续渡江南下,很快便打开了局面,开辟了湘鄂赣游击根据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根据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大战略部署,王震率部自湘鄂赣根据地北返,并与新四军第5师再次会合。王震任合并后的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46年6月中原突围打响,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王震率部向陕南方向实施突围。最终,他率所部“途经8个省份,跨越半个中国,行程两万余里,先后突破敌人一百多条封锁线,进行大小战斗300余次”,最终于1946年秋胜利返回延安。这一战略性突围和转移被誉为第二次长征”。

第四,王震曾挥十万大军屯垦戍边。

屯垦戍边,古来就有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于1956年决定成立农垦部,主席钦点王震担任部长。

屯垦首先需要一支垦荒大军。为此,中央军委于1958年1月发出《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王震则上下奔忙,积极与总政协调,争取这些转业复员官兵都到农垦战线工作,为屯垦戍边助力。此后,王震率屯垦大军,开始史诗性的大规模垦荒战役。

与当年在南泥湾开荒一样,王震凭着他对屯垦事业的无限挚爱,凭着他对屯垦事业的丰富实践经验,很快便指挥屯垦大军掀起了垦荒的热潮。在王震的精心筹划指挥下,很快便“创建了一大批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使之成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一支主要力量,成为国家生产粮食和油、棉等重要经济作物的基地”。而王震率部所铸就的“农垦精神”,时至今日仍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个重要组成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王震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