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套西汉南越文王墓出土的玉剑饰。玉剑饰,顾名思义就是剑上的玉饰,但并不是随意装饰的。一套完整的玉剑饰包括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zhì、玉剑珌bì四部分。其中玉剑首和玉剑格装在剑上,而玉剑璏和玉剑珌装在鞘上。

图片来自网络
玉与剑相配,一文一武、一柔一刚,玉石的温润收敛了金属的杀气,增添了雍容高贵之感。以玉装饰的佩剑成为王侯贵族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剑饰出现在东周,通常只饰1件或2件。到了西汉时期,玉剑饰达到极盛,出现了一套四件。汉以后由于佩剑方式的改变,这些玉剑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广州南越文王墓共出土了58件玉剑饰,主棺室15件,西耳室43件。主棺室的15件是与铁剑同出的。西耳室的43件,则是用朱绢包裹好装放在一个漆盒里的,包括8套完整的剑饰和11件不成套的。
这是西耳室出土的一套四件玉剑饰,均或多或少沁染了朱砂。这套玉剑饰尺寸较大,但未能查到准确的尺寸信息。
玉剑首

图片来自网络
玉剑首多为圆饼形,比剑柄大,可以防止剑脱手。
这件玉剑首目测直径有八九厘米。正面起两圈同心圆。内圆中心有一菱纹,周围环绕四个勾连云纹。外环饰三圈错落的谷纹。谷纹,看起来像小逗号,是战国到两汉玉器上的常见纹饰。
玉剑首用在剑柄末端,容易理解。但玉剑首是如何与剑柄连接的呢?

玉剑首背面 图片来自网络
一开始我以为玉剑首内部是空的,是像瓶盖一样套在剑柄上的。后来查了一些资料,发现玉剑首并非中空的,背面多有圆形凹槽和小孔。
推测是将剑柄嵌入凹槽中,再用销钉等穿孔固定。不过感觉不太稳固啊。
玉剑格

玉剑格,由两片组成,上下开口,中部透空,穿嵌在剑刃和剑柄之间,用于分隔,还有保护手的作用,防止激斗时手部滑向剑刃。

图片来自网络
这件玉剑格十分精美。上边呈凹字形,下边中部出尖。正面由两边向中间逐渐凸起一脊。以凸脊为鼻梁,饰大眼卷角、呲牙咧嘴的兽面纹。这可能是模仿先秦青铜器上的兽面纹。
左右两边各透雕一只凤鸟。凤鸟相对而立,张喙卷尾,造型别致,较为罕见。
玉剑璏

(图片来自网络)
玉剑璏,造型一般为长条形,内面有方形穿孔,可以绑缚在剑鞘的一侧。佩剑时,将方形穿孔套入腰带之中,如此就将剑固定在了腰间。

这件玉剑璏亦为长条形,外面琢满规整细致的谷纹。每六个谷纹形成一个小长方形。
玉剑珌

秦始皇陵铜车马一号车驭者背面 图片来自网络
剑珌,位于剑鞘末端,早期是铜制的,主要起保护剑鞘底部的作用。到了玉剑珌,装饰作用就大过了保护作用。

这件玉剑珌,正视呈梯形,中腰略收,底部稍宽,表面主要装饰谷纹;侧视呈梭形,两头尖中间微鼓,底部封闭,上部有孔。
玉剑珌上部的孔,是与剑鞘配套使用的。剑鞘的底部有椎状凸起,将椎状凸起嵌入玉剑珌的孔洞中,以此连接。

这套文物时间是西汉,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南越文王赵眜墓,藏于南越文王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