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亮剑》电视剧,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李云龙塑造刻画得非常饱满鲜活。反观解放战争时的李云龙,则差了不少味道。客观上有戏份占比过于悬殊之故,抗日战争共19集占了整个剧的三分之二,而解放战争仅3集只占整个剧的十分之一。主观上则是抗日战争时李云龙的战斗经历和战斗故事,交待得都比较清楚,主线清晰明确,所以观看起来,代入感较强。而解放战争的剧情跳跃性和转折性实在大了些,致使李云龙的刻画与抗战时相比差强人意。这种差强人意,最主要的是体现在“三个不够明晰”上。
其一,指挥建制不够明晰。
抗日战争结束后,本属于386旅的独立团正常来讲,应属于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序列。但我们透过李云龙的一次谈话,他曾打过中原突围之战。稍懂军史的都知道,中原突围是整个解放战争的起始之战,是由李先念的中原野战军于1946年6月26日开打的。这就使得观众有些跳跃,本属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战斗序列,怎么一下子又成为李先念的中原野战军的战斗序列了呢?
我们再看《亮剑》解放战争这段剧情,主要体现的是已划给华野指挥的李云龙的二师,直接参加了淮海大决战。用李云龙本人的话说,是“帮忙华野打了一次援,就成了华野的了”。而用粟裕的话说,则是他从中野首长那硬是把李云龙的2师给“扣”了下来。
这种跳跃,随着粟裕与李云龙的一次面对面谈话,更是把其推向了无厘头。粟裕见着李云龙的第一句话是:“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呀,李云龙”。而李云龙的回答是:“好多年没见老首长了”。透过两人的对话,俨然李云龙曾做过粟裕的老部下。
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是根本不存在的。李云龙参加的是黄麻起义,属红四方面军序列。抗日战争时则属于129师386旅序列。而粟裕参加的是南昌起义,属于红一方面军序列。后随红七军团参加北上抗日先遣队。抗日战争时则属于新四军序列,先是任二支队副司令,后任新四军一师师长。所以,粟裕与李云龙在淮海战役之前,应该是没有任何交集的。
其二,战斗历程不够明晰。
我们知道,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等几个阶段。而《亮剑》剧情则是略过了整个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进攻阶段,很突兀地一下子便直接来到了战略决战阶段。
透过楚云飞的一次谈话,得知李云龙的2师首先参加了在窑湾攻歼黄百韬的63军的战斗,并称“最先攻入窑湾镇的就是李云龙师”。这应该是李云龙参加淮海战役的第一个战斗。
我们再看《亮剑》剧是怎样构设李云龙参加淮海战役第一段戏的。参谋长向他介绍的敌情是:2师对面共有国军3个师,分别是正面的18军11师,东南方向的5军89师,东北方向的暂7师。最终,李云龙决定舍近求远,直接攻歼楚云飞的89师。
通过上面李云龙打的窑湾战斗和打89师的战斗,至少有这样几个矛盾之处:打窑湾的是华野的1纵,不存在李云飞的2师第一个冲入窑湾镇的问题。而2师当面的国军3个师,特别是5军和18军都是国军五大主力,一个属于邱清泉兵团,一个属于黄维兵团。这完全是两大国军序列和两大作战区域,根本不可能部署在一条战役线上。
至于李云龙决定先打楚云飞的89师,这同样也不成立。在这种超大型战役初期,决定打哪个师,不要说是李云龙,估计连纵队首长都决定不了,至少是纵队以上首长才能决定。
回过头来看,李云龙解放战争所打的仗,给观众的印象远不如抗战时所打的仗深刻。因为抗日战争无论是苍云岭打坂田联队也好,李家坡灭山崎大队也好,还是伏击华北日军观摩团也好,以及平安县城团灭山本一木也好,这些仗既有原型,又有时间主线。因此,这些基于原型演绎的剧情,构设的剧情相对客观合理,无疑让人看着感觉顺畅而不怎么跳戏。
其三,作战对手不够明晰。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我作战区域大致固定在某一个区域,因此作战对手相对也比较集中一些。基于此点,李云龙与楚云飞既合作又斗争,便有其相当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而解放战争则不同,由于我大范围的机动转战,作战对手很难再固定下来。比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沿途作战对手便不断的转换。
《亮剑》剧中,把楚云飞当作李云龙的主要对手,这符合影视剧刻画人物故事的基本手法与逻辑。在抗日战争相对固定的作战区域内作战,这样刻画叙述故事也没问题。但到了解放战争,依然不分时节、不分作战地域再把二人拉扯到一块,便有些牵强了。给人感觉是刻意生硬地构设作战对手。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来佐证这一问题。
李云龙在与参谋长谈话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年中原突围的时候,我和楚云飞狭路相逢,相距不到二十里,当时我不知道是89师,等我知道了之后,悔得我差点脑袋没有撞墙,我要是早知道是他,我非跟他过过招不可。”
我们看,李云龙一下子从晋西北跳跃到中原,楚云飞也一下子跟着跳跃到中原对李云龙实施追击。显然这是专为固定的对手而设的对手戏。
等到了淮海战场上,李云龙的二师划归了华野指挥,极为巧合的是楚云飞此时又成了李云龙的主要作战对手。并且两人作为堂堂的大师长,竟然彼此还近距离直面相互射击,直至二人都被对方打成重伤、命悬一线。
看似作战对手固定、人物主角对位集中。但因为像淮海战役这样的大决战,战局不停变换,作战阶段不时转换,按说作战对手也会因之不停地调整变动。而《亮剑》中整个解放战争的剧情,依然还仅只围绕李云龙与楚云飞两个人的缠斗而构设剧情,未免格局视野太小了些,人物刻画构设得太死了些。
我们说,战斗剧情演绎,作战对手构设,必须基于一个合理的指挥建制关系,必须基于一个清晰的故事主线。否则便会有跳戏之感,便会使得剧情缺乏基本的逻辑支撑。《亮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剧情无疑便出现了这一问题。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李云龙在整个解放战争的戏份,远不如抗日战争时期立体饱满。
李云龙到华野,集合了皮旅,王张11纵的影子,所以提中原突围也有原因。另外李云龙的顶头上司陈旅长归502领导过一阵子,李团长喊502老首长也有出处。李团长的轶事肯定被旅长卖了不少,502由此产生深刻印象也极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