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去世前:面部充血抽搐,脉搏却平稳有力,硬抗八小时不死

时光浅浅流淌 2024-12-19 18:01:59

史铁生去世前:面部充血抽搐,脉搏却平稳有力,硬抗八小时不死

2010年12月30日,北京的寒风格外刺骨。这一天,59岁的作家史铁生如往常一样去医院做透析,谁知这竟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治疗。下午回家后,他突然感到剧烈头痛,很快便陷入昏迷。送医后被确诊为急性脑硬膜下出血,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然而,令所有人不解的是,即便在深度昏迷状态下,这位饱受病痛折磨的作家,面色血红、呼吸断续,却仍保持着异常平稳有力的心跳。他仿佛在与死神赛跑,硬生生在死亡线上坚持了整整八个小时。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人,依然如此顽强地与死神抗争?这又将是怎样催人泪下的故事?

一、生命的最后抉择

2010年12月30日下午,史铁生刚做完透析回到家中,突然对妹妹史岚说:"头好痛。"这句话,成了他最后的清醒时刻。

当时家中只有史岚一人。见哥哥面色异常,她立即打电话给陈希米。电话那头的陈希米正在外地出差,听闻此事立即订了最快的航班往回赶。

傍晚6点,史铁生的状况急转直下。他开始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的症状。史岚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救护车很快赶到,医护人员发现史铁生已经陷入半昏迷状态。经过初步检查,他们认为可能是颅内出血,必须立即送医。

当救护车抵达朝阳医院时,已是晚上7点。脑外科专家凌锋接诊后,立即安排了CT检查。检查结果令人揪心:急性脑硬膜下出血,情况危急。

正在此时,陈希米终于赶到了医院。凌锋将她叫到办公室,详细解释了病情。"出血量很大,已经压迫到了脑干。按照常理,能撑过一个小时就是奇迹。"

但陈希米却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请求:"能不能再转院?"

面对众人不解的目光,陈希米拿出了一份文件。那是史铁生早年签署的器官捐献志愿书。按照规定,如果要完成器官捐献,必须在特定的医疗机构进行。

凌锋立即理解了陈希米的用意。他迅速联系了北京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很快,消息传来:天津有一位等待肝移植的危重病人,初步配型符合。

然而,要完成器官移植,还需要克服三个难关:一是必须将史铁生转移到具备器官获取资质的医院;二是要等待天津方面的医疗团队赶到北京;三是必须确保在心脏停跳后15分钟内完成器官获取。

时间就是生命。当晚8点,朝阳医院、宣武医院和武警总医院的专家们召开了紧急会诊。一个严酷的现实是:以史铁生目前的情况,任何转院都存在极大风险。

但如果不转院,这个可能挽救另一个生命的机会就要错过了。经过反复权衡,专家们决定试一试。

当天深夜,一支由脑外科、急诊科和重症监护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护送着史铁生,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旅程。

整个转院过程中,监护仪上的数据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血压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但心跳却异常平稳有力。这种医学上罕见的现象,仿佛是生命在进行最后的倔强。

二、与死神的赛跑

深夜11点半,救护车终于抵达了宣武医院。这是史铁生在这个寒冷冬夜的第二站。医院特意为他腾出了一间单人重症监护室,配备了最先进的生命监护设备。

此时的史铁生,面色已经变得通红,这是颅内压持续升高的征兆。监护仪上显示,他的血压持续波动,呼吸时有时无,却偏偏心跳一直保持着异常的平稳。

"这种情况很少见。"宣武医院的一位神经外科专家说,"通常颅内大面积出血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都会出现剧烈波动。但史先生的心跳一直很有力,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而此刻,来自天津的器官移植专家组正在火速赶来的路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与死神的竞速。按照医学规范,只有在心跳停止后15分钟内获取的器官才具有移植价值。

凌晨1点,从天津赶来的专家组到达了宣武医院。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宣武医院虽然是北京市最好的神经外科医院之一,却不具备器官获取的资质和设备条件。

专家组当即决定:必须再次转院,前往北京武警总医院。这个决定无疑会给本就脆弱的生命带来更大的风险。但为了完成史铁生的遗愿,这是必经的一道坎。

凌晨2点15分,第三次转院开始了。这一次,除了救护车,还有一长串私家车紧随其后。车里坐着史铁生的亲朋好友,他们要陪这位倔强的作家走完最后一程。

行驶途中,救护车内的气氛异常紧张。史铁生的血压开始大幅波动,呼吸更加微弱。但奇怪的是,心电图上的波形依然保持着稳定的节奏。

"快看!"一位年轻护士指着监护仪,"心率一直保持在每分钟65次,这太不寻常了。"

医生们面面相觑。按照医学经验,在这种重度颅内出血的情况下,心率应该会出现明显的波动。但史铁生的心跳却像是被什么力量支撑着,始终保持着生命最后的韵律。

凌晨2点45分,救护车终于抵达了武警总医院。这是一个专门的器官移植中心,设备齐全,手术团队已经准备就绪。

然而,上天似乎要给这个不平凡的灵魂最后一次考验。当史铁生被推入手术室的那一刻,他的呼吸突然变得极其微弱,血压也降到了危险值以下。

手术室里,医生们屏住呼吸注视着监护仪。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史铁生的生命迹象越来越微弱,但那个代表心跳的曲线依然在坚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重要时刻的到来。

而在手术室外,天津的受捐者也正在被紧急转运到北京。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正在进入最后的冲刺。

直到凌晨3点46分,史铁生的心跳终于停止了。他用生命最后的八个小时,完成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坚持。这个时间,恰好是天津的受捐者抵达医院的时刻。

三、一个人的选择,一群人的守候

凌晨3点46分,当史铁生的心跳停止的那一刻,整个手术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原本守在手术室外的亲友们,听到医生宣布的消息后,纷纷走进了手术室。

陈希米站在手术台前,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了一份重要文件——那是史铁生在2008年就签署好的器官捐献志愿书。上面清晰地写着他的意愿:将所有可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这份文件的背后,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2008年,史铁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则新闻报道,讲述了一位重病患者因等不到合适的器官而离世。当天晚上,他就对陈希米提出了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的想法。

可就在医生准备按程序进行器官获取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史铁生的病历显示,他不仅患有尿毒症,还有多种并发症。按照常规,这种情况下的器官通常不适合用于移植。

但天津来的专家组仔细检查后,发现史铁生的肝脏功能竟然出奇地好。这在长期透析的患者中极为罕见。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肝脏各项指标与等待移植的患者高度匹配。

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感慨: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作家依然在创造着奇迹。

而在手术室外的走廊上,史铁生的亲友们静静地守候着。他的好友、作家余华站在窗前,回忆起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的情景。那是在2010年11月的一个下午,史铁生还特意让陈希米准备了一桌家常菜,说要好好招待老朋友。

史铁生的编辑张芸也赶来了。她带来了史铁生生前最后修改的一篇文章手稿。那是一篇关于生命意义的散文,末尾写道:"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让它发光发热。"

凌晨4点,手术室的门再次打开。医生向等待的人们宣布:器官获取手术很成功,马上就要将肝脏送往天津。

这时,一位年轻的护士突然问道:"史老师的轮椅要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怔住了。那把陪伴了史铁生近40年的轮椅,见证了他的苦难,也见证了他的坚强。

陈希米站了出来,说:"捐给医院吧,也许还能帮助其他需要的人。"

当朝阳初升时,手术室的灯熄灭了。医护人员推着一个特制的保温箱快步走出医院,直奔等候已久的救护车。车上,天津的医疗队已经准备就绪,要将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那位素未谋面的患者。

在场的人们目送着救护车远去,谁都没有说话。这一刻,他们见证了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四、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当载着史铁生肝脏的救护车离开武警总医院时,北京的天色依然昏暗。这辆车要在四个小时内赶到天津,时间分秒必争。

凌晨4点15分,救护车驶上了京津高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手术室已经准备就绪,一位49岁的肝硬化患者正在焦急等待。这位患者已经等待移植整整三年,期间错过了两次移植机会,这一次或许是他最后的希望。

路上,医疗队每隔十分钟就要检查一次保温箱的温度和各项指标。器官移植最关键的就是时间,从获取到移植必须在12小时之内完成,而肝脏的最佳移植时间只有8小时。

凌晨6点整,救护车准时抵达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候在医院门口的移植专家立即接过保温箱,快步走向手术室。初步检查显示,这个来自北京的肝脏状态极好,各项指标都令人惊喜。

一位参与手术的专家后来回忆说:"通常长期透析的患者,其器官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史先生的肝脏功能却异常完好,这在医学上非常罕见。"

上午8点,移植手术正式开始。整个手术持续了将近六个小时,过程异常顺利。术后第一天,患者的各项指标就开始好转。到了第三天,新肝脏已经完全发挥了作用。

这位重获新生的患者在康复期间得知了捐献者的身份,当即写了一封长信给史铁生的家人:"这不仅仅是一个器官,更是一份责任。我会好好活着,让这份生命延续下去。"

一个月后,这位患者康复出院。在出院的那天,他特意去买了一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说要通过这本书更多地了解这位素未谋面的恩人。

2011年春节前夕,天津市红十字会收到了一笔特殊的捐款。捐款人就是那位接受了史铁生肝脏的患者。他说,这笔钱是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基金,帮助更多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

这个故事很快传开了。在随后的半年里,天津市的器官捐献登记人数增加了近两倍。许多人说,是史铁生的这最后一课,让他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2011年3月,陈希米收到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寄来的一份检查报告。报告显示,那位患者恢复得很好,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这意味着,史铁生生命的一部分,正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继续着他未完的旅程。

而在北京,史铁生的那把旧轮椅被武警总医院收藏了起来。医院在轮椅旁边立了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一段话:"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给了别人什么。"

五、超越生命的光芒

史铁生离世后的第三个月,北京的地坛公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轮椅使用者,自发组织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

朗诵的内容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本被誉为"生命之书"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残疾作家与一座古老公园之间的故事。而今天,他们选择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这份遗产。

同一天,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间教室里,一位教授正在为学生们讲解史铁生的最后一篇未完成的手稿。这篇文章写于2010年12月29日,也就是他去世前的一天。文章只写了开头的几段,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2011年秋天,一个名为"生命之光"的公益项目在全国多个城市同时启动。这个项目是由接受了史铁生器官捐献的那位天津患者发起的。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为偏远地区的残疾人提供医疗援助和心理辅导。

项目组的志愿者们随身携带着史铁生的作品。在甘肃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位截瘫的青年在听完《命若琴弦》后说:"原来,轮椅也可以成为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

2012年初,武警总医院的医生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前来咨询器官捐献的人数明显增多了。很多人都提到了史铁生的故事,说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在浙江绍兴的一所中学里,语文老师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列入了必读书目。学生们不仅要阅读文章,还要走进公园,体验作者笔下的那份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012年底,陈希米整理出版了史铁生的遗作集。这套书除了收录他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外,还特别收入了一些日记和书信。其中有一封写给素未谋面的器官受捐者的信,上面写道:"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当我们离开的时候,还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温暖。"

2013年春天,一部以史铁生生平为原型的话剧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导演特意在剧中加入了他生命最后八小时的场景。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自发起立,用长达十分钟的掌声向这位倔强的生命战士致敬。

同年夏天,天津的那位患者专程来到北京,在地坛公园里种下了一棵银杏树。他说,这是为了纪念那个给予他新生的人。如今,这棵树已经长高了许多,每到深秋,金黄的叶子铺满地面,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生命延续的故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