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年,中国还处在清朝道光年间。
这一年,道光皇帝批准了漕运改海运的方案,结束了近600年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历史,从此,上海等沿海城市因港口优势迅速繁荣,其影响贯穿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只不过,中国沿海港口的经济潜力也从此逐步“暴露”,西方列强盯上中国沿海港口,不惜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都与此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中国也在19世纪中叶之后,历经了百年屈辱与抗争,方才在1949年成立新中国,改天换地加速对西方的赶超。

从细处论起,从19世纪中叶至今,中国基于深刻的文明智慧、制度创新和战略定力,用200年的时间制定并落实了一场系统性的战略布局。目的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
中国对西方的赶超,从另一个层面看来即是破了西方列强的局。

中国在1840年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自此,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列强将中国视为其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在中国推行了殖民扩张的政策,中国也就遭受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全面冲击。
但历史证明,尽管遭遇西方列强后,中国在军事、经济层面屡遭挫败,其文明内核的韧性以及对文化主体性的坚守却始终未灭。

相反,中国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想方设法通过创造性转化传统资源,即文化革新的方式,在危急中重建了民族精神,也逐渐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些都是促使中国积极对抗西方的殖民体系,从文明层面应对一个个新挑战的表现。

展开来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思想重构主要体现在传统儒学的自我革新以及革命话语的本土生成两大方面。
前者落实到具体事件,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大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儒学运动。
后者落实到具体操作,即为太平天国的“宗教中国化”、孙中山的“文化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本土转化。这期间离不开的是中国各界人士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坚持。

事实也是如此,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技术,到“托古改制”,主张进行宪政改革,到以佛学重构儒学,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哲学思辨,这些尝试都从未从整体上推翻中国文明,而是始终谋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中国文明的“适用性”。

后来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名为信仰上帝,却实是呼应孟子的“耕田制”理想,首次用本土化宗教挑战西方意识形态。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其中的“民族主义”更强调“恢复中华”的文化认同。
毛主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却更注重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适应,强调“实事求是”,赋予阶级斗争以中国式的表达。

正因为中国文明的韧性永存,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始终保有,历经百年屈辱与抗争、历经多轮思想重构才成立的新中国依旧延续着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保有古老文明的深沉与璀璨,将西方列强短暂的、野蛮的文化衬托得黯淡无光,也使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在中国失去了落脚之处。
甚至,新中国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后来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在吸引百余个国家参与后,有效对冲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体系。
这也是中国“破了西方列强的局”的其中一个体现。

继坚守中国文明主体性,对抗西方列强的殖民文化之后,中国也在经济上逐步实现了对西方列强包围圈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还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那时,中国经济正处在凋敝的状态,这一结论有相关数据的支持。
比如,中国从1913年开始一直到1950年,经济增长率竟然为负数,为-0.02%,而同时期全球的经济平均增长率是1.8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基本停滞和落后。

更糟糕的是,在美苏冷战大背景下,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就迎来了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意和排挤,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封锁和技术禁运。
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提出“一边倒”政策,倒向了苏联,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也就得以在苏联的援建下,在钢铁、机械、电力等多个领域实现发展,并通过三线建设战略纵深,在西南、西北建设多个工业项目,形成战时工业备份体系,维护中国工业的长远利益。

即便后来中苏逐渐交恶,毛主席为首的中国领导人也很快调整策略,逐步实现了去苏联化的突破,具体落实到经济上,包括有实现自主技术攻坚,开发建设大庆油田,实现中国的原油自给,并设法增加产量,终结“洋油时代”。
不被西方“卡脖子”,也包括有提出四三方案,从西方引起成套生产设备,实现中国工业产能提升,还包括有全产业链构建。
耗时70多年,将中国发展为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种类、666个小类的全球唯一全产业链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备不可忽视的能量和影响力等等。

哪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全球竞争的巨大压力,也遭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所谓“经济制裁”。
中国也通过多阶段战略,适应甚至重塑了全球经济规则,实现了从规则接受者到制定者的身份转变,有效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市场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

从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开始,中国就面临了极度的动荡。
便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生的政权也受到了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封锁和挑战,尤其受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军事包围,情形也就十分紧张。

因此,承担着保卫新生政权、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重担的人民军队也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为在军事上“破了西方列强的局”,中国军事进行了革新,也即从传统陆军主导到现代化全域联合作战的深刻变革。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很是注重对核威慑体系的建设。
如这一时期,我国实现了“两弹一星”的突破,也进行了“三线建设”战略纵深的布局,构成了“核盾牌”地理屏障,同时还通过苏式装备国产化、自主研发核潜艇等先进装备,实现了陆军的现代化转型,搭建了海空军的雏形。
等到1978年后,随着装备技术的跨越升级,指挥体系的革新,以及对非作战能力的增强,我军在信息化转型的道路上也取得了比较亮眼的成绩。

而2012年至今,新世纪新阶段下,我三军战士瞄准建设信息化、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一直致力于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通过海陆空天电网“六维一体”联合作战以及国际安全合作,不断提高应战能力。
这期间,不管是军事理论的创新,还是智能化作战探索,或是新一代装备体系升级,都在进一步辅助我军的成长,促进着我国军事实力的增长。
可以说,中国军队用7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现代化进程,也就以自主创新打破了西方的军事技术霸权,凭借强大的实力重塑了亚太地缘格局。

中国的战略布局还体现在外交和文化输出两个层面上。
首先,外交层面上,中国不断谋求突破西方的外交孤立,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了外交孤立。
在这种窘境下,我国领导人周恩来于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收获了许多国家的善意。

在积极谋求第三世界联盟的构建,争取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与建交之后,1971年,中国凭借多数选票,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也是从这个时刻起,中国正式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并凭借其他举措,如推行多级平衡战略,构建区域合作网络,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掌握国际金融话语权,联合欧盟抗衡美国单边主义,进行制度性权力争夺等等,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次,中国还通过文化输出,解构了西方话语霸权。
要知道,西方向来擅长对中国“污名化”,中国推动国际传播体系的重建,将CCTV频道覆盖170个国家,并通过其他社交媒体链接国外受众,也就向国际展示了非西方视角的现代中国形象。

另外,中国还通过学术话语权的争夺,标准体系输出如5G标准必要专利、高铁技术的出口等,不断强化中国的先进形象。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突破西方封锁,和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合作。
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报 辉煌与没落:明清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人民网 国史讲堂”:带你看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辉煌60年:新中国成立60年国防军队建设成就回眸

扬子晚报 伟大领袖创立的新中国外交新局面:打出了中美和平,打出了国威

人民网 中国会搞“文化输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