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回升,医生叮嘱脑梗患者:宁可打打麻将,也别随便做这3件事

骞泽的记事本 2025-03-31 19:30:33

62岁的王大妈在某日晨起时,因接电话突然坐起导致收缩压从 135mmHg 飙升至 178mmHg,右侧肢体突发麻木。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左侧大脑中动脉 M2 段再闭塞。主治医师分析,体位骤变引发压力反射紊乱是主要诱因 —— 直立瞬间约 500ml 血液向下肢转移,而受损的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无法及时触发代偿性心率提升。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春季和夏季的到来往往被认为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然而,对于脑梗患者而言,这个季节却潜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出 “春夏养阳” 的理论,强调在春夏季节应注重阳气的养护,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然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气温的回升对脑血管系统具有双重影响,对于脑梗患者而言,这种血管舒张与收缩的调节机制往往存在障碍,导致脑血管系统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增加了脑梗复发的风险。

脑梗患者,别随便做这3件事

1、清晨猛起床

王大妈的例子并非偶然。有研究表示,在昼夜节律调控下,人体交感神经系统从凌晨 4 点开始进入激活状态。此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量较睡眠期增加 3 倍,导致心率每分钟加快 10-15 次,血管平滑肌 α 受体敏感度提升 40%。

某医学部研究发现,健康人群晨间收缩压平均上升 22mmHg,而脑梗患者因血管弹性减退,血压波动幅度可达 40mmHg 以上。这种 "晨峰现象" 使清晨 6-9 点成为脑梗发作的高危时段,占全天发病率的 42%。

起床过猛,体位骤变引发压力反射紊乱,身体的血液向下肢转移,而受损的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无法及时触发代偿性心率提升。

2、开窗睡觉

开窗通风虽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但并非任何时候都适宜,对于脑梗患者来说,存在三大禁忌时段。特别是春节,气温回升,但是昼夜温差很明显,白天很热,有患者选择开窗通风睡觉。可是夜间冷空气涌入,脑血管会因突然受冷而急剧收缩,引发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梗发作。

北京协和医院康复科研究表明,昼夜温差如果高达15℃,开窗睡觉,脑梗患者血管痉挛发生率比正常天气高出 25%。因为夜间的强冷刺激,会使体表温度快速下降,体表血管迅速收缩,血压骤升,对脑血管造成极大冲击。

为避免通风误区,科学通风方案很关键。建议患者在 10 - 11 点开南向窗,此时阳光充足,气温升高,空气相对温暖。单次通风不超过 30 分钟,既能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又能防止冷空气过度刺激。开窗前用热毛巾敷颈动脉区,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减轻冷刺激对血管的影响,降低脑梗发作风险。开窗通风睡觉,就更不可取。

3、晨起运动

对于脑梗患者而言,清晨锻炼看似有益健康,实则隐藏着诸多风险。了解这些风险因素,并遵循科学的运动方案,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血液黏稠度问题不容忽视。研究表明,脑梗患者清晨血液黏稠度较日间高 30%。在睡眠过程中,人体水分通过呼吸、皮肤等途径不断散失,却未得到及时补充,导致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变得黏稠。这种高黏稠度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缓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血栓脱落阻塞脑血管,脑梗就可能再次发生。

其次,空腹血糖波动也是一大隐患。清晨时,人体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而此时患者处于空腹状态,没有食物补充能量,血糖调节容易出现紊乱。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对脑梗患者脆弱的脑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再者,未服药状态会使病情控制不稳定。多数脑梗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维持血管的健康状态。清晨锻炼时,身体还未及时获得药物的有效作用,血压、血脂等指标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增加了脑梗复发的风险。

总之,气温回暖对脑梗患者而言是一个 “高危季节”。中医 “春夏养阳” 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这一现象。脑梗患者在气温回升的季节应特别注意血管系统的稳定性,严格遵守医嘱,避免因忽视潜在风险而导致严重后果。除了以上3件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其他高危因素,我们都需要积极的预防和给出应对策略。

0 阅读:0